专题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创新研究

2021-02-10 14:41张艺丹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世博会博物馆

张艺丹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一、专题博物馆展览叙事结构

博物馆展览类型可以根据时间、规模、主题等方式进行划分,通过类型的划分使展览更多元化,并且具有普适性,能够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相对于综合性博物馆来说,它的特殊性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展示研究,针对性更强,展现专题内容的历史变迁,对该领域进行全面性的收藏、展示、研究。由于专题博物馆的布展形式相对固定,策展方向通常都是从叙事主题出发,一般可分为时间线性叙事、空间叙事和主题叙事。通过不同叙事形式的呈现,使展览能够更直观地传递主题信息给观众。

专题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较为专业,布展形式相对固定,因此缺乏艺术性和灵活性,随着时间推移,会使展览失去吸引力,观众感到枯燥乏味。所以专题博物馆需要将系统性的学术梳理和创新策展理念同时兼顾,才能保持展览内容的创新。

世博会博物馆作为专题博物馆,展览内容以叙事性展览为主,通过不同叙事结构全面展现世博会的发展历史和各项成就。它既是国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博物馆,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面展示世博专题的博物馆,具有国际性、唯一性、专题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因此相较于其他专题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有其自身的鲜明特征。世博会博物馆作为代表性场馆,其策展理念一直为业内专题博物馆所学习和借鉴。因此笔者以此作为研究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专题博物馆发展现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建议。

二、世博会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形式

(一)历史线性叙事陈列展览

世博会博物馆1—4陈列展厅主要是根据历史线性叙事结构进行展示介绍,展出的展品有历届世博会代表性地标建筑的仿真比例模型,通过当时各届世博会的地标性建筑来展示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运用这种方式最直观地展现了世博会在主办城市所留下的印迹,并作为历史空间中相对静止的标志符号来对历史进行还原和传递信息,使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从强大的蒸汽机车到电气照明,再到缝纫机和电话等这些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历程。博物馆通过线性叙事结构使展览具有清晰的逻辑顺序,根据时间的上下承接,避免历史信息的混乱,给人流畅的观展体验。从观展视角来看,这是让观众迅速了解世博会历史进程最高效的展示方式。线性叙事是一种学术而常规的展览形式,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客观而公正地向观众展示世博会的发展历程。世博会是多元化的活动,也是推动创新、发展工业和艺术的平台。博物馆通过展览不仅提高了人们对时代大发展的认识,同时也扩大了本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向心力。

(二)主题化时空陈列展览

世博会博物馆的陈列展厅通过时间和空间两种叙述结构,分别向大众综合展示各届世博会的藏品。5—8展厅运用了空间叙事结构,通过具有前瞻性、创意性和互动性的展陈方式为参观者营造世博会实景氛围,并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展品的数字化展览陈列。整个博物馆分为八个陈列展厅,从第五至第八展厅全方位地展示了上海2010世博会以及对未来世博会的畅想。博物馆通过各自独立的主题化时空展现方式,向观众明确性地展示展厅的主题内容,以故事的形态来进行时空化讲述。由于展示空间有限,无法涵盖全领域,又为了集中教育的需要,因此主题化时空展示形式是最佳选择。大众在进入展览空间时,能够快速沉浸在世博会的氛围中,展览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世博会海量历史信息进行整合,配合多媒介信息传达和多元化的展陈手段,通过历史讲述与场景还原,使人产生浸入式的体验和身临其境之感。

(三)主观型临时展览

世博会博物馆的临时展览主要以巡回展、回顾展为主。以紧扣“世博精髓”为主题核心,以“博览世界”为展示范围,旨在形成具有无限延展并具有创意的空间。馆内目前有三个临时展厅,分别用来举办高规格的精品艺术展和专题、主题展,以及用于原创主题类展览、作为展览试验场等,是一个给观众讲述人类科技、思想和智慧故事的地方;一个寓教于学、交流互动、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地方。临展主要围绕馆藏主题进行延伸,从展会上相关的行业领域入手,通过精心的展览策划,使内容具有关联性,全面展示世博会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历史和各项成就,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世博会的紧密联系。展览内容始终关注学术热点、社会热点,不断发挥馆内人力资源的研究力量,不断将临时展览推陈出新,将专家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临时展览。为博物馆带来实际社会效益。通过直观展示世博会对改善当代社会及人类生活所做的巨大贡献,以及多维再现历届世博会展馆和展品背后的逸闻趣事,来增进大众对世博会主题的了解,引发人们对未来世博会的思考,逐步构建一个普及世博会知识、传播世博理念的平台。

三、世博会博物馆展览创新点

(一)复合式叙事展览创新

专题博物馆传统的策展方式是以历史时间轴作为主体的线性叙事,或以故事元素作为单元相承接的主题叙事,注重展览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世博会博物馆打破常规的展览叙事结构,尝试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营造出了展览的错落感,使展览更有层次。传统策展理念不能完全表达每一个博物馆的主题特色,因此世博会博物馆通过不断研究本馆的发展定位,使主题的提炼更加明确,突出内容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并认为策展理念的创新无论以哪种叙事方式为基础,必然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发展出新的展览形式。

