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产业专利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2021-02-21 23:05王佳玉姜同仁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王佳玉 姜同仁

摘要:采用ESDA空间分析法及空间重心转移模型探讨中国体育产业专利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体育产业专利整体呈上升趋势;外观设计、发明、实用新型三种专利的总量均不断增加,其中实用新型专利总量位居首位,发明专利总量居末位。体育产业专利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江西出现高高集聚的现象,西部地区的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等地以低低集聚为主。中国体育产业专利创新的重心转移点呈现向东南转移趋势,重心转移轨迹较为集中和明显;建议加大创新政策引导,推动创新区域协同,激发创新平台潜力。

关键词:体育产业专利; ESDA空间分析法;空间重心转移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3-0041-09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patent innovation in China's sports industry

WANG Jiayu,JIANG Tongren

Institute of Sports Industry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00, Anhui, China

Abstract:ESDA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and spatial barycenter shift model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pat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patents is rising; the total amount of patents for appearance design, invention and utility model are increasing, in which the utility model patent quantity is the highest while the invention patent quantity is the lowest. The patent presents spatial agglomeration state with the eastern region of Jiangsu, Zhejiang, Fujian, Guangdong, Anhui, Jiangxi having the phenomen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while the western region of Xinjiang, Tibet, Ningxia, Gansu, Qinghai and other plac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 The shif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patent innovation core areas shows a trend of shifting to the southeast, and the trajectory shift is more concentrated and obvious. It is suggested to increase policy guidance on innovation, promote regional collaboration on innovation, and unleash the potential of innovation platforms.

Key words:patent of sports industry; ESDA; space model of the shift

進入新时代,创新是体育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引擎,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的相关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也强调“支持体育用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示范应用,引导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我国在顶层设计上,已将体育产业创新置于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体育产业创新,核心载体是技术专利,它能够直观体现出体育产业创新能力,是衡量体育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出一个国家体育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化程度。我国体育专利发展起步较晚,1985年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体育专利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耐克和阿迪达斯公司是全球知名体育企业,依靠产品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占据较大运动用品市场份额,自公司成立起,产品技术专利便成为公司的竞争武器,如今,专利申请量更是遍及中、美、日等各个国家,耐克一年的全球专利申请量达13 000多件。专业的研发团队以及全球发展战略为其带来旺盛的发展活力与强大的竞争力,依靠技术专利,这些企业扩大商业版图、对新型产品实行技术垄断,持续占有全球运动用品市场。我国体育专利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推动作用,企业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意识较弱,高质量专利创新转换尚未形成。体育产业长足发展离不开创新供给,创新的实现必须依靠强大的技术专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体育专利技术的加速交流推动高层次国际资源配置,促使体育产品实现了国际化流通。国际体育产品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国内体育产业必须加速更新换代,提高体育技术创新的地位,促进体育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国外学者对专利创新关注较多,绍博尔齐用1979—2000年美国专利数据构建专利获得与赔偿的动态模型,从模型实证中表明企业获得专利,侵权的发生会让企业获得巨大利润,专利保护成为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但美国专利申请数据同样表明,约有二分之一的发明者出现低成功率的现象,专利转化能力不足,使企业难以获得竞争优势。21世纪以来,体育产业专利作为衡量体育产业创新的重要标志,也受到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体育专利技术是一个国家体育科技实力体现,而强大的体育科技能够推动体育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专利创新呈现阶段性发展特征,2009年以前我国的体育专利技术水平整体不高,创新转化率较低,且东西地区差异较大。奥运会后,体育事业受到广泛重视,国家体育专利创新进入成长期,申请数量持续增加,但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的数据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较多,表明我国体育产业技术性突破不足,创新后劲较弱。随着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政策、地方政府规划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体育产业发展道路,体育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体育企业抓住机会,迅速进入市场,但同国外知名体育品牌相比,机械性的加工外包不能满足国内庞大的运动市场需求,体育专利转换率较低、创新研发投入不足、产品专利战略目标不明确,使得我国体育用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高度市场关注。梳理文献发现,体育产业专利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时间序列中,通过年申请量来观测体育产业创新趋势,同时,三种类型专利的数据分析能够得到体育产业创新存在的瓶颈。纵观体育专利研究,空间相关性涉猎不多,无法展现我国体育产业专利创新时空发展全貌。因此,本文以1985—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ESDA空间分析法及空間重心转移模型探讨我国体育专利的时空演化特征,旨在为未来体育产业创新提供方向,同时借鉴国外体育品牌专利创新的经验提出科学建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根据《国际专利分类表》(2018版)中对专利的分类,A类表示人类生活必需,A63表示运动、游戏、娱乐活动。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收录了我国较完整的专利文献及信息,更新及时,因此本文选择从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中下载A63专利文献,紧密结合研究主题,依据《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进行详细比对,剔除“玩具、玩偶、娃娃、仿真动物玩偶、舞台、脚扣”等不属于体育产业的噪声信息,得到1985—2018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体育产业专利总数据(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对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体育专利文献收之甚少,故本文的研究范围暂不包括这些地区)。

