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在保育和育成猪的应用试验成功探讨区域化无疫养猪的有效措施

2021-02-22 05:16李清林李泽英尹红梅汤海林孙杰龙郭照辉周映华张锦余谢周松冷电波
养猪 2021年1期
关键词:猪群猪舍猪瘟

李清林,李泽英,尹红梅,汤海林,孙杰龙,郭照辉,周映华,张锦余,谢周松,4,冷电波,丁 宁

(1.益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 益阳 413046;2.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30;3.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5;4.益阳兆丰农牧有限公司,湖南 益阳 413041)

区域化是按地理边界划分的,通常指一栋猪舍或一个猪场或一个地区,要求生物安全和管理操作规范。2020年5月下旬到8月上旬,笔者做了微生态制剂试验,试验目的是无抗条件下,研究微生态制剂对保育和育成猪生长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是:全程成活率100%,日增重超预期;试验组全程没有用抗生素,结果证明无抗养猪完全可行。另外,专家组收到了意外的收获,因为在试验开始前,该场仍处于非洲猪瘟阳性状态。本次试验的成功,笔者认为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执行力到位、操作管理规范,区域化无疫养猪是可行的;同时本试验也证明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的。今总结出来,与养猪同仁分享。

1 试验目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用抗生素养猪的前提下,微生态制剂对保育猪和育成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 栏舍和猪群准备

2.1 栏舍大小

栏舍3 m×7 m,猪舍栋与栋之间距离为20 m。启用相邻的4间栏舍作试验猪舍。

2.2 试验地点及环境

试验布置在益阳兆丰农牧有限公司,试验猪舍独立位于猪场的东头,是试验猪场的后备舍,与猪场所有其他生产线凭一条宽约10 m的水泥路隔开,另一侧20 m以外的所有生产线是非洲猪瘟阳性区域。

2.3 栏舍清洗

将猪舍内上批次养猪用的扫把、药品、饲料袋等物品全部清理掉;然后将栏舍彻底清洗,包括猪舍的地面和栏杆、漏粪板及其缝隙、墙壁、窗户、天花板、饲料运输车及料瓢、粪沟清洗干净,墙壁上的插线板断电后清洗;栏舍外的走道(净道)及粪沟(污道)彻底清洗。要求清洗处完全露出本色。最后一次清洗后,门窗保持密封,禁止无关人员、飞鸟和其他动物进入猪舍。

2.4 栏舍消毒

清洗后的地面干燥后,用配制好的达到正常消毒剂量的消毒水,隔日连续消毒3次,要求每次消毒的栏舍地面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次消毒。依次用5%的烧碱、含有效氯2%的次氯酸盐及戊二醛等消毒水,将栏舍由上到下、包括从天花板到漏粪板缝隙的四面以及地面下的粪沟彻底消毒。

2.5 病菌检测

最后一次消毒后,干燥3 d,再对每栋的每间栏舍的墙壁、栏杆(或栅栏)、地面及粪沟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独立编号后送检。每栋的所有样品检测均为阴性,该栋视为清洗消毒有效;对准备试验的猪群同时进行检测。确认栏舍环境和试验猪群非洲猪瘟阴性,方可将健康猪群转入栏舍。

3 饲料配制

配制的底物为仔猪(或保育猪)全价配合粉料,引物为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研发的微生态制剂。配制时按质量配比:微生态制剂占比5%、添加水分占比35%、饲料占比60%,配制成发酵料后发酵3~5 d即可喂猪。喂猪时,用发酵的微生态料和底物按1∶4比例混合均匀即可。

4 猪群分组和转入

试验猪群选用的是5月3日分娩的法系二元种猪中的5栏仔猪,公猪已经阉割。6月4日断乳时,每栏挑选大小均匀、健壮的8头猪共计40头,按大小顺序编为1~8号,并进行非洲猪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6月5日试验猪转群称重分成均重相当的4栏,要求确保上述5栏中每栏猪随机均匀地分到试验栏和对照栏,隔栏饲养,其中两栏为试验组,即3号栏10头猪,10号栏9头猪;两栏为对照组,即8号栏10头猪,5号栏11头猪。分群后的健康状况见图1。6月5—8日为预试期,共4 d。6月9日再称重后进入试验。试验期全程58 d,要求试验30 d后和试验结束时称重。

图1 猪群分群后开始试验时的健康情况

5 试验结果

图2是试验前期(30 d)猪群拉粪情况,左图是添加了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拉粪情况,右图是没有添加微生态制剂的对照组拉粪情况,可以看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每天喂料基本上相当,但排出的粪便数量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试验组的饲料被猪群消化吸收得比较充分。图3为试验结束时称重及猪群健康情况。