“世鉴真章——世博历史文献展”是世博领域内首个以文献为主体的特展,该展览为展示阶段性工作成果,推广世博文献的内涵,通过“笔下盛会”“制图造物”“集美五洲”“书写未来”四个单元来展示,时间跨度为自世博会诞生至今的百余年。由于世博文献资料涉及种类多,地域广,进行集中全面的展示颇具难度,因此展览并没有按照一般线性顺序去展示历史变迁,而是以时间为基础,从官方、个体和中国的视角去展现世博会的历史进程,通过人文和科技两大主题将展览紧密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复合型的叙事方式,使展览内容更加饱满立体,形式更具戏剧性,打破了专题性展览的传统策展理念。在最后一个单元,展览非常创意地选取了“时间胶囊”这个世博特色作为单元主题,展出了爱因斯坦等三位名人为1939年纽约世博会写下的书信,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既是这些信件的核心,也是世博会的主题所向。同时也号召观众可以写下对未来的期盼,也可以对三位名人进行回信。这种隔空的文字互动,再次迎合了展览的主题,也体现了历史文献的时代感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更经典。

(二)馆际交流展览

世博会积极利用周边资源优势,通过馆际交流展览去拓宽展览资源平台,同时与他馆的多方合作办展也为博物馆带来了不错的社会反响。馆际交流展览是促进专题博物馆馆际交流的重要方式,馆际之间的合作能够为博物馆构建传播交流平台。201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促进馆际交流与合作,整合区域藏品、展览、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策划优秀展览项目巡回展出,弥补中小型博物馆展览资源的不足。”世博会博物馆通过输入引进展品或多方合作办展,能够使博物馆在发挥本馆特色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19年举办的“茶世知雅”特展是由世博会博物馆与中国茶叶博物馆合作呈现。本次展览集两馆之长,向观众展示了茶与世博会的渊源,展览分别从茶史茶源、华茶远播、茶享世界、茶知世博、茶萃生活、茶与未来六个板块,将茶的前世今生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茶历史出发,通过展出各朝各代的特色茶具,让观众能深刻了解中国的茶史;世博馆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的交流合作,源于两馆之间的收藏有一定的呼应和联系。不仅整合了两馆的学术研究成果,选取两馆代表性的藏品,同时也是馆际之间的优势互补。因此两馆的合作,不仅建立了地域人文相近的资源链接,也发扬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特色的指引方向。博物馆之间通过馆际合作进行资源共享,挖掘不同博物馆的特长和潜力,充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同时能够提升馆际之间的交流密度,策划出高质量的展览,从而提高世博会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能力。

(三)名人效应推动力

世博会博物馆在推动展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不仅从馆藏研究出发,还从侧面对展览文化进行深挖掘,多角度切入寻找展览创新点。作为国际性博览活动,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会带来社会影响力。因此博物馆将名人效应作为展览切入点,整理世博会发展历程中有过贡献的名人、学者,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他们与世博会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使展览内容更加多样化,既丰富了策展领域,同时也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博物馆依托于展览,借助名人影响力,将其生命历程的点滴与展览主题相关联,使观众能够重新认识名人,从而对博物馆的研究领域有了全新的认知。

世博会博物馆举办的“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特展充分体现了名人效应的带动作用。博物馆能够在藏品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对主题文化进行拓展。该展览展出了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库的133件/组权威性珍贵展品,其中包含相对论手稿、诺贝尔奖章、爱因斯坦亲笔书写的公式手稿及生前最后的笔记本等真迹展品。爱因斯坦与世博会一直有着很深的缘分,早在1939年世博会,爱因斯坦写给未来人类的信《致后人书》就被放入了时间胶囊里,上海是爱因斯坦唯一到过的中国内地城市,同时恰逢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众多机缘巧合促使该展览能够在世博会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次展览全方位地展现了爱因斯坦荣誉超凡的一生,通过五大体验互动区,使观众充分体验爱因斯坦的科学世界。博物馆通过爱因斯坦与世博会的联系,将其转化为展览资源,拓宽了博物馆的展览方向,将展品与馆内资源做到了充分整合。使展览不再局限于世博会,而跳脱出外部去延伸研究创新点,使观众能够对世博会,对爱因斯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提升专题博物馆策展理念的发展建议

