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谓与何为

2021-02-13 04:43蒋永发任敏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

蒋永发 任敏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中华民族自身存在的独特精神标志。“共担”“共建”“共享”作为平等互惠的情感表达,彰显了各族人民命运共享的价值同构,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塑离不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支撑,离不开各民族成员的独特贡献。作为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团结与提升政治认同的根本纽带,是凝聚民族力量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并不是单向度侧重“中国一域”,而是双向度聚焦“世界全局”,是为了更好建设全人类共同生存的美好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 者】蒋永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任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91。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6-0064-0009

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14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的重大命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40写入新修改的党章;2021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民族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理论与现实的交织缠绕,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研究的重点议题。本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本质要义、价值定位、世界视野作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一个学理性阐释,以求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图景。

一、命运共享的价值同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有效沉淀,是反映该民族存在的一种心理表征。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指出:“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4]951980年,费孝通在《关于民族识别》一文中提出,民族意识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意识的一种特定类型,不是人们主观精神的产物,也不是个人意志决定的结果,而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时间化、民族化、社会化、政治化等多重形式锻造融合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共同性”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华民族存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既是了解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密码”,也是开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钥匙”。换言之,要科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要深入挖掘“共担共建共享”的深厚土壤,准确把握“共同性”的价值内核与实践指向。

(一)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

“共担”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的重要一环,强调的是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一种协同关系、联合关系、共生关系,是各民族成员基于责任共享的情感表达,是在归旨一致基础上的价值共意。“共担”意识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戮力同心、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优秀历史传统和分甘共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强烈责任担当。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时局动荡,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御敌抗辱、不畏牺牲,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民族意识的自我觉醒,激发了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强化了民族责任使命担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认识,凝聚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6]117五十六个民族共担挑战、共担风险、共担责任,风雨同舟、同心同德、共同前行,为的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使各族成员重享民族强盛的幸福荣光。从现实性上看,“共担”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彰显的是民族成员之间情感共鸣的价值纽带与血脉相连的共同命运。“共担”意识不仅内嵌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共依共存的心理认同共识,而且外显于荣辱与共、命运一体的梦想实现方式,融汇为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的行动自觉。

(二)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

“共建”意识以中华民族休戚与共、命运一体的价值共识为情感归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共建”意识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血脉传承,形成于中华民族“自在”到“自觉”的伟大历程,凸显了各民族成员所拥有的共同利益需要、共同情感皈依、共同理想追求。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空场域中,各族人民已经在共同命运纽带的联动下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不可分割、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各族人民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回顾历史,从先秦时期开创的“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伟大觉醒,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六个民族的认同强化,各民族在同一片政治屋檐下,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灿烂篇章,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在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逻辑理路的同时,也彰显了“共建”意识的内在意蕴。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实现“自在”“自觉”到“自为”历史性转变的同时,也有效激发了民族成员的内在情感,为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感情附着的价值载体,带动了民族群体凝聚的图景阐发。“共建”意识的形成铸牢既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又是一种美好的现实状态;既牵涉民族成员的个体价值,又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概言之,作为一种不断积淀而成的文明高地与渐进感知,“共建”意识以心理共鸣为情感认同和以多元一体为身份归属,已经成为民族利益和民族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为有效处理“我者”与“他者”之间利益分歧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区分和明确的价值分野。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同心协力为共创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将共同的理想目标与价值愿景框定在共同体意识所辐射的时空场域之内,各族人民才能在命运与共、风雨同担、成果共享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民族复兴的重要根基。

(三)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

“共享”意识是以共同体认的价值目标与精神追求、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同向聚合,阐发了“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实体存在和繁荣发展的利益指向”[7]。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分享中华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共享”意识既形塑于高度的物质文明之上,又积淀于深沉的精神成果之中,其共同的价值体认与一致的目标追求,都指谓了中华文化的内在底蕴和文明特质。回望历史,从“不教胡马度阴山”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呈现的都是文化互鉴、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图景。正是历史上各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才有今天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正是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才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文化根基。