1.2研究方法

1.2.1探索性空间分析法(ESDA)

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是在探索性数据分析(EDA)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着重于空间数据分析,通过ESDA技术可以概括空间数据性质,总结空间数据分布模式,对空间数据的异常分布进行精准识别。常用的ESDA测量方法有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

(1)全局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对不同对象的同一属性的相关性考察,1950年澳大利亚学者Patrick Alfred PierceMoran提出Moran’s I,作为度量空间相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统计可表示为:

I=n∑ni=1∑nj=1wijXi-x-(Xj-x-)(∑ni=1∑nj=1wi,j)∑ni=1(xi-x-)2

其中,i≠j。

上式中,I为全局Moran’s I指数,n为研究区域总数;xixj为区域i和j的体育产业专利数,x-为某年全部区域体育产业专利数的均值,wij为行标准化后的空间权重矩阵。Moran’s I指数一般在-1到1之间,若I>0表示空间正相关,说明区域体育产业专利趋于空间集聚;若I<0表示空间负相关,说明区域体育产业专利趋于空间分散;若I=0表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2)局部自相关。全局自相关反映体育产业专利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差异水平,要得到区域异常点的变化需要用局部自相关的方法进行判别。一般采用Moran 散点图、Local Moran’s I统计量来分析每个区域与相邻区域的空间差异程度。Moran 散点图由四个象限组成,即高高型(H-H)表示某区域与相邻区域的体育产业专利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是热点区;高低型(H-L)和低高型(L-H)表示某区域与相邻区域的体育产业专利存在空间负相关,且异质性较突出;低低型(L-L)表示某区域与相邻区域的体育产业专利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为盲点区。

1.2.2空间重心转移模型

区域体育产业专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特征,随着时间变化,具体转移方向以空间重心转移模型来衡量。重心坐标计算公式可得到空间转移指数,空间重心转移距离公式可得到体育产业专利空间分布的趋势方向。

重心坐标计算公式:

Xt=∑ni=1(Cti*Xi)/∑ni=1Cti

Yt=∑ni=1(Cti*Yi)/∑ni=1Cti

上式中,Cti为城市i时期的区域面积;区域几何中心空间均值为(Xt,Yt)。当某区域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区域的几何中心,则表明此参数的空间现象不均衡分布,即发生“重心偏离”。

偏离距离用空间重心转移距离表示,计算公式为:

D=(Mi-Mj)2+(Ni+Nj)2

上式中,Mi、Ni分别表示区域初始重心坐标,Mj、Nj分别表示重心偏离后的重心坐标。

2中国体育产业创新时空演变分析

根据获得的体育产业专利数据,进行专利时间变化分析、区域分布分析、空间演变分析,全面展现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的变化趋势,凝结体育产业创新的历史、空间特征。

2.1时序演变态势

2.1.1体育产业专利总体发展特征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体育产业专利从无到有,专利数量逐年增加。从图1可见,体育产业专利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累计总量达到104 287件,1985年专利仅为37件,占总数的0.04;2018年已达18 787件,占总数的18.01。2009—2018年,占比已经达到85.49。体育产业专利数量占比递增趋势较为明显。二是阶段增长特征明显。1985—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专利数量的平均增速为23.89。其中1985—1996年发展较为缓慢,1996年仅为382件;1997—2007年增至10 177件,总增速达到249.85;2008—2018进一步增至97 201件,总增速高达796.15。三是出现4次集中爆发。梳理发现,全国体育产业专利爆发点基本与产业政策顶层设计密切相关:第一次爆发点为2003年前后,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体育制度创新,努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变,增强体育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赋予了前进的动力;同时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也带来一轮强刺激,双期叠加使体育产业专利申请出现一个小高峰,2003年全国体育产业专利数量同比增长达到24.29。第二次爆发是2011年前后,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成为首个体育产业“国”字号文件,使体育产业专利申请大幅增加,2010年全国体育产业专利数量同比增长40.57,2011年进一步提升到43.46,之后逐步回落。第三次爆发是2015年,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体育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体育产业专利迎来新一轮高潮,2015年同比增长达到33.26。第四次爆发是2018年前后,在国务院体育产业46号文件的引领下,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两个政策文件,为布局体育产业提供新的助力,2018年体育产业专利增速再攀新高,同比增长达到34.35。整体来看,随着体育产业国际环境进一步开放,国内健身人数激增,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创新需求加大,体育产业专利发展自然迎来快速发展期。