图2 猪群拉粪情况

图3 试验结束时称重及猪群健康情况

试验期58 d,其中第31天和第58天早上各称重1次,结果见表1、表2和表3。从试验结果看到,头均日增重、料重比和成活率都超预期,尤其是试验开始到第30天日增重,试验组达到0.609 kg,比对照组0.476 kg高0.133 kg;料重比,试验组为2.197,比对照组2.557低0.36;成活率两组都是100%。从第31天到第58天,两组日增重和料重比差异不明显,但成活率两组都还是100%。区域化生产能达到如此试验成绩,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严格的标准化饲养管理的效果。

表1 试验第0天至第30天(第1阶段)试验结果

表2 试验第31天至第58天(第2阶段)试验结果

表3 全程试验结果

6 饲养管理

6.1 试验开始进猪前,试验猪舍按“栏舍和猪群准备”2.3—2.5操作,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

6.2 所有试验用材料、器材和用品等消毒后,经有效评估和检测(重点检测非洲猪瘟),确认无疫病感染后,有计划、批次化领入使用,包括扫把、药品、注射器和针头以及消毒器材,其他无关人员和物品,严禁进入试验栏舍。

6.3 饲料的转入和人员的流动。5月26日和7月15日,分两批次拉入试验猪舍。运送饲料的车辆进入猪场前在隔离点消毒,再到监测点消毒后检测,确认安全后,再在进猪场大门消毒后,车辆方可进入猪场。驾驶员不准下车,由专人卸下,卸完后车辆和人员经过的地方进行彻底消毒。

6.4 饲养员的管理。试验员工饲养和管理经验丰富,试验栏舍原则上不允许第三人进入,如要进入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消毒、洗澡和换专门的工作服。

6.5 无疫病试验猪群的转入。转运时人和猪单向流动,不交叉和重复。猪群转入前后,在栏舍带猪消毒,所有人员、转猪车及其走过的地方,一并进行消毒。

6.6 舍内通过自动水帘控温系统,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4~28 ℃的适宜环境,通过负压风机自动控制舍内氨气浓度,确保试验猪舍内的空气新鲜度。

6.7 舍外20 m以内的走道,隔日消毒1次,进猪舍的门边放洗手和脚踏的消毒盆和桶;进栏舍的门边放消毒桶,脚踏消毒液后才能进入猪栏。

6.8 每个栏舍有独立的两把扫把,其中一把专门扫栏舍的净区即睡觉区和吃料区,另一把扫污染区即拉屎拉尿区。如果栏舍带猪用水冲洗,冲洗后必须马上用扫把扫干地面的积水,以免猪喝了地面上的污水引起拉稀而影响或混淆试验对腹泻的观察结果。扫水用的扫把扫完应立即用消毒水消毒。走道也用独立的扫把。

6.9 试验期栏舍包括门窗、用品和天花板用戊二醛和次氯酸盐带猪消毒,隔3 d消毒1次,交替使用。

6.10 每周四和周五的晚上,舍内的4个角落烧蚊香,杀灭舍内的蚊蝇。

6.11 试验期间,专家组主要是通过栏舍的监控系统、微信图片和微信视频检查试验员工的日常操作规范、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并进行技术指导,跟踪试验过程。每天上午和下午上班时检查猪群的健康状况,包括粪便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登记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

6.12 试验开始后的第0天、第10天、第20天、第30天、第40天、第55天的上午开料前,采粪样进行检测。粪样的采集按五点法即每栏拉粪区的4个角和中间。

6.13 采食方法为自由采食。每天上午喂料1次,下午适当补料,以当天晚上9:00以后,食槽无剩余饲料为准,确保猪都吃饱,但不留隔夜料。每天每次每栏用料及时过秤,并将当天用料汇总并记录。

7 体会与探讨

7.1 微生态制剂在猪保育阶段应用能促进生长,并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控制拉稀

试验开始时,饲料和饮水都没有使用任何抗生素和中草药保健。从表4试验结果看到,保育期即试验开始后的前30 d,试验组和对照组总采食量很接近,都在762 kg上下,但粪样中检测到乳酸杆菌情况大相径庭,试验组为106cfu/g到109cfu/g以上,而对照组检测为0;腹泻率和腹泻指数较对照组分别低13.86%和2.38;日增重多133 g。说明使用微生态制剂后产生的乳酸杆菌分泌的乳酸,促进了小肠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日增重差异明显。