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精髓凝聚的最高形态,是民族成员增强民族自信、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源。“共享”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强调的是民族成员之间的成果共享、繁荣互惠、文化共意,以不断寻求发展最大公约数与民族利益为契合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维度的重要彰显,“共享”意识秉持民族成员利益一致的价值原则,聚焦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共享性,把准人民共享美好家园的价值契合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共享的目标指引,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导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才能在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提升的过程中稳步落实,在“共享”意识的构筑过程中扎实推进。

综上所述,“共担”“共建”“共享”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内涵,勾勒了中华民族实践图景的基本面貌,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共担”意识的责任诠释、“共建”意识的身份明晰亦或是“共享”意识的价值同构,都指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与实现方式,都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最深处揭示了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命运一体性、价值一致性、责任一体性、文化共享性。作为各族成员族属同一的身份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共识、守望相助的命运交融、多元一体的身份归属、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共同指认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责任共担、未来共建、幸福共享的客观实体。

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义

数千年来,各族人民在东方这片神圣的大地上交互杂居、互鉴学习、多元共存、融合发展,中华民族的版图结构、各民族的内部结构不断完善发展,呈现出多元互动、共生共存的发展过程。这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伟大转变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塑的发展过程。要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义,关键在于把握它的核心,在于领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科学内涵,厘清“多元”与“一体”的内在关联与逻辑层次。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典型样本。1988年11月,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做的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大论断。回望历史,各个民族发展于本土,起源于多元,在数千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帮助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多元一体”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形塑过程(动态)的凝练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内外结构关系(静态)的高度概括,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撑。所谓“多元”,指的是民族的多元,即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等。这是中华民族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呈现,是维度丰富的“多元”。“多元”的存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一体”发展。所谓“一体”,指的是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各个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互相依存、共谋发展,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认识,积淀了共同的文明基因,形成了共同的国家版图结构,构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多元一体”说到底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客观产物,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民族基于共同前途命运的价值选择。

“多元一体”作为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巨大优势与宝贵的政治遗产。“多元一体”中的各民族不是像袋子装土豆似的机械累加,而是五十六个风俗各异的民族实体经过千百年来的交错杂居、多元磨合,已经成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一体”也是高度统一的整体。在“多元一体”中,中华民族位于高层,是“一体”的价值彰显,五十六个民族属于基层,是“多元”的维度呈现。这种“一体”与“多元”的有机结合、高层与基层的上下互动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符合民族未来的正确选择,是实现民族整体利益的最高价值位阶。数千年来,无论是汉人建立的王朝还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中华民族的版图结构与政权性质所呈现出的都是一幅多元交汇的生动画面,超越了地域、王朝、族际之间的历史界限,创造了中华各族美美与共的和谐画面,形成了中华民族稳定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这是民族历史演进的客观产物,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优势与宝贵的政治遗产。

“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的统一。“多元”是“一体”前提下的“多元”,“一体”是在“多元”基础上的“一体”,二者相互构成、彼此成就。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融合发展而成,既保存了多元性,又具有深厚的一体性,是具有强大内聚力与旺盛生命力的多元统一体。正如费孝通所指出:“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与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多元性;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其统一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联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中华民族的一体性。”[8]221“多元”并没有削弱“一体”,而是丰富了“一体”。“一体”容纳“多元”,“多元”聚为“一体”,“多元”若离开“一体”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一体”若失去“多元”的支撑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在把握“多元”与“一体”逻辑关系时,有的人矫枉过正,主张各民族是各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认为二者内外分离、毫不相干,强化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有的人认为只要讲各民族,就等同于否定了中华民族,讲中华民族就遮蔽了各民族,割裂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华民族是包含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大家庭,那些脱离五十六个民族而孤立看待中华民族,或者脱离中华民族片面看待五十六个民族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必然会造成认识偏差、影响族际关系、危害民族团结、阻碍复兴伟业。“多元”与“一体”是相互成就、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存在矛盾,决不能顾此失彼割裂二者的有机联系。在“多元一体”的内在支撑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民族符号,成为民族体认的最高主流意识。

