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体性改革推进学校优质发展

2021-02-11 08:19丁凤良刘胡权
中小学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三力问题导向模型

丁凤良 刘胡权

摘要如何通过整体性改革推进学校优质化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思考的问题。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以“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课题研究为引领,坚持“整体把握系统思考,问题导向变革实践,资源整合追求卓越”的思想方法,以领导力、专业力、学习力的提升作为改革的关键要素,通过“若水德育”“阳光课程”和“生态教学”三个育人支点,实现了对学校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整体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首都教育;整体性改革;整体建构;问题导向;“三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11-0043-03

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提升为优质学校?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双榆树一小”)抓住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的契机,面对新时代新需要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和要求,以“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课题研究为引领,全面、系统深化学校办学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思想方法层面,双榆树一小坚持“整体把握系统思考,问题导向变革实践,资源整合追求卓越”的基本思路,整体性、结构性地思考学校的改革创新。

1. 整体建构:基于对学校有机体的系统理解

学校是一个有机整体,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要基于对这个有机整体的系统理解。整体建构首先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尤其要强调目标价值系统的先导性作用,其他系统需要紧紧围绕目标价值系统建构与完善。学生主体观是学校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所在,学校要尊重每一名学生,接纳每一名学生,培养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名学生。由此,双榆树一小梳理出学校的办学使命:成就不一样的你;发展愿景:育才沃土、树人乐园;教育信條: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实践路径: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生态发展;校训:成长靠自己;校风:平等、尊重、共进;教风:育心树行;学风:勇尝试、善合作、乐分享。目前,学校初步形成了尊重、欣赏、发现的管理文化,研究、担当、协作的教师文化,自信、儒雅、乐观的学生文化。

整体建构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分阶段来推进和落实,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不断积淀、丰富和完善。整体建构的灵魂是结构化,将整体建构的经验成果结构化是厘清学校教育创新实践的捷径。整体建构强调上位引领,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需要学校的领路人以及班子成员、组长直至教师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并付诸实践。

2. 问题导向:优先解决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事项

所谓问题导向,就是把学校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列出来,优先解决排在最前边的问题。双榆树一小在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过程中,主要面对以下八个问题。一是办学理念创新,强化核心价值观念的梳理、总结和提炼。二是管理变革创新,强化面向未来的现代化运行机制、制度创新。三是课程建设创新,进行基于学生培养目标的课程创新研究。四是课堂教学创新,重点关注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创新。五是育人方式创新,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六是教师发展创新,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尤其要以不断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为抓手。七是信息技术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管理的效率和品质。八是后勤服务创新,立足于服务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整合、优化资源供给,保障学校高效、平稳、有序运行。

问题导向基于问题解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实际状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学校要结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及时作出调整,对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及时作出回应。

3. 资源整合:实现资源运用与融合的有效调配

资源对于学校来说包括多个方面,从主体来讲包括教师、家长、学生,从范围来讲包括社区、社会、网络,从形式来讲包括知识、渠道、信息等。资源整合是学校开展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进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支撑。

整合资源需要先做到有资源,进而筛选资源,再将适合学校的有价值的资源用于学校各项工作中。资源整合的指向确定且唯一,那就是培育和发展学生。双榆树一小建立了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联合的资源库,将资源对应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领域进行细分,将资源的运用与融合进行科学系统的调配,以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在学校变革与创新的关键要素层面,双榆树一小建构了“三力”模型,即以领导力作为学校变革实践的重要引领,以专业力作为教师参与改革的重要保障,以学习力作为学生实际获得的重要检验。

1.“领导力”是学校变革实践的重要引领

双榆树一小在学校层面的领导力建设聚焦“目标与价值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制度与管理系统”“办学资源系统”四大要素,持续扩大机体的自组织功能,成为一个能够不断自我革新、自我生长的有机体。

其一,目标与价值系统。学校以“育·树”教育为引领,深化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育·树”的核心是“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树”的要点是“顺应”,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育·树”的关键是“关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育·树”的教育镜像呈现为向下深深扎根,向上蓬勃生长,向四周融合共生。