(一)延长观展动线

专题博物馆想要做好展览,不能一味地运用高新技术去吸引大众眼球,而是要真正理解展览的内涵。观众需要记住的是观展之后产生的共鸣,而不是绚丽夺目的数字技术。因此控制展览的节奏是很关键的。这里笔者提出的“延长展览动线”,不是去扩大展览的规模,而是通过研究展览主题,从中发现可以贯穿整个展览的故事线,使观众能够融入其中。利用这种情景代入法可以使展览的节奏放慢,观众也可以深入地了解展品,思考展览的意义所在。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2018年举办的“黑暗中的生命”展览以洞穴潜水员作为第一视角,通过情景代入的方式展现了洞穴生态的奥秘。展览从潜水员进入洞穴开始,獾、狐狸和猫头鹰标本重现了夜间的大自然。但随后观众会深入到黑暗中,经过尖叫的蝙蝠,穿过一个石头洞穴,里面装满了没有眼睛的墨西哥特拉鱼,直到潜入海洋深处,比鲸还要深,一路直到海底。展览不仅运用多媒体技术重新打造了万丈深渊的情景环境,使观众感觉仿佛置身于BBC的《蓝色星球》中,同时通过讲解使观众了解洞穴潜水技术和他们会遇到的困难。该展览是沉浸式情景与大量保存动物标本的完美结合。国外的博物馆不仅会通过情景代入的方式去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展览,同时也会运用讲解服务来增加观众的参与感。但大多博物馆都不会采用走马观花式的讲解方式,而是适当放慢节奏针对一个主题或一个展厅的展品进行讲解。

华盛顿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讲解服务采用预约方式,最少提前两个月进行预约,讲解时长为1.5~2小时,并且一次讲解不超过五个展品,讲解人数也控制在10人以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观众放慢观展节奏,深入了解展览的主题,从多角度去欣赏展品,这也给予了观众充足的思考空间。

(二)实现学术与趣味相结合

专题博物馆展览的策划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大众的观展理念已不仅仅停留在普及知识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众希望在博物馆中可以得到不同于文字的真实体验,可以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这就需要博物馆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展现展览的创新价值和学术水平。

中国丝绸博物馆推行的晚间开放措施旨在扩大知识面以及增强趣味化,在开放展览的同时配合举行了相关的音乐、舞蹈、讲座等主题活动,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为观众提供夜间欣赏博物馆文化集休闲娱乐的场所。2016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启动“丝路之夜”这一社教品牌活动,通过配合相关主题展览,向公众展示世界各国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或各城市的丝绸历史和时尚文化,如“意大利之夜”“阿拉伯之夜”“法兰西之夜”等,以实现“从丝绸之路到跨文化对话”的目的。

有效运用高科技展示手段,补充完善陈列展示方式,提升陈列展览的感染力,追求陈列展览艺术与陈列展览技术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地传播展览的知识信息,从而实现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更好地发挥传播与教育职能。

(三)促进跨学科展览实践

专题博物馆应充分发挥本馆资源优势,博物馆所涉及的所有领域都是值得研究的展览方向。尝试通过艺术跨学科的展览方式,使更多的科学技术被大众认知。博物馆的跨学科发展是适应当代学科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要求,通过展览建立起跨学科交流的平台,不仅能够使大众了解展品的内涵,同时也通过另一个角度重新认知其他学科,这是与以往传统展览方式最大的区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真彩秦俑展”就是建立在对秦俑深入的跨学科研究基础上的。展览以展示秦俑的色彩美为重点,分别以“色彩的奥秘”“装饰的灵感”“丧葬的艺术”和“智慧的延续”四个单元进行阐述,从不同角度分别探寻秦俑色彩的物质构成及其文化象征意义,为观众还原了真实的秦帝国的色彩世界。

要拓展文化艺术界限,倡导展览的跨学科实践。跨学科能够极大拓展专题博物馆研究的领域与边界,形成艺术价值的新视角和新维度。专题博物馆应将博物馆本身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把每个展览单元中可提取的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发现可延伸的知识领域,在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框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观众建立产生新思维的联系。

(四)营造沉浸式展览氛围

如今,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打造沉浸式的展览已成为一种趋势。让观众在虚拟的文化遗产空间漫游,了解展览呈现的整体效果,复原和再现一个全面而完整的意义空间。专题博物馆可以为虚拟世界融合现实的信息资源,使人们通过更为便捷和新颖的方式,领略历史文明的永恒魅力。数字展览让博物馆不再拘于空间和载体的限制,使博物馆中的藏品和历史结合起来。

荷兰梵高博物馆是目前世界馆藏梵高作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由于画作的脆弱和珍贵,无法像一些艺术品一样跨越重洋展现给其他国家的人们,博物馆策划的“遇见文森特·梵高”沉浸式巡回展通过创新的媒体技术使更多人能够欣赏梵高的作品。该展览结合了沉浸式装置,将梵高的短暂的一生以多感官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展览还将梵高画作里的部分场景及梵高的真实生活场景还原到现实中。观众可以在场景前进行拍照留念,也可以用梵高自画像的风格为自己作一幅自画像。展览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再现梵高的传奇人生,为观众带来多重感官的沉浸式“极客”体验。

综上所述,专题博物馆的展览策划要有创新意识,借助专题文化建设基础,除了布展内容本身外还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定期进行拓展,只有意识到本馆的专题内容的独特性,社会才能对其专题文化内容有较高的接受度,才能使观众在参观后对展示的专题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为博物馆带来积极的宣传效应,为社会呈现更丰富多彩的专题内容,进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世博会博物馆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喜游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题目:好……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