“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6]150各民族成员必须要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把握中华民族这个“一体”是由“多元”构成的,“多元”是“一体”之下的“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只有遵循承认多元、包容差异的原则,坚持“多元”与“一体”的内在统一,既充分尊重“多元”(各民族),又高度认可“一体”(中华民族),我们才能构建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生命力更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提升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概而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汇聚了“多元性”的民族意识,也凝聚了“一体性”的共同意识。“多元一体”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义,是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内在结构的一把钥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根脉所在,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系。我们必须认识到,“多元”的民族格局不是边界清晰、孤立分散的存在,而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共生状态。“一体”的发展目标不是非此即彼、亦此亦彼的割裂状态,而是各个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未来。“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二者辩证统一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们共同体。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前途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未来与中华民族的血脉紧密相牵,我们才能构建牢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共同体、民族命运共同体,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内在的精神依托与无穷的力量支持。

三、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定位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同步交织、并肩前行,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激荡、相互影响、互为机遇。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形势,如何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使中华民族建设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频共振、同向聚合,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粘合剂”作用,为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一)维护国家统一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实现国家统一是各个民族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主线。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历经多次王朝兴衰嬗替、战争冲突、领土盈缩,但大一统思想的存在使中华民族始终能够保持貌离神合、形散而神不散的稳定状态。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无论是汉族建立的政权,还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各民族无不围绕着大一统这条主线展开,把维护多民族的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以统一天下、承继中华正朔为己任,渴望天下共主。这种维系统一、各族一家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精神共识。正是在大一统思想观念的作用下,中华各民族之间不断交融发展,历经磨难,稳步前行,保存了完整的民族整体,形成了辽阔的国家版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化时代,在世界高度联系的一体化场域中,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既创造了民族交流发展的宝贵机遇,也带来了国家政治安全的危险挑战。如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对国家认同的撕裂与消解;族裔民族主义、差异政治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等民族政治思潮对国家政治整合的冲击与影响;境外势力对多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的煽动与支持,等等。这系列风险挑战既有新旧矛盾的交织缠绕,也有不同问题的相互影响,还有不同考验的复合叠加。中国作为幅员辽阔、民族种类繁多的东方大国,如何有效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保持和谐族际关系、巩固民族团结事业、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就此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抵御各种腐朽民族思潮、构建民族精神共同体、实现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必然之举,必须高度重视并稳步推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必须“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1]。任何一个国家,各民族成员若没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没有共同的身份归属,没有一致的理想愿景,没有牢固的民族意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是历史的结论,是实践的经验。

实现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价值的重要维度展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多方面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9]5。“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优势特色,五十六个民族是唇齿相依的共在,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中华民族这个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母体之中,最能广泛凝聚各民族力量的必然是源自民族认同、身份归属、情感共鸣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实现国家统一、提升民族认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宝。

(二)实现民族团结与提升政治认同的根本纽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广大中华儿女对于自我归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情感寄托、价值体认与灵魂皈依,发挥着凝心聚力、提升政治认同的重要作用。数千年来,各族人民同心合力、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塑造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构建了交织交融的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民族大家庭。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系国家政权稳定、民族繁荣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美好生活。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民族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的根本,是各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0]204一个多民族国家若处理不好民族问题,做不好民族工作,未能凝聚民族的集体意识,形成共同的价值信仰,那这个国家是很难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繁荣的。苏联就是最好的例子。曾经由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超级大国”苏联,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国家。然而,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只有“形”而没有“魂”,就像一栋摩天大厦,看似牢固但缺少钢筋水泥的浇铸,以致于在疾风骤雨面前说倒就倒。导致苏联解體的原因有很多,但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是其分裂与动荡的重要诱因之一。