2.1.2体育产业专利类型分布特征

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类型划分为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三种。统计数据显示(图2),体育产业专利类型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实用型专利总量大。1985—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三类专利总数比为1∶1.2∶2.6,实用型专利总数超过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之和。1990年,实用型专利已有282件,发明专利为41件,外观设计专利为12件;2008年实用型专利为1 352件,约是发明专利的3.7倍,是外观设计专利的2.2倍。实用型专利在体育产业专利中始终占比较大,是体育产业专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我国体育产业三种类型的专利年度分布特征相似,1985—2018年三种专利均呈增长态势,且2010年后这种趋势愈发明显,1986年实用型专利39件,仅占总量0.065;2018年增加到10 511件,占总量的17.78。发明专利总量最低,且增长趋势在2008年前并不明显,之后出现快速发展趋势,1986年发明专利为15件,仅占发明专利总量的0.06;2018年达到为5 493件,占发明专利总量的24.20。外观设计专利数据自2009年增长趋势明显,且2014—2016年增势突出,1986年外观设计专利数据仅1件,但2018年已经达到

3 960件,占外观设计专利总量的14.42。实用新型专利总量较大、数量增长明显,表明我国体育产业发迹于体育用品生产领域,且体育制造产业占比较大。运动服装与健身器材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体育用品制造贴近实际,实用性是产品的重要特性,基本满足全民健身及竞技比赛的需求;但发明专利相对较弱,表明核心专利较为缺乏。研发投入不足或成为主要原因,据统计,2017年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国家队”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科研创新投入为9.27亿元,这一数值仅占营业利润的0.05,显然不能够支持庞大的创新需求。

2.2区域分布态势

2.2.1区域专利总體分布特征

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区位分布有别,因此体育产业专利数量也呈现差异化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江浙广东三省专利数量领先于其他地区。体育产业专利累计数量占据首位的是浙江省,达到18 678件,占全国体育产业专利总量的17.91;广东专利数量14 999件,占全国体育产业专利总量的14.38;江苏专利数量11 749件,占全国体育产业专利总量的11.27。三省专利和为45 426件,占比为43.56。二是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创新能力较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门户,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2019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对外贸易、经济发展都释放出更加充沛的活力。1985—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共创造体育产业专利37 885件,占比达36.32,远高于京津冀的8.48。三是东中西部差别明显。体育产业专利分布东部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1985—2018年,东部地区累计专利数量75 481件,占比高达72.38,中部地区专利占比18.29,而西部地区仅占9.33。区域专利分布差异较大,反映出中国体育产业创新能力失衡的现状。体育产业创新与经济基础密不可分,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资源要素流通加速,产品供给更新换代较快,进一步促进创新发展。因此经济与创新相辅相成紧密相连。以江苏省为例,作为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2016年生产总值达7.74万亿,约为西藏、青海、宁夏三省的10倍,较强的经济发展能力为产业创新提供坚实资金支持,同时,发达的经济条件促进多样化消费,2016年江苏省人均体育消费约为2 000元,坚实的群众消费基础为体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的省份,浙江、江苏、广东的经济发展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广东省与浙江省的体育用品制造能力较强,在用品制造过程中能够依靠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体育专利创新。而三种专利占比最少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云南、青海、西藏、宁夏等地。作为我国地理位置优势不明显的西部省份,当地的经济基础薄弱,新兴产业生存空间较小,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因此,无论是哪种专利类型都难以与东部省份匹敌。通过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在增大体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是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2.2.2区域专利类型分布特征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在区域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区别。一是发明专利占比较大的省份仅有北京市。发明专利是最能够代表创新能力的专利,是对产品工艺的创新或者创造方式的革新。在中国大陆31个区域中,发明专利最多的区域是北京市,发明专利占全市体育产业专利比38.67,高于其他省(市、自治区)。这表明北京市的体育产业专利创新能力较强,能够对体育产品进行升级创造,而其他区域在体育产品发明上较为弱势。二是外观设计专利占比较大的省份仅有浙江省。外观设计专利是对产品的外观图案的改变或者配色的调整等,使其更具美感,不涉及产品本质。浙江省外观设计专利占总数的46.22,远高于发明专利的9.88。专利占比的差异表明浙江在体育产品上擅长做本土化形状改变,使其外观符合市场需求,但产品本质的创新较为缺乏。三是大部分省份表现出实用新型占比较大的现象。除北京市、浙江省外,其他省份的实用新型专利均占比最大。实用型专利是产品的生产技术呈现的产品特征创新,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紧跟市场需求,体育产品的使用功能较强,而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成本较低,无需大规模的研发机构,且创制时间短,能够满足市场的更新换代速度,因此更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中国大部分区域的体育产业是发展阶段,各方面条件仍不成熟,实用型专利更符合当地实际。

