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官方立场”及政策意蕴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本探究

2021-02-22 01:37陈法宝曾杭丽
比较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编码公平系统

陈法宝,曾杭丽

(1.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2.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以下简称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发起的、针对15岁学生(义务教育末期)的一项跨国测评。自2000年实施以来,PISA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其影响力与日俱增。由于PISA数据非常庞大,不同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领域出发,通过“让数据(为自己的研究)说话”,产生了PISA研究过程中“盲人摸象”的局面和研究结果上“多而广”的现象。作为PISA测评的发起者和组织者,OECD也负责对外发布官方的数据分析报告。虽然数据本身不带有任何的倾向性,但是对数据的解读往往能代表研究者或者发布者的立场。自2011年2月以来,OECD每月都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一份研究简报(PISA in Focus)①从2011年2月到2020年3月,OECD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发布了105份关于PISA测评及数据解读的研究简报。详见: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pisa-in-focus_22260919?page=1., 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本研究认为,通过对这些官方报告进行文本探究,可以发现隐藏在这些文本背后的“官方立场”,也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PISA 测评的初衷和政策目的。

一、PISA“官方立场”探究

本研究围绕“PISA官方报告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从OECD官方网站上逐一下载相关主题研究简报的PDF 版本作为内部资料,导入质性资料分析工具Nvivo 12.0。通过对这些研究报告进行编码分析,本研究尝试以建构扎根理论的方式,探究藏匿于文本背后的“官方立场”。

(一)扎根理论的选择与运用

迈克尔·阿普尔(Michael W. Apple)认为,人们在阅读官方发布的“统治型”文本的时候,容易从表面意义上接受其传递的信息。[1]以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L. Strauss)和朱丽叶·科宾(Juliet M. Corbin)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扎根理论,倡导在研究时对数据资料进行逐级向上的分析来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这一理论能很好地从方法上避免上述问题。但本研究“把扎根理论方法看作一套原则和实践,而不是一个处方或包装好的程序(prescriptions or packages)”。[2]在建构扎根理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开放编码阶段,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根据文献的主题和段落进行范围编码。

扎根理论在资料收集和处理方面的繁琐工作会让很多研究者望而却步。但随着计算机辅助分析工具在教育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资料归类整理实现了有序化和便利性,特别是在分析大规模资料方面,能体现出“连贯性”和“速度”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分析的效率。本研究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借助了质性分析工具Nvivo 12.0 对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它可以记录分析的步骤和过程,增加研究的严谨性,对资料的掌握会更加精准,也会节省更多时间,还有利于大批量处理这些繁杂的资料。[3]

(二)PISA“官方立场”的探构

根据不同的流派和观点,扎根理论有多种编码层级和编码方式,但在本质上是对质性资料进行逐级分析。本研究采用施特劳斯等提出的三级编码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见表1)。

一级编码又叫开放编码,它的主要任务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并进行命名。要求在分析资料时尽可能对文本回应的方式进行“悬置”,不带有任何观点或者偏见,通过不断“提问”和持续“比较”对资料进行分析,以保证研究过程尽可能“客观”。从文本的特征来看,本研究的数据资料都是具有一定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研究报告[4];另外,每篇报告都已经有了主题结构,这些技术性文献可以提供最初的问题、概念和理论抽样的观念[5]。研究资料的这些特征非常适合对文本进行主题范围编码(Range Code)。所以,研究者对这105篇技术性文献进行了主题范围编码,通过不断比较、分析、合并,理论抽样达到饱和时,得到114个一级编码(开放编码)节点。

二级编码又叫关联编码,主要通过对114个一级编码进行不断深入分析,试图找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它们的上位类属。通过对一级编码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询问”,对其属性与维度逐步分析,得出13个主类属(二级编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级编码采用的是范围编码,所以大部分一级编码的文字表述内容较多,这也会造成在进行二级编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1个一级编码对应多个二级编码的情况,限于篇幅,表1中只呈现其中一个进行举例分析。

三级编码又叫选择编码或核心编码,指的是在所有已经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可以选择一个具有统领性的类属作为核心类属。通过对二级编码进行分析,得到了“教育公平”“学生素养”“(优质)学习保障”3个三级编码。进一步分析得知,PISA的研究报告主要围绕学生成绩(学生素养)进行数据解读,所以“学生素养”被确定为核心类属,而“教育公平”和“(优质)学习保障”作为核心类属的两个支持类属。