开展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6]152。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命运共同体,但仍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一方面,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更加凸显;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恐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另一方面,传统国族建设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讲民族权利多,讲民族义务少;讲单位民族多,讲中华民族少;以中华民族为各民族关系的总合,对中华民族的实体性含糊其词。更有甚者,认为单位民族出于历史文化的自然,中华民族则是政治虚构”[11]。以上种种,都在一定程度消解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遮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实体性。中华民族既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五十六个民族大拼盘,也不是毫无联系相互分离的单一聚合体,而是一个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6]173。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2]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数千年来各个民族碰撞聚合共同奋斗的客观结果。在历史的多重变奏中,各民族思想意识相互涤荡、交织交融,共同铸就了一体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我们的共同财富。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3]299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事业历来关系重大、影响全局。我们所追求的民族团结不仅包含各民族内部的和谐统一,也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一致,还包含最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我们必须广泛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华大地常开常盛,形成全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凝聚民族力量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

“共同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都带有成员的根本性,都依附于普遍的认同感,没有成员的共同体是不完善的,缺乏认同性的共同体是不敢想象的。纵观世界200多个国家、2000多个民族,无论是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移民国家,还是像印度这样的民族复合色彩浓厚的文明古国,都面临着如何将各民族群体构造成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的时代难题。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世界历史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代以来,历经艰难求索,中国在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上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宝贵机遇,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近代以来,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中华民族曾一度滑落到开除球籍的边沿。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中华民族面对内忧外患时并未实现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尚未培育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度、忠诚性,以致于人心涣散,国家宛如一盘散沙,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一碰就散、一击就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它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无奈境地,让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沧桑磨砺的东方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拥有超大幅员国土面积,拥有超繁复的民族宗教结构,等等。正是这样一种独特性决定了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是国情实际必然与复兴重任使然。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效凝聚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我们迈向未来的理论自觉,契合了时代发展的价值选择。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4]87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这样的理论思维,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作为历史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民最渴望的价值目标。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5]235新时代,中华民族正走在充满希望的阳光大道上,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作为民族集体意识存在的价值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表着民族复兴伟业的整体利益,能够整合国家认同,增强情感共鸣,内化一体意识,使各民族成员自觉把民运与族运相连,将族运与国运相牵,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实现民族复兴梦想。历史也反复证明,作为中华儿女身份归属的表现结果,各民族情感皈依的正确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

综上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产物,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利益,体现着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诉求。这种独特的民族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凝聚,不仅能够有效弥合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文化隔阂、价值争论,还能使生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热土上的十四亿中华儿女上下一心,共同构建温馨美好的生活家园,共同享有民族复兴的幸福荣光,共同奔赴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之所在、能量之所在、魅力之所在。

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历史视野

人类以共同体的形式聚而居之,而世界则是民族国家体系构成的共生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和世界两个时空场域,着眼于共同推动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而提供的全新方案,生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层民族情怀与致力实现世界大同的伟大责任担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毫無关联的独立范畴,而是具有高度统一性和内在契合性的有机整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华大地的时空场域内,建立在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共同历史源流、共同身份认同、共同物质基础、共同精神家园基础上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旨在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协调族际关系,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伟力。聚焦中国,致力推动中国历史性变革、跨越式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首要任务与中心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的一个伟大战略构想,是中国为建设美好世界而推动的顶层设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在宽广国际视域与更高世界层域的实践诉求与价值指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延展、目标升华和最终理想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的是世界的全域,着眼于汇聚全球进步力量,推动全世界的共同发展。无论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体理念在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层域的体现,是内在彰显与外在表现的辩证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的文明连续体,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品格,又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天下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纯粹为中华民族谋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前进,为了在今后年代中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继续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优秀民族,为人类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16]。中国与世界向来不是孑立分离的个体范畴,而是具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全球史背景下的中国梦与世界梦在人类文明上相联,共同利益促使中国梦与世界梦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得中国梦与世界梦在人类发展上相融。”[17]特别是经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人类大考,国际社会越来越充分认识到,面对全人类的共同灾难,世界各国只有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才能赢得胜利,才能共创美好家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始终是中华民族崇尚的胸怀与品德。中国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开创民族发展新局面,取得民族发展新胜利,实现民族繁荣富强,这本身就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基础、做贡献。

