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情感的救赎

2021-02-23 01:15季雨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恰克板球本源

摘 要:《地之国》是一部书写焦虑的作品。约瑟夫·奥尼尔以时空交错的叙述手法,在《地之国》中谱写了“9·11”事件后纽约外来移民的生存危机与精神挽歌:两位主人公——特立尼达裔恰克与荷兰裔汉斯,内心饱受焦虑情感折磨。本文主要借助萨宁·盖对“负情感”—— 焦虑的阐释,分析二人各自遭受的外缘焦虑与本源焦虑,关注到两人实际上均被本源焦虑,即身份焦虑所困扰与支配。本文以汉斯为成功典范,挖掘其获得救赎,彻悟自我身份的内在原因:借助焦虑的“抛掷”手段,对美国身份的认知由困惑走向明朗;最终采取兼收并蓄的心态,接纳自身的多元文化身份,折射出焦虑这一负情感的积极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地之国》 约瑟夫·奥尼尔 焦虑 负情感 积极张力

约瑟夫·奥尼尔(Joseph ONeill)是“9·11”文学的后起之秀,他的作品《地之国》(Netherland, 2008)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同年便被《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评为年度十佳图书之一。翌年,奥尼尔获得美国笔会福克纳奖文学奖。“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家,他们带着人文关怀,对该事件进行沉痛的反思,这才使得作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将聚焦于对该作中负情感——焦虑的探讨。

在“负情感理论”创建者——萨宁·盖(Sianne Ngai)的著作《负情感》(Ugly Feelings, 2005)一书中,“焦虑”属于七大负情感之一。负情感的美学力量和社会意义所在正是“痛苦和不快本身就充盈着强烈的权力意志与蓄势待发的生命力”a。基于“焦虑”在心理学、哲学领域已有的理论成果,萨宁深入探究其情感表征,并揭示其隐藏的“治疗方法”(therapeutic solutions)。b从空间维度出发,焦虑主体常在无意识防御的情况下,将本源焦虑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上,即外缘焦虑上,以此完成向外推进或位移。c外缘焦虑情感如镜花水月,焦虑主体常将焦点置于具有迷惑性的外缘焦虑上,忽视本源焦虑。但当外缘焦虑情感达到焦虑主体所能承受的顶点时,便会刺激焦虑主体本能地释放防御机制,使本源焦虑被“狠狠地投掷或抛掷”(violently hurled or thrown)d,打破外缘焦虑的“虚幻”陷阱,最终认清自我,解救自我。

《地之国》是一本书写美国外来移民身份焦虑的小说,奥尼尔鲜少将笔触聚焦于美国白人身上。故事采取时空交错的叙述手法,主要讲述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两位主人公——特立尼达裔的恰克与荷兰裔的汉斯通过板球运动相识、相知的故事,穿插着二人内心饱受的焦虑情感折磨。本文借助萨宁·盖“负情感理论”中对焦虑的阐释,分析其在恰克与汉斯身上的异同情感表征:恰克身上的外缘焦虑表现为追寻美国梦途中产生的道德焦虑,汉斯则为对死亡及置身于虚无感之中的焦虑;就本源焦虑而言,本文探索到置身于“虚幻”外缘焦虑中的二人,实际上均被本源焦虑——身份焦虑所困扰与支配。

约瑟夫·奥尼尔对二人身份建构之路的认可度,可从恰克与汉斯一败一成的结局中得以洞悉。特立尼达裔恰克是美国文化彻头彻尾的崇拜者,对美国身份的无条件追求使其数典忘祖,最终导致生命的毁灭。汉斯的多元身份使其将“身份”这一概念模糊化。相较恰克的死于非命,汉斯最终走向救赎,故本文旨在以汉斯为典范,挖掘其成功构建身份、感悟生命真谛的内在原因与手段。汉斯采取“抛掷”的手段,转换打板球的方式(从荷兰式击球转向不拘一格的美国式击球)。 “抛掷”是焦虑的一种空间化表现,其不仅是一种用手臂猛烈推进某物的物理活动,也是一种隐喻:激烈情感得以释放的手。e上述板球击打方式的转变象征着汉斯对于美国身份焦虑情感的释放,对美国身份由困惑走向明朗;此外,汉斯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自身多元文化身份,既敞开心怀接纳美国文化,也对其生命中的其他文化充满怀念与尊重。置身于身份焦虑中的汉斯所采取的救赎手段,折射出焦虑这一负情感的积极建设性作用。