至此,所有的类属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建立起来了,核心类属下的各条“线”也逐步清晰了。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一条扎根理论:“表现优秀的教育系统及其特征”,即“学生成绩(学生素养)优秀的教育系统都在教育公平和保障优质学习方面做得比较出色”。可以看出,这一扎根理论将一系列完备的类属(主题、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阐明,并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解释“如何打造一个卓越教育系统”的框架。它的聚合力是通过“表现优秀的教育系统的特征”这个上位的解释性概念产生的,这也是三级编码的核心类属。而“教育公平”这个相对客观的条件和“(优质)学习保障”这个相对主观的因素,成了核心类属的两个支持类属。

表1 资料分析的三级编码示例

二、PISA“官方立场”的导向

借助上述扎根理论的指引,可以进一步发现OECD通过官方研究报告为我们展示了“表现优秀的教育系统及其特征”的图景。其真正的意图在于告诉世界各国该“如何打造优秀的教育系统”这一“官方立场”,也通过该立场彰显PISA测评的初衷与导向——公平导向、竞争导向和学习中心导向。

(一)PISA 的公平导向

建立公平的教育系统是世界各国的现实追求,也是PISA优先关注的政策导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各领域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各种教育改革也伴随而来。如何平衡卓越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体系改革中面临的重要挑战。[6]通过分析发现,PISA的研究报告着重从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资源分配和学习结果等视角,探讨教育的公平问题。

世界各国都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越小,表明学校教育发挥的作用越大,教育越公平。[7]PISA把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为衡量一个教育系统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但PISA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无法摆脱社会地位、家庭结构、经济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对成绩的影响。在OECD国家,约有31%的弱势群体学生能克服社会经济背景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逆袭学生(resilient students),但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此外,这部分学生的逆袭能力与自信心、学习动机等因素也有直接关系。所以,OECD给出了政策建议:学校或有关部门应该想办法提供和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时间),开展各种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克服社会经济背景的不利影响,增强他们学业上的逆袭能力。[8]

资源分配关系整个教育系统的成效,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教育系统应该在不同的学校和群体之间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然而,PISA的调查数据显示,优质学校更容易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最终会导致学校层面“马太效应”的产生。在OECD成员国中,至少有30%的学生成绩可以用教育资源的分配来解释。[9]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了学生成绩之间的鸿沟,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最终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乃至社会稳定。而在PISA测评中表现优异的教育系统内,不管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他们都会努力在不同的学校和群体之间实现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甚至会对弱势群体和薄弱学校有额外的资源支持。而事实表明,向薄弱学校提供额外的资源支持,不仅可以减少学校之间的资源不平衡,而且可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当更多资源得到公平分配时,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学生似乎是最大的受益者,并且没有以牺牲其他优质学校和优势群体学生的成绩为代价。[10]

PISA 还从学习结果的平等(equality in learning outcomes)来评价教育公平。从相对指标来看,学习结果平等指学生是否可以获得同样的学习结果,用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来衡量;从绝对指标来看,指的是学生都达到某个基准的水平,用达到这个基准水平的学生的比例进行衡量。[11]在PISA成绩表现优异的教育系统中,不仅学生总体的成绩表现优异,而且达到较高基准的学生比例高,同时处于成绩分布顶端与底端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不大。这说明表现优异的教育系统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学业水平,而不是两极分化,实现了优质而公平的高位均衡。[12]

(二)PISA 的竞争导向

PISA 测评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测试,而是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素养进行测评。其初衷是希望通过国际比较的方式,了解各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为基准来进行政策调适。然而对于 PISA 结果的解释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却被异化,不少学者认为OECD公布的国家或地区排名使PISA 简化成了“赢家和输家”的竞争。[13]

首先,PISA的竞争导向体现在各国或各地区成绩之间的横向对比。根据PISA 的设计理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在PISA测评中的表现,是衡量这个教育系统有效性的重要表现,反映的是该教育系统在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方面的成效。所以,PISA成绩公布时,不仅给出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成绩排名,还给出了各个教育系统在不同能力水平(proficiency level,又叫精熟度水平)上的学生比例。根据OECD对学生成绩的解释,各个国家或地区达到能力水平顶端学生的比例,实际上就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人才培养的表现。所以,每一轮测评成绩公布之时,都会引起各国或各地区之间针对成绩和排名的讨论。特别是在测评中表现不佳的国家或地区,他们会从别的教育系统中反思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实践和政策,然后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向最优者学习(learn from the best)。这个过程体现了PISA测评的政策导向功能,在客观上推动了各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领域的反思,但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竞争。

