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双创实验室建设路径研究

2021-02-13 05:51焦洁庆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创协同实验室

焦洁庆,张 燕

(1.常州大学 周有光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常州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引领发展,创业驱动发展,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然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聚焦点。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是大学生开展双创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基于协同理论研究高校双创实验室的建设路径、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协同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双创实验室建设概述

1.1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基于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也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20世纪 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学理论,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协同理论所蕴含的主要方法有“协同效应原理”“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其整体性及其系统化视角为系统优化探索了新的发展方向。

协同理论认为,整个系统的状态是由各个子系统或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大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之间或者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是系统运行、更新、提升的根本原因和动力[1]。如将某主体视为一个系统,其系统与系统外部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过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有序架构对系统进行新的构建,从而产生1+1>2的整体效应。这种使组织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即为协同效应。

随着研究的深入,协同理论逐渐发展和成熟,并运用于许多科学领域,成为各领域最优化系统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协同理论也逐步被引入教育领域相关研究,对推动高校双创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协同理论可以实现统筹规划和统一安排,促使各方资源有效融合;可以推动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1.2 高校双创实验室的概念界定

国内外知名高校十分注重大学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兴建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高校双创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从事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的大学生,并希望通过成功案例,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因此高校双创实验室应具备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2],既不是传统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功能叠加,也不是传统双创教育平台的重复建设,而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不断强化配套服务与支持,有效组织各种要素,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化、合作开放化、运行专业化与功能集聚化的“双创”平台[3]。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而设立的各类实验平台、模拟平台和展示平台,融入双创教育的核心要素和过程,以教学科研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业园等多种形式为载体,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孵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

1.3 新时代下高校双创实验室协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协同建设高校双创实验室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双创人才的培养已逐步成为新时代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是双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型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高校要在不断激发师生的双创积极性、加强“软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实验室协同建设,为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硬件”保障。

(2)协同建设高校双创实验室是激发活力的新需要。调查研究表明,双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难、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艰难、管理制度不够灵活等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创新创业活力释放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未能提供进行双创活动的载体、搭建有效平台。协同建设高校双创实验室正是为了发挥其资源共享、合作开放的特点,为师生搭建一个双创项目的交流和服务平台,促成双创项目的创新开发、创业转化和成果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双创人才参与进来,真正激发和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

2 当前高校双创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超过70%的高校设有创业孵化器和实验室。比如,作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头羊,清华大学创建的清华创客空间和 X-lab,为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高层次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浙江大学联合斯坦福大学、硅谷孵化器创建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抢占了世界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的制高点。北京理工大学广泛建立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为不同需求和学科的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平台[4]。总的来说,国家层面已经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各高校也已着力推动各类双创实验室的建设,但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5]。

2.1 与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融合度不够

让专业教育植入创新创业的基因,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与双创实践相结合,应当是高校双创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导向。但目前部分高校在双创实验室建设上更多的是以某专业课程为基础而建,架构比较单一,因而无法进行跨专业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验,也无法实现跨学科的合作交流,不能满足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不利于双创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制约了双创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2 师资队伍的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规模和构成是制约国内创新创业活动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6]。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高质量的双创人才以及师资队伍是主导力量。但是,由于教学科研压力、业绩考核等多重因素,愿意专职从事双创指导的教师很少,愿意从事双创实验室专职指导的人员则更少,双创实验室师资队伍存在严重不足。同时,许多高校对高质量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统筹规划不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引进机制,导致相关课程体系和实验室科研项目无法有序开展。甚至有些高校的双创实验室只是提供了一个空间平台,学生创新创业过程所需要的专业性、多样性指导无人问津,任凭学生自由发挥。

2.3 实验室双创文化建设滞后

优秀的实验室文化是双创实验室建设的软件保障。通过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积极营造敢于创业的文化氛围,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高校双创实验室文化建设普遍较为滞后。体现在实验室环境设计刻板,规划与布局不够合理,布置单一,且实验室文化和学术氛围不浓,人文环境与学科建设不匹配,利用方法和交流方式不够灵活,情境教学性不强,不利于师生更好地激发灵感、迸发创意。

2.4 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支撑不够

在建设双创实验室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共享性平台的建设还有待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缺乏创新创业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甚至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内部之间也存在交流壁垒。对外信息交流的缺乏,难免会存在项目研究闭门造车的情况,由于信息闭塞还可能导致重复进行别人已经开展甚至完成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双创资源的浪费[7]。

3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双创实验室的建设路径探析

3.1 深度融合,推进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内涵建设

3.1.1 以专业深度融合为基础

协同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应该探索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将双创类课程体系科学地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合理地衔接专业实践教学,注重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同时紧紧围绕专业课程教育,特别要注重在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深入提炼各学科专业理论和实践中的创新型特质,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关学科理论与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开拓专业创新思维、培育创新创业价值观[8]。鼓励在基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独立设置课程体系,如建设与双创教育有关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课程,进一步构建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体验体系和实践体系。此外,高校内部应当突破学院、学科的壁垒,各学科交叉融合共享实验室资源,各学科实验室的跨界融合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目前,我校融合各学科实验室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分层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依托创新创业服务与咨询室、创新创业仿真实训室、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室、会计与财务分析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市场营销与商务谈判室和企业过程管理仿真实验室,开设实验课程62门,实验项目195个,初步形成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从注重传授知识到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体系;此外学校还开设了9门创业课程和10余门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同时为有初步创业意向的中低年级创业学生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实务”“现代企业管理”“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与开发”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和培训,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依托,引导、培育专业性、科技型和特色化的创业项目。