对照组在第40天开始,粪便中才能检测到一定的乳酸杆菌,在第30天开始,粪便中才能检测到一定的大肠杆菌,而之前几乎没有,这说明添加微生态制剂后,使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等菌群的产生提前了(表5)。所以试验组的腹泻指数和腹泻率与对照组相比,前、后两个阶段有所差异(表6)。但进入试验第2阶段即育成猪阶段,试验组与对照组粪便菌群差异不显著,都有大量的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表观腹泻粪便差异也不显著,应该是此时肠道消化系统也基本上发育完善,达到了正常的消化吸收水平,这阶段的日增重结果表现都接近800 g左右,说明同种或同剂量微生态制剂在育成猪阶段对生长性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和探讨。

整个试验阶段,对照组在试验的第20天开始,腹泻率达到30%以上,不得已用了以大蒜素为主要药物的中草药拌料3 d,控制了拉稀;而试验组拉稀的猪相对较少。从表4、表5检测数据和表6的腹泻指数和腹泻率可以看出,添加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在粪便中都能检测到大量的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充分发挥了这些菌群的保护性功能和代谢与营养功能。

表4 样品粪便中乳酸杆菌含量的测定结果

表5 样品粪便中大肠杆菌含量的测定结果

表6 腹泻率和腹泻指数

7.2 在目前非洲猪瘟影响下,强化猪场精细化管理操作规程,建立区域化无疫小区的措施

7.2.1 生物安全到位是前提 主要是落实管理的执行力。具体措施参见前文中2.3—2.5及6.1—6.11内容。

7.2.2 专人饲养是基础 要求由丰富经验、执行力强的员工饲养,其他人员不得进入。

7.2.3 降低猪群饲养密度和训练猪只吃料时的定位是核心 要求在预试期调整好密度和定位,自由采食;密度要求保育至育成猪阶段每头猪1.2 m2或以上。最好使用育成猪的隔离食槽采食。

7.2.4 做好安全隔离以阻断病毒的传播是关键 进门处用桶装烧碱水和盆装过硫酸氢钾溶液,人员进出猪舍,必须脚踏烧碱水消毒,手洗消毒水;门窗关闭,依靠水帘和负压风机通风,阻断蚊、蝇、飞鸟和舍外的其他动物将病菌带入;扫把要定位用定位放,该扫走道的、该扫睡觉区和吃料区的、该扫拉粪拉尿区的,不能混淆,同时每次使用后要用消毒水清洗或喷洒;员工从舍外和走道进出栏舍时,要专栏专用套鞋或脚踏烧碱,以避免交叉感染。饲料和其他日常用品进栏舍时,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检测,确认无疫病。

7.2.5 猪群免疫的充分性 做好生物安全,接种好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及蓝耳病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7.2.6 保健的必要性和信心是根本 试验开始前后1星期,按照该场的生产管理要求,准备在饲料或饮水中用中草药或抗生素保健的,但考虑这些东西可能会对微生态制剂产生拮抗作用而放弃了。试验证明,应用微生态制剂和做好猪场生产的基础工作后,不一定要依靠抗生素或中草药保健,成活率都达到了100%。

管理员的信心尤其重要。不要以为仔猪有腹泻或皮肤发红或发烧等症状,就怀疑是非洲猪瘟来了。精细化管理个别问题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非常重要。本次试验仅仅对照组在试验20 d后,由于有30%的仔猪拉稀而在饲粮中添加了共计2 d的中草药,主要成分为大蒜素;另外在试验35 d后,有一头猪皮肤发红,后两脚痛、站立困难并且发抖,体温40.6 ℃,对病猪每天上午和下午各1次连续注射了3 d的阿莫西林,最后康复了。试验到第58天结束时,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猪只都很健康,平均体重对照组达到46.798 kg、试验组达到了50.634 kg,成活率都是100%。

8 结论

8.1 微生态制剂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

微生态制剂产生的有益菌,对保育仔猪具有提高免疫力、维持肠道微生态区系平衡、增强肠黏膜抵御疾病产生屏障作用,从而也抑制了仔猪的拉稀,促进了仔猪的生长,提高了成活率。

8.2 区域化无疫小区的建设切实可行

在试验开始前,试验猪舍处于非洲猪瘟的阳性区域。当时这个猪场正准备清栏和清场。全体专家克服困难,从生物安全控制到位、降低饲养密度、改善饲养环境、做好饲养的每一项基础性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层层把关,一直到试验结束,猪群健康,成活率100%。到10月中旬回访该批试验猪,体重已经超过110 kg,其中的二元母猪基本上市了。由此说明,建立区域化无疫小区养猪,切实可行,试验也证明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的。

猜你喜欢
猪群猪舍猪瘟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饲养密度对猪群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技术助力冬季养猪量价齐飞
冬季养猪高效管理要点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日本猪瘟疫情未见缓和,将首次对野猪使用疫苗
浅谈影响小型猪场猪舍环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