其二,育人模式系统。结合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学校构建了包括育格、启思、健体、立艺、实践、激趣、培能七个方面的“五育七树”育人体系。

其三,制度与管理系统。学校借助矩阵式管理理念,搭建“三线六中心”管理架构,以“三线”(行政层级管理、基层单元管理、项目运行管理)为纵、“六中心”(学校发展规划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学生成长研究中心、教师发展研修中心、信息网络传媒中心、后勤资源服务中心)为横,纵横交叉减少管理的盲点和漏洞。学校主要管理领域的再划分强调三点:一是授权,重组后的各职能部门具有更强的专业领域自主权;二是重心下移,部门负责人和组长直接计划、实施、总结各项工作;三是激活每一个主体。

其四,办学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人、财和物三个层面,范围主要涵盖校内、校外两个部分,特别强调学校要以开放、整合的思路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2.“专业力”是教师参与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师专业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要有爱的能力,教师要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第二,教师要有科学、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有选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教学内容的能力;第四,教师要有建设性评价学生、督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能力;第五,教师要有与学生及其家长、同伴有效沟通的能力;第六,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和能力,能够开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小课题研究。

基于“研究、担当、协作”的教师文化,双榆树一小明确以“学·研·享·论·进”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关键步骤,建立“构建教师‘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力’”的专业发展机制。学校一方面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通过科研课题引领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由此带动了骨干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3.“学习力”是学生实际获得的重要检验

学习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二是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三是批判与创新,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发展路径和最高目标。据此,双榆树一小构建了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学习经验积累的课堂结构模型,对人的发展应具有的基本要素和个性化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刻画,寻求实现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基本路径,从而带来学校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根本转变。

学校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创设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掌握知识之间的深层次联系。课堂教学面向真实问题重组教学内容,采用主动的、探究式的、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习知识、养成个性、培养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语文学科问题引领式教学、数学学科体验式教学、英语学科互动式教学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情境式教学。

学校秉承“成就不一样的你”的办学理念,深化“育·树”教育实践,通过“若水德育”“阳光课程”和“生态教学”三个支点,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灵魂、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1.“若水德育”:明晰学校育人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双榆树一小提出“若水德育”并將其放在首位,以培养“中国心”为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君子风范、雅量高致、健康向善”的人,成为勇尝试、善合作、乐分享的人,成为自信、儒雅、乐观的人。“若水德育”指向“育格树人”,以培育优秀品格为载体,聚焦善良友善、感恩宽容、专注有序三个关键词,旨在树宽容和友善之人。

2.“阳光课程”:引领学校课程建设

全面培养学生必须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双榆树一小的阳光课程以整体教育观为引领,在坚持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和综合能力素养维度,努力做到四个平衡,即专业与通识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人格与学养的平衡、身心与思想的平衡。

“育·树”阳光课程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分为道德与修养、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五大门类,主要通过学科教学、主题教育、社团活动、节日体验、项目实践、研学拓展等方式实施,学生在学习参与、研究分享、展示汇报中激发兴趣,培养特长,积淀核心素养,发展关键能力。

3.“生态教学”: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变革性实践,其着力点在于: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挖掘人文内涵,尝试进行知识的整合;二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尝试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培养;三是课堂教学过程要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四是课堂教学要以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

双榆树一小构建的“育·树”生态教学体系,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六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信息筛选、分享交流、迁移运用、质疑反思。“育·树”生态教学强调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教师讲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关注教师的教为关注学生的学、变重知识的传授为重素养的提升;强调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教和学、预设和生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立德树人总体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领导力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变革性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7(3):5-13.

[2] 丁凤良.建设“新优质学校”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师,2018(7):104-106.

[3] 丁凤良.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的校本行动研究理路[J].中小学德育,2021(6):54-56.

(编辑 崔若峰)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大课题“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北京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立项编号:AMAA180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三力问题导向模型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自制空间站模型
模型小览(二)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