马克思指出:“共同体是一切民族的起点。”[18]412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资源短缺、生态污染、粮食安全、金融危机等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如何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开放包容、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摆在全球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难题。共同体作为安顿肉体、寄托心灵的美好家园,之所以在今天被极度需要与无限渴求,无不是归因于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世界性危机。正如鲍曼所言:“我们怀念共同体是因为我们怀念安全感。”[19]179当前,“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20]。就此而言,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个体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伟大世界意义。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外在环境,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注入了全新的理论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共同体理念在不同场域的外在表现,是同频共振、同向聚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共”字当头,“同”字落地,都致力于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画出全人类价值的最大同心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图景;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效呈现了“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繁荣画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和成效,决定着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和成效”[21]。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联结、有机互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才能有序推進、稳步前行。面向未来,必须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国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展,不断促进两种共同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实现两种意识有机融合、统筹提升。

总的来说,无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都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情怀与国际担当。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系统繁琐的伟大工程,它绝不是任何原子式的个体和孤立式的群体可以单独完成的,必须要与世界保持有机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成就。当然,我们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作用意义无限放大,将之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完美方案,也不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狭隘限定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唯一设计。二者是休戚相关、荣损与共、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

五、结 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重大理念,是学界聚焦的一个热点话题,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准确把握。“共担”“共建”“共享”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五千多年历史,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交互杂居、互鉴学习、多元共存、融合发展,中华民族的版图结构、各民族的内部结构不断完善发展,呈现出多元互动、共生共存的美丽图景。正是由于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聚散离合、交融碰撞、更替对峙而未曾出现真正断裂,才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灿烂篇章,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世界历史民族——中华民族。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多民族国家的一种典型样本。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历史形塑都脱离不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多元一体”与其说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刻意建构,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客观产物、必然成果。在“多元一体”中,中华民族位于高层,是一体的价值彰显,五十六个民族属于基层,是多元的维度呈现。我们既要充分尊重“多元”(各民族),又要高度认可“一体”(中华民族),才能提升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战略主线,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中华民族的一家独唱,而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与伟大担当。换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聚焦“中国一域”,还要关注“世界全局”,这是促进中国发展与推动世界进步的正确价值选择,也是全国各族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所系,为实现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同提供了重要支撑。展望未来,我们必须立足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龚亮.奋发有为 在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N].光明日报,2021-03-06(02).

[4] 梁启超.梁启超演讲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5]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 詹小美,揭锡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涵濡[J].青海社会科学,2019(5).

[8]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 曹为.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理论与改革,2021(2).

[12]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6] 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17] 汪青松.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人类高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4).

[18]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 [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1] 郝时远.改革开放四十年民族事务的实践与讨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

A STRONG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WHAT IS AND WHY IS

Jiang Yongfa,Ren Min

Abstract: As a unique spiritual symbol reflecting the Chinese nation's own existence,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has achieved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value consensus, and sense of identity belonging to 56 nations. As an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Shared-responsibility",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isomorphism of the shared destiny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constitute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The historical shap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ternal support of the "multiple unity" n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of members of each ethnic groups. As an objective produc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carries the mission of sacred values, highlights the uniqu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 link to achieve national unity and enhance political identity; It is also the spiritual source of strength and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has a broad vision of world history. It is not a one-dimensional focus on "China as a region", but a two-way focus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better build a beautiful home for all mankind to live together and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words: a strong sense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 Rejuvenatio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責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