一、 焦虑之于恰克——望“虚”窥“实”

根据萨宁·盖对“焦虑”的情感表征阐述,焦虑可被分为外缘焦虑与本源焦虑。从空间角度来看,焦虑主体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本源焦虑投射到外缘焦虑上,以完成焦虑的转移。f本源焦虑就好比镜子前的实体,镜中的虚像便是外缘焦虑,虚像看似真实,亦不过镜花水月。因此,外缘焦虑与本源焦虑可被理解为焦虑的“虚”像与“实”像。恰克身上的外缘焦虑/“虚”像表现为其在追求“美国梦”过程中产生的道德焦虑,而本源焦虑/ “实” 像则是身份焦虑。恰克在追求“美国梦”的荆棘之途中采取欺骗手段,从而产生道德焦虑。事实上,当对象为外来移民时,其对“美国梦”的追求过程,便是渴求身份认同的过程,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身份焦虑。因此,于恰克而言,道德焦虑与身份焦虑便是“虚”与“实”的关系。本章在“虚”像——道德焦虑中,窥探出恰克身上焦虑的“实”像——身份焦虑。分析恰克身份建构之路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即一味推崇美國文化,对本土文化数典忘祖。

恰克身上焦虑的“虚”像表现在对追求“美国梦”过程中产生的道德焦虑。狭义的“美国梦”传递企业家精神:成功不论出身,只需坚定信念并为之奋斗。它如灯塔般为包括移民在内的美国人照亮前方的道路,指引人们通过自身刻苦的品质迈向“成功”。在此过程中,若通往成功的手段不光彩,必然使个体的道德感变得模糊,由此产生道德焦虑。恰克在梦想与焦虑的交织中,于纽约白手起家,他通过自己双手的打拼和汗水的挥洒,抓住机遇,靠承包商生意发家致富,并实现了狭义上的“美国梦”。论其手段,欺骗是其惯用伎俩,这样的手段必然带来道德焦虑。他将自己的大部分产业挂名在犹太人艾贝尔斯基名下,自己在背后操控一切;他教汉斯学车的目的也不单纯,其真正目的是为了让汉斯为自己的地下彩票业务充当掩护。广义上的“美国梦”,即指美国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怀揣着这样的愿想,恰克致力于创建“纽约板球俱乐部”。“我自己的感觉是美国并不完整,美国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全文明化,除非它能接受板球。”g如外来移民在美国低人一等的地位一般,板球属于美国体育运动中的“地之国”。恰克对于在纽约建立板球俱乐部的执着,既是他对财富的追求,“获得经济利益——全球电视转播权”h,也是对在美国实现人人平等的美好祈望。而这背后均暗含恰克的本源焦虑,即身份焦虑。

身份焦虑是恰克身上的本源焦虑/焦虑的“实”相,他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个国家,我们没有归属,我们是个笑话”i。身份的定义源远流长且复杂多变,总的来说,“广义上的‘身份强调不同元素之间的同一性,如个人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等不同范畴之间可以提取的共同特性,典型表述为‘民族身份等”j。外来移民将美国视作“天堂”,他们在这里逐梦、生根;但相应地,在这片热土,“身份”问题亦如影随形。恰克不惜代价,努力拼搏,争取在财富地位上更胜美国白人一筹,以此获得身份认同。“美国梦”追求中产生的道德焦虑是美国本土文化与外来移民文化之间二元对立的外部投射,追根溯源,身份焦虑是根源。

恰克来自加勒比海一个贫穷的岛国——特立尼达,贫穷的黑人移民是他的身份烙印。恰克的母亲来自印度,“照恰克的猜测,是马德拉斯。他的祖上都是些包身工,对这些祖籍之类的事情根本就是云里雾里”! 1。恰克的身份焦虑与其家乡所受到的迫害密切相关。据相关文献记载: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就刻意限制印度移民数量,使得印度人的数量一直少于黑人。因此,当地黑人长期占据着特立尼达的政治统治阶层,而印度人主要在经济领域活跃。! 2恰克小时候捕鸟被黑人追杀的恐怖经历更是使他“总也忘记不了,到死都忘不掉”! 3。精神上受到的创伤使得恰克厌恶自己的家乡,最终选择背井离乡,前往美国逐梦,痴迷般地追求美国文化。