2.3空间演变态势

2.3.1全局自相关分析

区域体育专利分析依靠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实现,首先采取全局空间自相关,由于空间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为截面数据,为分析出空间演变规律,计算1985、1998、2008、2018年的全局Moran’s I指数,通过相似的时间间隔观察空间集聚分布的特征,结果见图5~图8。从中可以看出:(1)我国体育专利的Moran’s I指数值由1985年的0.2313,逐渐波动增长到2018年的0.2548,这一数据的变化表明我国体育产业专利总体上由最初的随机分布逐渐转向空间集聚分布,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之初,体量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体育产业的内在潜力被挖掘,不同区域都将体育产业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体育创新逐渐走向集聚分布。(2)从各时段Moran’s I指数变化来看,1998年到2008年,我国体育专利数值有所下降,到2018年又再次上升,这体现了全局的空间相关的异质性,空间同质性在增强,说明体育产业专利的发展在毗邻省区存在一定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设立将城市优势互补,起到相互带动进而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体育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区域一体化发展。

2.3.2局部自相关分析

利用GEODA模型做出1985年、1998年、2008年、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专利局部自相关图(图9~1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國体育产业专利在1985年高高集聚的地区是北京、江苏、山东,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地区有河北、安徽、福建、江西、辽宁、陕西等;1998年高高集聚的地区新增上海,山东与北京两地有所偏移;到2008年,高高集聚区新增福建与浙江两地;2018年高高集聚越来越明显,达到了6个,分别是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的低低集聚区基本没有太多变化,主要为新疆、西藏、宁夏、黑龙江、云南、青海等地。

集聚地区高低区分明显,表明:(1)我国体育产业专利在过往几十年发展迅速,但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满足生产与消费的需要,体育产业逐渐转型为服务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各地不断创新,区域联系密切,集聚趋势也愈发明显,集聚效应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专利创新,由此形成良性循环。(2)体育产业发展在地区上表现出不平衡现象,西部地区集聚态势远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较差且地域之间的经济交流较弱,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纽带联系,因此相邻地区无法形成集聚效应。

2.4空间重心转移态势

为进一步定量、直观地反映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的区域变迁过程,借用 ArcGIS软件的绘制出体育产业专利的重心转移轨迹曲线。由图13可看出:(1)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的重心变化呈现缓步转移的态势,但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安徽、浙江等东中部省区,重心转移轨迹较为集中和明显,表明这一区域是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的集聚地区。(2)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的重心转移点随时间变化呈东南移趋势:1985年重心转移点在山东河南交界处,1986年转移到河北境内,1989、1991、2000迅速南移至浙江,虽然2008、2012、2016有所北移,但总体来说,我国体育产业专利重心在东南方向。(3)专利重心的转移表明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重心在不断变化,体育产业发展初期,北方的产业发展优于南方,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居于我国前列,体育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重心不断南移。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产业专利总量持续增长

我国体育产业专利总量不断增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专利数量的变化增加表明我国体育产业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发展模式不再适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只有在发展中谋创新,在前进中不断突破固有的约束,体育产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此外,发明专利数据、实用新型专利数据、外观专利数据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据主导地位,发明专利则相对偏弱。这表明在体育产业领域,产品的专利大多来自于群众需求,具有一定的形状,实用性较强。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产品的实用和外观专利,更多的应该是方法、规则、某种设计理念、创新的操作模式等原创高级化的创新。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高科技产品、实时检测平台等新兴产品的需求空间逐步加大,我国在发明创新领域相对欠缺,若不能扭转这一劣势,将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2体育产业专利区域差异较大

