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中的“朝”“暮”意象品析及教学

2021-02-22 02:34廖靖弘韦亮节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落日诗词意象

廖靖弘 韦亮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全六册共收录古代诗词曲85首,其中涉及“朝”“暮”意象的共计28首。可见“朝”“暮”是较为常见的诗歌意象或书写对象,讨论“朝”“暮”可促进初中古代诗词曲的教与学,对厘清时间意象的作用,把握作者情感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朝”“暮”的统计

(一)“朝”的独现

初中教材单独出现“朝”的意象或相关描写的诗共8首。其中以“朝”“晨”“晓”为关键词的有5句:《秋词(其一)》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清晨入古寺”,《商山早行》的“晨起动征铎”,《卖炭翁》的“晓驾炭车辗冰辙”,李商隐《无题》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含“晓”的诗句往往与含“夜”的诗句连用,如“晓驾炭车辗冰辙”前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镜但愁云鬓改”后是“夜吟应觉月光寒”。此外,还有3句未出现以上关键词,也书写“朝”的诗句:如《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写黎明时分的景象;《登飞来峰》的“闻说鸡鸣见日升”展现日出时分的景象;《蒹葭》的“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通过写露水被朝阳晒的过程状态来呈现“朝”的画面。

(二)“暮”的独现

初中教材单独表示“暮”的古代诗词曲共18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现“暮”“黄昏”“夕”等关键词的共8句:《野望》的“东皋薄暮望”,《黄鹤楼》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如梦令》的“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中的“我报路长嗟日暮”,《石壕吏》的“暮投石壕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纷纷暮雪下辕门”,《卜算子·咏梅》的“已是黄昏独自愁”,《饮酒》的“山气日夕佳”。二是未直接出现以上关键词,但以“夕阳”“斜照”“落日”等意象描绘“暮”的有10句,见于《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浣溪沙》中的“夕阳西下几时回”,《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的“万里夕阳垂地”,《使至塞上》的“长河落日圆”,《送友人》的“落日故人情”,《渔家傲》的“长烟落日孤城闭”,《己亥杂诗》“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定风波》的“山头斜照却相迎”,《长沙过贾谊宅》的“寒林空见日斜时”,《浣溪沙》的“半竿斜日旧关城”。

(三)“朝”“暮”同现

教材选录的古代诗词曲中,“朝”“暮”同现的诗有且只有两首:一是《木兰诗》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一是《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二、“朝”“暮”的情感表达

(一)朝之乐

刘禹锡《秋词(其一)》开篇先抑后扬,先写人们对秋天的刻板印象——“自古逢秋悲寂寥”,随即一反常态,提出作者的看法:“我言秋日胜春朝”。“朝”在这里尽管是对比意象,但从下文“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描写来看,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秋景一扫过去诗文中的衰败、压抑的气氛,展现了明丽生机的景象,原来秋天的景致也可以表现得如此朝气蓬勃。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则以“闻说鸡鸣见日升”,写出了新一天到来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作者初入政坛,准备大刀阔斧进行变法革新联系,给人以希望和激情之感。两首诗所写的早晨意象,用“朝气蓬勃”来诠释再恰当不过,也符合人们对早晨内涵的理解。

(二)朝之悲

《商山早行》和《次北固山下》尽管是写“朝”,但又含有未完全消散的夜色,“鸡声茅店月”写出了环境的幽寂,营造出清晨凄清的气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寫时间交替之快,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愁作铺垫。这里的“朝”之悲,其实是对夜晚未尽之悲情的延续。另有李商隐《无题》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通过“晓”和“夜”对仗,遐想住在“蓬山”的“伊人”对年华易老之感慨。《蒹葭》中对“伊人”的追寻,其实就是发生在早晨的场景。“为霜”“未晞”“未已”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任凭抒情主人公一再“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而“伊人”却只是“宛在”,进而体现出抒情主人公对理想对象求而不得的辛酸。

(三)暮之乐

陶渊明是“隐逸者”的代表,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故而在《饮酒》会发出“山气日夕佳”的感慨,认为夕阳也可以如此美好,一个“佳”字足见其对隐居生活的心满意足。而苏轼《定风波》写在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他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山头斜照”似乎也在迎接他归来,并没有传统诗作中暮色的惆怅伤感的情绪。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可见一斑。

(四)暮之悲

借“暮”怀才不遇或人生不幸者,有王绩写自己“东皋薄暮望”而发“徙倚欲何依”之惆怅,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中写黄昏空林,以怀贾谊并抒发仕途和人生的失意,陆游《卜算子·咏梅》都是借梅花在黄昏“独自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还有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与天帝对话,化用《离骚》“日忽忽其将暮”之意,表达自己晚年所遭受的种种不幸。抒发羁旅思乡哀情的有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对友人的不舍和离愁别绪,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落日”来感念难舍的“故人情”,又如岑参写送武官时“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暮雪之景以表现其不舍之情。抒发光阴飞逝的哀伤,如晏殊发出“夕阳西下几时回”之问,而表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表达国破家亡的痛楚者如朱敦儒《相见欢》“万里夕阳垂地”写的就是黄昏时分的黯淡,抒发了两宋之际金兵南下、国家倾覆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痛苦。另有范仲淹《渔家傲》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渲染边地的荒凉,表现戍边将士作战生活环境的艰苦。

(四)“朝”“暮”不传情达意

一是作为时间符号,表明诗歌所写的场景所发生的时间。如《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晓”,《石壕吏》“暮投石壕村”的“暮”。二是作为景物描写的一部分,为诗中刻画的景物造势。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落日”体现大漠边关景色的壮阔。《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清晨入古寺”,既是交代时间背景,同时又把“初日照高林”和后文的“禅房花木深”等景致进行对比,突出所写环境的幽深。

三、“朝”“暮”的教学

诗歌教学中,积累与感悟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积累,形成初步的感知鉴赏能力。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充分理解诗词曲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中“朝”“暮”意象的运用进行系统总结。

(一)“朝”象征着一日之初

面对新的一天到来,人们往往感到充满希望。古代诗词曲中“朝”意象的书写,大多有此含义,即“朝”相关意象象征着明丽而又充满希望的景致,用于抒发作者的积极情感,如喜悦、生机、希望等;然而在寒冷的秋冬时节早起,倍感寒冷,故“朝”也偶有作羁旅思乡之用。

(二)“暮”象征着一日将尽未尽之时

一方面,古代照明条件简陋,日入夜,人们常常面对黑暗带来的恐惧,“暮”的书写常与哀怨的情感相结合。另一方面,暮色临近,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进入休息时间。人们开始拥有个人空间,这有利于私人化的情感表达。同

时,日暮象征着一天的结束,这种“末日危机”感开始笼罩着人们,于是各种愁绪喷涌而出。与“暮”同悲的是“秋”,如刘禹锡的《秋词》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暮”与“秋”结合,组成一组较固定的搭配,继续书写诗人千百年来的愁情。

(三)朝暮连用,表示时间之快

朝暮代表完整的一天。古代诗词曲中“朝”“暮”在前后两句中连用,多表示时间流逝之快,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多个“朝”“暮”连用,也可以表示情感持续时间之长,从而引发关于年华和人生的感慨,从而表示淡淡的哀伤,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吟道:“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线暮成雪。”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对同类型的意象诗句进行整合,分析异同;古诗词典中的“朝”“暮”教学也应在此基础上对用法进行分类总结,使得学生整体上把握“朝”“暮”,然后再通过意象的“微殊”去细细体察诗歌之美与诗人情感表达的细腻与微妙。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猜你喜欢
落日诗词意象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大漠落日
落日
诗词之页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