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化”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新实践

2021-02-22 08:53祁仁东柯晓莉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祁仁东 柯晓莉

【摘 要】“童·化”教育是促进儿童积极变化的教育。学校调动校内外一切教育因子的力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教育中的相互促进和推动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以“儿童”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以儿童的积极变化为导向,科学合理整合德育资源,以生活中的积极事例感化儿童,以群体的积极思想行为融化儿童,以教师、家長、同伴的正面积极的评价化育儿童,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全面的发展,形成扎实有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协同育人 融合力量 改革评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广泛共识和协调行动提出的更高要求,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

面对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紧扣“童·化”育人理念,坚持“五育并举”与“三全育人”的有效措施,全方位落实“协同育人”新实践,实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以儿童的积极变化为导向,科学合理整合德育资源,落实德育工作有效抓手,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以生活中的积极事例感化儿童,以群体的积极思想行为融化儿童,以教师、家长、同伴的正面积极评价化育儿童,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全面的发展,形成扎实有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拓展学习时空,以生活中的积极事例感化儿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有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童·化”理念的核心是关注儿童在生活中的积极变化,促进儿童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大家都关注儿童的积极变化,对积极变化及时予以肯定与指引,使每一个儿童都看到发展的“灯光”,让每一个儿童在适合自己发展的跑道上努力奔跑,体验成长的成功与幸福。

(一)把准生活内容,拓宽学习路径

1.课程研究,学科整合新实践

学校在“童·化”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发掘学校的育人资源,关注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以课程建设带领“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如教授“小农人STEM”课程时,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小农庄这个有利的自然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提供支持。“种植绣球花”主题实践活动,首先,由数学老师教学“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主要教授株距、行距、发芽率、成活率等有关问题;其次,由劳动技术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小农庄培育花苗、移栽花苗;最后,由计算机老师带领学生从小农庄智慧气象站中获取的数据入手进行分析,编写应用程序,通过应用程序模拟实验、体验“土壤湿度传感器”的作用,充分领略“智慧农庄”的管理办法等。在这样的课程研究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主题活动,疫情时期导实践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反者道之动,疫情催生了教育创新,同时,疫情本身也是教育资源。学校在组织线上云端课堂学习的同时,分年段、分学科构建线下生活实践课程,开展了“预防新冠肺炎”主题项目化实践活动。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支持多种学习方式选择,创造了“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全学习场域,它紧扣当前现实生活和焦点、热点,聚焦“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学习,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管理、劳动健体、情绪调节、价值观塑造等综合能力。

3.“生”字导行,后疫情时期促实践

学生复课后,疫情防控还是不能松懈。在后疫情时期,学校除了利用晨会、班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卫生防疫技能的学习之外,还紧扣三个关键词“生活、生命、生态”,在低、中、高各年级进行了防疫主题化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各年级进行了主题班队课展示:“抗击病毒,你我同行(学习健康管理)”“肩挑责任,战胜疫情(帮助别人)”“保护地球共战疫(环境保护)”等。有的教师带领学生了解病毒,学习身体健康的管理知识;有的教师带领学生认识防疫英雄,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有的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了解一些环境治理知识;等等。“预防新冠肺炎”主题项目化实践活动在后疫情时期的延展,教会了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尊重他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把准教育时机,提升德育实效

1.传统节日文化,思政教育有实效

学校充分利用“节日文化”的感化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如重阳节前夕,举行“我们的节日——重阳节”系列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习重阳糕的由来知识、制作方法、切法(用一根线切)等;学校邀请市教育局关工委“五老”关爱工作站讲师团来校作“关爱老人,学会感恩”的专题讲座;学生们利用双休日,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家务,择菜、洗碗和陪他们说话聊天……体验了一次老人的生活;等等。该系列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弘扬慈孝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2.校园主题活动,童话校园有趣味

在“童话校园阳光童年”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引导下,学校一直努力营建童话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童话主题活动,如学校小农庄里的苹果喜获丰收之时,开展了以“小苹果奇遇记”为主题的项目化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小白鹿英文电台向全校播送英文绘本Apple Tree Ten Apples Up on Top等,带领学生感受“白鹿校园”的苹果味;然后,分年级开展“小苹果”主题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开展数一数、摆一摆、编一编(儿歌创作)、唱一唱等活动,中年级学生开展画一画、做一做(苹果雕刻、科学实验)、写一写(童话故事创编)等活动,高年级学生则走进食堂,在综合实践老师的带领下,将苹果洗净、切皮,切片制作成苹果醋,切丁制作成苹果派、苹果酱,等等;最后,学生写下参与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再在年级里组织一次作文比赛。这样的校园主题实践活动,每个年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他们有事可做,更有话可说。快乐与学习并存,校园主题活动给了学生不一样的生活成长体验!