其次,PISA的竞争导向还体现在不同教育体系自身成绩的纵向对比。由于PISA已经进行了多轮测试,已经具有纵向对比的数据。OECD在提供PISA分析数据的时候,还会把这些国家以往的成绩数据进行呈现,很容易发现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如何。以阅读素养为例,OECD用64个教育系统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发现,从2009年到2018年,有18个教育系统的学生阅读素养水平得到提升,有10个教育系统却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其余的教育系统变化不明显。[14]那些进步较快的教育系统中,其共同特征就是处在能力水平底端的学生比例降低了,但是处在能力水平顶端的学生比例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降低能力水平底端学生的比例成了提高学生总体成绩的关键,而且这并不会影响到原本表现优异的学生的成绩,实现了相对高质量的公平。[15]说明这样的教育系统在与自身成绩的纵向对比竞争中取得了进步。此外,PISA还对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实际上也是为各个教育系统进行“体检”,目的是让他们在与自己进行纵向竞争中取得进步。

(三)PISA 的学习中心导向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可知,所有的这些研究报告都主要围绕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解读。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也纷繁复杂。依据编码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从态度策略、学习环境和师资力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PISA 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对学习结果有显著的影响。以阅读素养为例,无论是纸本阅读还是数字阅读,有效的信息总结策略与学生成绩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在OECD国家,能运用信息总结策略的学生,其PISA 阅读成绩要比不会使用该策略的学生平均高出107分,这相当于在校学习两年产生的差距。[16]所以根据PISA数据可知,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另外,PISA数据还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对学习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当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付出会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提升。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成功与否主要是后天的努力而不是遗传因素决定的。[17]这也表明教育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亦是如此。根据编码结果,本研究讨论的学习环境主要涉及课堂纪律、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等方面。从PISA2000到PISA2009的数据显示,学校课堂纪律总体上有所提升,而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井然有序、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18]然而,在弱势群体学生较多的课堂中,他们的课堂纪律往往不够理想,成绩也比较低。[19]对于那些从较低社会经济背景下逆袭的学生,他们所在课堂的纪律和学习氛围一般都非常好,课堂上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教师教学节奏感良好等,这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了逆袭的前提条件。[20]此外,PISA调查的数据还显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环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及其幸福感、归属感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影响。[21]所以,OECD建议通过纪律教育、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的优质学习创造条件。

近年来,教师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全球范围内希望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比例整体上并不高。在OECD国家中,平均有5%的学生表示将来会考虑从事教育事业。从学生的学术背景来看,表现优异的学生大多不愿从事教师职业。教师的工资水平对学生的从教意愿有显著影响。PISA数据也显示,在表现优异的教育系统中,教师的工资水平较高,其整体质量也较高。[22]这说明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但对很多国家来说,普遍提升教师工资水平,在财政方面是不现实的。有一些优秀的教育系统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也可以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23]所以,各个教育系统都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使教师受到尊重,这也是吸引人才、让教师成为有竞争力职业的重要策略。

三、PISA的政策意蕴

基于PISA的“官方立场”,通过对扎根理论进行逆向“还原”和对文本资料进行回溯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了 PISA 的政策意蕴——通过增加PISA测评的体量和拓展测评领域,建立全球教育体系的标准;通过推介表现优异教育系统的政策及实践,树立全球教育体系的标杆;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和研究报告的解释力来影响各国或各地区教育政策,从而影响全球教育治理。

(一)建立全球教育体系的新标准

OECD 发起PISA 测评是缘于发达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的反思。OECD及其成员国认为,人类当下正面临“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而各国基础教育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必须重新考虑设定新的教育标准,以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公民。在新的标准框架之下,用跨国学生测评的方式,比较各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同时介绍成功经验,推进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4]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经济体加入PISA测评,它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从2000年的43个经济体,到2018年的79个经济体,每个经济体约有150多所学校、4500~10000名学生参加测评。参与测评的经济体GDP 总量占全世界GDP 总量的90%以上。[25]这在客观上使PISA所设立的标准也成了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基准。