一是东部沿海省份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专利数量相较于西部省份占据了绝对优势。二是东部地区专利集聚程度高于西部地区。三是地区专利数据不平衡、差距大,不利于我国体育产业的集聚发展,由空间分析模型可知,当一地区的产业发展较好,能够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形成集聚优势,从而由点及面,推动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体育产业专利创新未能形成集聚优势,对西部地区体育产业极为不利。

3.1.3体育产业专利重心迁移较为明显

中国体育产业专利创新的重心转移点自1985年有向东南转移趋势,最终重心点大致位于全国的几何中心,重心转移轨迹较为集中和明显,表明这一区域是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的集聚地区。

3.2建议

随着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引向深入,创新驱动必将成为体育产业规模增长的新动能。因此,重视体育产业专利创新,建立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产业创新路径,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2.1加大体育专利开发引导力度,提高体育专利质量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专利数量较多,且增速较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发明专利较少,表明体育产业内技术突破较弱,体育专利质量有待提升。实践中,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要设置企业专利奖励政策,引导有能力、有干劲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创新,尤其鼓励体育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国外申请专利数量,获取他国市场资源,形成品牌集聚,优化体育产品的国际布局;要利用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特点,推动不同集聚区域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实现高集聚区域的协作发展,在体育专利创新上加强沟通交流,打破区域壁垒,在重大技术突破中协作共赢,提升专利质量和水平,优化协作的空间和广度;要强化体育专利的保护工作,保障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建立严密的体育创新专利保护体系,激发体育创新的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建立体育产业创新市场保证体系,为体育企业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大保护,调动市场主体的主动意愿,全面提升体育企业的竞争优势。

3.2.2加强中西部体育专利创新意识,提升体育创新能力

结合中西部特定优势资源,深挖内在潜力, 重点以山地户外运动、体育旅游等产业为突破口,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拓展创新产业链空间,培育优质创新环境,增强体育产业基础,引导良好的消费需求,扩大体育消费市场。对优秀体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创新主体申请专利,对积极创新的企业、个人等给予一定力度的财政补贴,提供良好的体育创新条件。在高站位、全域化的角度看待体育专利创新,提高创新意识,在细分的体育行业中优先占据专利主动权,获得创新优势,打破中西部地区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优化全国体育专利布局。

3.2.3关注专利重心转移的轨迹特点,强化体育专利布局

随着产业创新转移的变化,科学把握产业创新重心转移轨迹的大方向,盘活区域资源存量的同时,深度发掘创新重心的内在发展潜力,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动力。加强重点区域的高效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专利分布较多,是体育产业专利的重心区位,集聚性较强,发明专利总量领先其他地区,全国大量知名体育品牌大多分布于此,因此,可利用集聚优势发挥创新平台潜力,加快专利创新转化。如,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一体化合作发展模式,建立體育专利孵化平台,通过产业集聚区、企业创新示范区,打造创新孵化高地,推动产业创新质量和企业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鼓励高技术人才进入创新研究工作,形成专业的体育研发团队,最大化地发挥出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专注核心技术的突破,增强发明专利的数量,完成我国体育产业的技术突破,推动体育产业创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陈金伟.我国体育专利领域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5):20-27.

[2]陈君,司虎克,王磊.中外体育用品企业运动鞋专利特征及差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40-44.

[3]高航网(2018-09).http://www.gaohangip.com/article/5238.html.

[4]洪凡.产业技术情报挖掘方法与流程研究——基于专利文献数据分析的视角[].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5):65-70.

[5]何秋鸿,张爱红,张文鹏,等.我国体育专利结构与区域特征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93-97.

[6]Kate S Gaudry.The lone inventor: low success rates and common errors associated with pro-se patent applications. Plo S one, 2017(3).

[7]邱洪华.专利地图视角下中国体育技术创新实证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2):39-44.

[8]司虎克,张元梁,蔡犁,等.国际体育用品核心企业专利技术发展演化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以阿迪达斯公司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8):107-116.

[9]SzabolcsBlazsek, Alvaro Escribano.Knowledge spillovers in US patents: A dynamic patent intensity model with secret common innov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10,159 (1):14-15.

[10]王晓琳.中国历年专利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77-78.

[11]王茜,方千华.体育技术创新水平的时空模式与国家专利战略的路径选择[].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56-362.

[12]汪毅,何秋鸿.我国体育专利的发展态势与区域分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24-29.

[13]殷鼎.我国体育专利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1(9):76-78.

[14]张元梁,司虎克,蔡犁,等.体育用品核心企业专利技术发展特征研究——以耐克公司为例.中国体育科技,2014,50(3):124-131.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9-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08-22).http://sport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