3.德育品牌活动,仪式教育有内涵

学校一直秉承“为了一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打造了德育四大品牌项目:母校的味道、窗外的世界、成长的天空、花开的声音。其中,“母校的味道”主要以“毕业礼”为主线,在六年级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月里,开展以“珍藏闪亮的日子,相约美好的明天”为主题的毕业季主题活动:学生们穿上红马甲,为学校的大厅、看台、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做一次卫生大扫除;拿上铲子、锄头等工具,到小农庄除野草;师生们一起采摘和品尝小农庄里成熟的枇杷和樱桃,分享“母校的味道”;开展“同种一棵树,共植一段情”的植树活动,留下毕业的足迹;等等。我们还邀请家长来学校,一起参与孩子的毕业典礼。历时一个月的“毕业礼”,活动多样,内涵丰富,学生感恩与珍惜母校的培育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也让仪式教育更加凸显出了它的意义和价值。

二、融合多方力量,以群体的积极行动融化儿童

学生个体的生活与成长离不开群体,学生成长的最终目标是融入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在协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集体活动的化育功能,精心组织各项集体活动,通过活动融化每一个儿童。

(一)社团活动,培育人文品格

社团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展,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学校的“九色鹿少年宫”自开设以来,设置了多类活动项目,聘请了校外专家、校内特长教师做辅导老师,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展特长,培养才干。2020年9月,学校科普剧社团参加“文明有礼 优雅如你”张家港市未成年人思政教育“国旗下的公开课”线下活动暨张家港市文明学生“新八礼”养成教育现场展示活动;10月,童话剧社团的学生参加了张家港市文明办组织的2020年“童话里的世界”校园童话剧展演;等等。学校的社团活动成为培育学生人文品格、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载体。

(二)家校合作,组建共育伙伴

结合学校德育品牌项目“成长的天空”的活动要求,也为进一步实现家校共育,学校为每位家长印制了“小白鹿成长迹——童化家育”手册、“小白鹿成长迹——劳动成长36计”手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每位家长根据手册内容,认真做好孩子的阅读、劳动、志愿服务等记录,我们提倡每个家庭都能过积极而有意义的家庭生活,使家庭和学校成为学生共育的伙伴。

(三)内外联动,推进合育共建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给力量,家庭和社会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根据德育品牌项目“窗外的世界”的活动要求和各年级的培养目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组织开展“小白鹿大讲堂”“鹿爸鹿妈进课堂”“童话作家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邀请童话作家、书法家、律师、公司主管、工商纪检部门人员等来校做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张家港市文明办组织的“三色花开 快乐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借助市民卡、成长护照、实践地图、探秘任务卡等载体,走进“成长驿站”,知我港城,爱我家乡。这样的内外联动举措,不仅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情趣,更充分展现了校园内外广阔的德育视野、丰富的文化内涵,推进了社会和学校的合育共建。

三、改革评价方式,以正面积极的评价化育儿童

积极的评价可以激励人、感召人,可以唤醒人的“善”;失当的评价会扼杀人、摧残人,会激活人的“恶”。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让评价指向直观可视性,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行动的过程,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不断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我。

(一)改革评价内容,以综合素养评价为核心

学校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期末嘉年华考核,经历了“1.0版”——给考试“变脸”,寻找儿童的天性,到“2.0版”——聚焦核心素养,喚醒内心的自信,再到“3.0版”——关注协作创新,发现团队中自我的不断升级。目前,学校的期末嘉年华考核借助团队协作考核办法,倡导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分享。学生在团队的分工合作下,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既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更提升了创新与实践能力。

(二)改变评价主导,以全面客观为主旨

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主导是教师,但教师的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学校提出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发挥家庭、同伴的作用。如每学期的班主任评语,学校自实施“协同教育”以来,将班主任评语由教师评改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以学生守则、班级公约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的学习、劳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做出恰如其分、概括性的评价。

(三)优化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

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领教育发展,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科学开展过程性、综合性、多元性的评价。学校的“小白鹿成长迹——童化家育”手册,倡导高质量的亲子陪伴,鼓励家长围绕“亲子劳动、亲子阅读、亲子实践、亲子共聊、亲子创想”五个项目,合理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一本手册使用一学年,每学期作为评选“榜样家长”的依据之一。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童·化”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新实践,教育主题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辐射到家庭和社会中,努力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体合一,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出谋划策,合力推进。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