同时,PISA测评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最初是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主测领域,后来逐步增加了问题解决能力、财经素养、全球胜任力等附加领域,供各参与国或地区自愿选择参加。虽然这些素养领域不是学校的课程名称,PISA也不是基于学校课程内容的评价,但是这些领域覆盖了学校的主要课程内容,成为影响各国或各地区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各国或各地区都在利用参与大规模国际测评的机会,找到自身教育发展水平在世界教育坐标中的位置,用国际基准来寻找自身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此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进行突破。PISA所设定的标准,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教育体系的新标准。

(二)树立全球教育体系的新标杆

在任何教育系统中,公平和卓越都是一对主要矛盾,成为困扰各国教育改革的关键难点。但是OECD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公平和质量不应被看作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换句话说,公平和质量可以兼顾。这种颇具吸引力的政策追求也在各成员国之间达成了共识。通过PISA测评,OECD在众多参与国或地区中,找出做到公平而卓越的教育系统,然后深入探索这些教育系统能实现公平而卓越的政策和实践,并把其作为样板进行推介,希望把这些经验介绍和复制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于是,OECD用公平和质量这两个重要尺度,构建了世界教育体系的新坐标,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哪些教育系统能做到兼顾公平和质量,成为推介“最佳实践经验”的新标杆。

同时,根据PISA设计的原则,在较高能力水平上的学生比例是衡量一个教育系统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能培养出多少优秀人才的重要指标。而OECD从教育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利用经济模型对人才培养的层次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一个国家即使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很小的进步,也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OECD与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美国学生能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将PISA 的平均成绩提高25分,那么2010年之后出生的美国人在经济上能带来41万亿美元的收益。[26]所以,各个参与国或地区都不会自甘落后,更不会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置若罔闻,都不自觉地接受了OECD的人才培养规格,同时认可了OECD通过PISA为之树立的全球教育体系的新标杆。

(三)推进全球教育治理的新方法

伴随着多轮的测评和改革,PISA不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OECD通过对PISA数据分析的解释力来影响全球教育改革,实现了对全球教育的“软治理”。由于OECD对其成员国的教育改革和政策调整没有法定的约束力,所以它一般不会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政策进行直接干预,而是通过PISA测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讨论决策和同行审议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了对国家一级教育决策过程的“合理化”影响,使其成员国不得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接受OECD对其的“软治理”。这也使OECD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治理能力得到彰显[27],让所有的PISA参与国或地区都能感受到PISA 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政策。所以,OECD是通过PISA 的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在全球协商对话、达成全球共识方面的巨大影响力,积极构建了它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合法地位。[28]

OECD还希望通过PISA的大规模数据,运用基于证据和数据的决策文化,推广教育精准治理的理念,影响全球教育治理。以教育公平治理为例,虽然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错综复杂,但是PISA 数据能根据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精准地告诉他们,哪个方面或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应该如何着力解决。比如,PISA数据显示私立学校的学生成绩往往高于公立学校学生的成绩,但是在社会经济背景相同的情况下,公立学校学生可以和私立学校学生取得同样优秀的成绩。[29]这就表明,在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为重点进行突破,而不是重点考虑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所以,PISA正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的新方法,通过问题精准诊断、资源精准分配、政策精准改进,来实现对教育的精准治理。

总之,通过对OECD发布的官方研究报告进行探究,可以发现OECD 在用PISA 的大规模数据刻画世界优秀教育系统的特征,体现了PISA测评的公平导向、竞争导向和学习中心导向的“官方立场”,以及OECD进行PISA测评的运作逻辑和政策意蕴。虽然OECD用PISA作为重要的工具来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突出绩效,强调了教育的工具性。[30]但是其基于证据的决策文化和决策方式,值得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学习。为此,我们需要把握时代需求,利用参加国际大规模测评的机会,积极参与探索全球教育体系的新标准;努力实现教育在更高水平、更高标准上优质而公平地发展,树立卓越人才培养的新标杆;优化决策方式,掌握利用数据、基于证据进行教育治理的新方法。

猜你喜欢
编码公平系统
公平对抗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生活中的编码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WJ-700无人机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笨柴兄弟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Genome and health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