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2021-02-13 02:47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许贤苏邓雅思
师道(教研) 2021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法治

文/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许贤苏 邓雅思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质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兼备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多为兼职授课,虽部分老师有多年授课经验,却依然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故日常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需授课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学情、校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模式。

一、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需依据学生特点,整体、正确把握课堂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将目标具体化,同时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深化目标,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五年级下册《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的教学为例,本课由“担当家庭责任”和“同商议共承担”两个话题组成:这两个话题实为递进关系,旨在从思想上帮助学生认识到构建幸福美好的家庭需要人人尽责出力,从行为实践上帮助学生认识到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家人,主动参与、共同协商解决家庭问题,才能让家庭生活更和谐美好。结合我校“智慧课堂教学五步法”,导入部分我创设家庭家务分工场景,以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待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后,我以此为契机联系生活中自己在家务中承担的部分进行自评,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内分享“家庭责任单”,让学生在交流探究中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以达“汇智”效果。通过场景的创设、联系生活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理”“循情”,随后通过开展“模拟家庭民主生活会”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导行”之效。

二、单元整合,让教学活起来

“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思路,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级层次不同,螺旋上升。”因此新课改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大单元”的编写形式,以学生生活发展为主线,根据章节或者单元不同知识点的需要提炼单元主题。实际教学活动中,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容易忽略单元之间、单元各课时之间的整体关系,人为、机械地分裂其内在逻辑体系。老师备一课授一课的做法未能使其厘清课与单元的逻辑、课与课的联系以及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时空,使效果高起来

综合性、开放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所在,涉及心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团队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与知识,故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室内的授课形式,教学空间可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结合校情、乡情将课堂往学校、社区扩展,使学生“动”起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中高年级学生应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根据这一课程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在这里成长》,并划分为三个课时,分别为“我的家在这里”“我家的好邻居”“请到我的家乡来”。在教授这一单元时,我结合课程内容,结合校情与社区文化,因地制宜,巧妙构思,进行有效的整合,设计出以《我爱家乡美》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与学校一河之隔的中国传统村落“璜溪村”。

四、提高素养,使教师强起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是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群体,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实际上道德与法治老师多为兼职身份,但“兼职”并不意味着能以“业余”自居,故本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应得到相应重视。在镇举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青年教师说课活动”小结时,评委指出:参加比赛的优秀教师中,仍存在“对《道德与法治》‘知、情、行’教学环节模糊的现象,未能明确本学科的最终目的应是指导学生今后生活的‘行’,更严重的是,比赛过程中大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里未能向学生渗透规则意识和法治教育的意识”。这个现象实际上都折射出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缺乏。故此,学校要加强培训,提高该学科教师的素养,真正使教师强起来。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