3.1.2 以文化深度融合为导向

双创文化建设,是双创实验室建设的软件保障。高校双创实验室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营造双创氛围,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首先,在实验室的环境设计和格局布置上,要抛弃传统的单一设计,改变密集布置实验桌、实验台的做法,利用多元素、多色彩点缀实验环境。其次,在实验室日常管理上体现人性化理念和科学人文气息,在资源的利用方面更灵活多变,充分满足不同师生的创意需求。此外,轻松愉快、温馨自由的实验室氛围,开放式的讨论环境,更有利于师生有效地沟通创意、探讨项目[9]。

我校积极组建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中心以校园文化创新、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主题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校园营销精英挑战赛等,推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主动性,营造积极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3.2 内外协同,打造层次多样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内培外引,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分工有序、团结协作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的关键。

(1)内培。组建由专职实验教师和高水平专业教师构成的校内实验室指导教师队伍。首先,要重视专职实验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培训,通过教学研修、专题培训等方式和活动强化教师本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关实践经验,不断提升专职实验室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政策供给,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上逐步实现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其次,要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参与实验室工作,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实验室教学质量。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纳入评价体系,对成果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教学工作量方面等有所体现,激发专业教师从事双创教育的热情[10]。

(2)外引。协同开发各界人力资源,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科研院所人员等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加盟双创实验室,一方面担任团队指导教师,通过项目化、模块化运作,引领学生挑战前沿领域,更好地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完成创业实践;另一方面担任具体项目的“医生”,把脉问诊,就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综上,我校已建立多元的双创导师机制。学校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现有54名专职教学人员,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 73%;博士31人,占总数的 55%。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骨干带头人3人,常州市831工程“科技带头人”6人,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系统课程教学。除积极培育校内双创指导教师外,学校还积极组建了一支多元智慧的导师团队。搭建由本校校友组成的成功创业者与在校生“朋辈交流”的平台,积极联系、定期邀请创业成功校友来校与创业学生进行交流,针对学生创业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传递创业经验;此外学校还聘请了法律、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创业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政府部门等20多位专业人士担任大学生创业成长顾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3.3 共享共建,聚力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

多方联动,有效整合学校内部、各高校之间以及社会、政府、企业等各界的办学资源,共创共建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

3.3.1 推动校内和校际之间资源的开放共享

资源的开放共享是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条件。需要树立“大实验室”的理念,破除学科壁垒统筹协调不同学科的人才、资金、技术资源和校内场所资源,大力推进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实践基地共建共享,把每个创新创业实验室当作微型的众创空间来建设,培育学科交叉成果。

各高校可基于地方大学城的区域化特点摸索合适的共享模式,打造完善的实验室开放体系。开展校际合作构建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利用率,也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各高校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打造校际双创信息交流平台,为师生搭建一个共同研究相互切磋的良好平台,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各类前沿技术、共享优质资源,也可较好地规避重复研究带来的资源浪费,更好地实现本研究领域的共享共赢[11]。

我校大力整合校内资源,从校级层面打造多维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同时又与各学院双创实验室形成有效对接和共享,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与常州科教城大学生创业园联动形成以研发为特色的孵化基地,加强与大学城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打造更为开放的实验室共享体系,促进大学城高校之间的深度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3.3.2 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共创共赢

积极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建设,吸引企业的技术、智力和资金投入,发挥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运作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从学习实践到创业研发的现实条件。创投资金在很多优质项目的成果转化中显得非常关键,高校双创实验室应当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师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双选平台,推动优质项目顺利开发,加速项目成果转化,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12]。

我校与常州市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创新创业见习基地协议,每年为各类学生提供实践岗位300余个;目前学校还与中国移动合作构建 5G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力求充分利用好创新创业基地平台,扩大合作交流,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在产学研合作、双创人才培养上结出更多硕果。

3.3.3 校地联动,共建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建设应当形成以学校为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联动机制。一方面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输送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既要充分解读和利用好地方政府创新创业有关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引入社会资源,又要努力搭建双创政策的检索通道,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帮扶。同时,政府为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可以与高校双创实验室共建平台,提高审批事项、营业执照、培训等事务的办事效率,并积极推动有关政策落地执行。我校与常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共青团常州市委、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共同建设常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一方面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经验推向社会,另一方面,也集聚政府的创新创业资源,在组建创新创业研究团队、创业培训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

3.4 创新机制,统筹优化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破一切制约实验室建设的思想束缚,打通政策关卡,为双创实验室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众多高校已逐步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或创新创业办公室,由原来的挂靠教务处改为独立建制部门,并由原本教务处、团委、相关学院等分散多头管理改为由中心或办公室集中管理,其他部门、学院协同参与,这为双创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这也将成为今后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定双创实验室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双创实验室建设管理责任制,建立与完善系统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建设和管理规章,为双创实验室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促使其高效运行及可持续发展。

我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实施了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的良性运作提供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4 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而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为此,结合各高校实际,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深度融合各类资源,不断深化高校双创实验室建设,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双创协同实验室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