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2021-02-14 16:44钱芳芳支凤生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

钱芳芳 支凤生

摘  要: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工程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的特殊历史时期,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此,地方本科院校高等工程教育需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师资力量,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校企合作。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088-03

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是将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1]。2001年以来,工科类本专科学生人数仍占据在校生人数的榜首,近几年,工科类学生人数和专业个数都在迅猛发展,这就要求工程教育不仅要有数量的增长,也要有质量的提高[2]。国家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以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新动能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

新科技应运而生,迫使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和生产关系优化调整,学科呈现交叉融合趋势,新兴学科不断涌现[3]。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快速发展倒逼地方本科院校不断调整培养工科人才的方案,对新工科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做出审视,从战略高度理解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模式,从历史中汲取工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并将其用在宝贵的实践过程中。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法,要把过硬的实操本领传授给工科学生。只有工科学生的素养提升上来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专业布局的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早日实现,新工科改革战略的成功才能指日可待,民族复兴的希望才能为期不远。

二、“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难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工程教育人才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经济性。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认识偏差,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制度的实施,导致学校发展定位与企业需求相违背,院校培养出的工科人才重理论、轻实践、轻工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融合水平还不够强,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工程核心能力培养不足。教学计划目标与培养方案脱节,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沿袭长期固化发展模式,缺乏自主发展能力,服务国家与社会的使命感不强[4]。如果培养方案不加以改善,高校培养的人才就难以融入区域发展的核心需求之中,无法满足企业和时代的需要[5]。

(二)师资薄弱,课程体系落后,教学内容及方法没有及时更新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基础较为薄弱,教职工学历层次相对较低,难以适应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改革要求。学校的人才资金投入比较少,人才引进制度不够完善,人才待遇不够吸引人,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到高校任教。这些师资原生及引进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乎毕业生就业后企业及社会的满意程度。

师资问题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课程体系的落后,不能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存在严重落后的现象,将落后的工科理论知识依然放在课堂中。院校的一些老教师专注于教学,没有了解企业在更新设备、技术、工艺方面的新进展,没有将真正能推动新工科改革的知识融入授课过程;教学内容较为老套,缺乏新意和创新,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高,主动吸取知识的热情不高,导致教学动力也比较缺乏,不利于培养新工科人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难以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血液[6]。

(三)人才培养缺乏企业的参与,校企供需匹配对接不当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人才走出校园,服务于社会,建设国家。因此,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的現状来看,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虽然大多地方本科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和动力,校企之间未形成直接的利益关系,企业培养人才只停留在实习、教学指导、课程设置、毕业设置等重要内容,而且质量难以保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形成恶性循环。

三、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措施深析

(一)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新时代背景下科技迅猛发展,新形势下,新工科人才要有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解决院校培养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对接问题,国务院明确指出,高校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健全完善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需求引领,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与教育供给不匹配之间的问题,改善人才供给。对此,相关院校应成立领导小组,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贯彻落实,使其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摒弃人才培养方案中旧的、过时的方法,保留那些新的、可实施的方法,从原来的“一锅端”模式到因材施教,让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多少本领,而不是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高校的培养方案要更加细致,要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处细节。

(二)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解决原有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相关高校要改善教师队伍,引进新工科高质量人才,如博士及副高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院校应花费一定的资金在人才引进方面,鼓励现有教师进修,达到使教师拓宽视野、丰富工程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方法的目的。学校要实施拔尖人才激励政策等多种措施,激励教师科研,从而带动教学质量发展;整肃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之能够在思想上面引领学生不断向前发展;要设置相应的教师考核制度,考查教师工程建设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成果,使教师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鼓励教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师付出精力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也为学校免费培养了师资,实现互利共赢的。

(三)推动课程改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角色的转变,注重教学相长,结合数理知识和通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反映专业的新发展、新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讨论式课堂等教学新模式。教材要与时俱进,不能照本宣科,以修完学分为主的形式主义理应遭到排斥。高校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提高课程的实践性、锻炼性和真实性;发挥研学优势,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高校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到企业或课题组实习,使其及时与社会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培养人才为核心,把握新工科在知识上的融会贯通以及在学科领域的基础性作用,培养学生跨界的思维和跨领域的整合能力。

(四)推动校企深度育人用人合作,实现共赢

地方本科院校出现培养人才质量不高的问题,有部分原因是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有不少院校由于怕麻烦甚至拒绝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这对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学校为此要跟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来给企业打一针“定心剂”。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既熟悉了企业的工作,又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这样合作共赢的双向机制应该得到推广。

(五)线上教学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

近年来,在我国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的教学辅助功能逐渐凸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工程学教学中的缺点。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工程专业学生在工程类课程学习中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这对学生工程专业知识的學习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虚拟仿真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可视化操作环境,继而辅助学生的学习。在工程学的虚拟实验室中,包含仿真SP、工程模拟等多种试验项目。通过这些虚拟实验仪器与装置的使用,学习者能够不受限制地在仿真SP身上完成所有实验动作,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学习技能的目的。利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工程学的教育,一方面解决了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现象,另一方面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六)促进工程认证的教育改革

首先,高校应整合学校资源、社会资源,融合专业特色与行业发展,开展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专业实践。其次应精细科学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将工程专业业务能力与非技术专业业务能力相结合;应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强调职业道德和安全与环保意识。最后应建立面向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文化,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实时调整培养方案。工程专业涉及行业众多,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职业发展需要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一方面提高学生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语

在新时代建立新工科,需要站在国际前沿思考问题,学校要从多方面入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协调好内部关系,引导工程教育获得良好发展。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原有师资的知识限度来培养学生,而是要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面向新产业、新体系的工科人才。在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创新方面,都应做出前所未有的改变。工科人才必须具备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其实是新时代对各行各业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国家表现出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表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新工科改革背景下,需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迫切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来推动新工科的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科技建设。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新工科人才做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努力,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泽国. 《华盛顿协议》与地方工科院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 吉林工程学院学报,2014,31(08):1-5.

[2] 海莺,何梅. 地方工科院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思考——以广西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0(03):49-50.

[3] 鲍吉龙,钟秋波,张浩向,等. 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21(04):57-60.

[4] 许丽佳,康志亮,王玉超,等. 地方农林院校工科专业的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3):61-68.

[5] 李志彬,王瑞荣,王春早.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5):169-172.

[6] 董晓梅,吴文英. 试析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培养的问题[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9):15-16.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