为了摆脱焦虑的“实”像——“令人羞愧的”身份焦虑,恰克渴望在美国建构自己全新的身份,他对美国可谓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激情。他的车上贴满了星条旗标记,“还有‘支持我国军人黄色丝带状贴纸,五彩缤纷,一派爱国气息”! 4;怀着兴致勃勃的热情,恰克的公民入籍考试也是一次通过;对美国国徽上的秃头鹰形象,历史及其含义如数家珍;甚至在美国“9·11”事件后的重建工作中,“心中激发了一种兴奋”! 5,因为从另一种角度看,这场灾难使得纽约民众,不论美国白人抑或外来移民更加团结。最终,恰克的遗体被运回了特立尼达,而非其请求的纽约。这不仅意味着恰克苦苦追寻一生的“美国梦”破碎,更是其身份建构失败的写照。

二、 焦虑之于汉斯:望“外”知“内”

汉斯亦受焦虑情感的侵袭,根据萨宁对焦虑的阐述,外缘焦虑如同“外”在焦虑,一目了然,而本源焦虑可被理解为“内”在焦虑。于汉斯而言,“外”在焦虑可分为显性焦虑和隐性焦虑,前者明晰且具体,即死亡焦虑;后者隐蔽却并非无迹可寻,即对内心深处虚无感的焦虑。而真正使汉斯殚精竭虑且时刻伴随其左右的“内”在焦虑则为身份焦虑。对“内”在焦虑的探索,可通过“外”在焦虑一鳞半爪的表现中被识得。“9·11”恐怖袭击后,汉斯被死亡和置身于虚无的焦虑感所笼罩,即被“外”在焦虑裹挟,于内心深处探索自身的身份问题,陷入身份焦虑,即“内”在焦虑。

汉斯身上“外”在焦虑中的显性焦虑为死亡焦虑。纽约双子塔楼倾倒后,死亡焦虑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侵扰着汉斯一家。进入文明时代后,生物学和心理学都否定了“灵魂”的存在,人只是一具肉体,随着肉体的死亡,一切都归于虚无。此时,死亡便成了个体一生的终点站,随之而来的便是内心产生的死亡焦虑。“人固有一死的事实在生命之膜下搅动,并影响着我们的经历、行为和应对能力。”! 6“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袭击侵扰着美国民众。面对世事无常、生命意义难寻的生存境遇,人们如浮萍一般飘荡在各种潜在的威胁中,充满了焦虑和寂寞。不同于恰克对“9·11”袭击的“乐观”心态,汉斯一家却被死亡焦虑束缚,身心俱损。全家搬离“归零地”,临时寄居在切尔西酒店。汉斯遭受睡眠障碍——深夜难以入眠、产生幻觉——分不清警车的叫声和儿子的哭声,丧失交流能力,恐惧人群密集地如地铁站等;妻子蕾切尔的死亡焦虑表征更严重:除了以上与汉斯相似的情感表征外,还出现呕吐、发呆、哭泣等症状;甚至连儿子杰克也在父母无意识的举动中被“传染”,时常做噩梦。

汉斯身上的“外”在焦虑表现除死亡焦虑外,亦有对内心深处虚无感的焦虑,即“外”在焦虑中的隐性焦虑。焦虑与虚无有其内在联系,萨特(Sartre)指出:“只有当它(虚无)在虚无化中明确地指向这个世界以把自己确立为对这个世界的否认时,才能成为虚无。”! 7毫无疑问,“9·11”事件后,汉斯置身于对虚无感的焦虑中,以求逃避现实与自我。在汉斯看来,纽约这个曾经可供排解人们虚无感的城市,如今“却有了一种可怕、恐惧的特质,它的现实,就算柏拉图重生,恐怕都捉摸不透”! 8。他甚至对生活本身产生了怀疑,认为“生活本身都已虚幻” ! 9。与妻子蕾切尔的关系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地使他陷入孤独与虚无之中。此外,与丹妮尔的露水情缘使汉斯有一种“新的悲伤感,这感觉只有现在我才能毫无疑惑地识别出来,这样的悲伤,是因那镜像的世界,已经找不出我们真正的面目了”@ 0。汉斯被糟糕且无力的虚无感包围,焦虑万分。

真正使漢斯殚精竭虑的 “内”在焦虑是身份焦虑。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身份建构的过程可被视作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汉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焦虑之感。《地之国》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纽约——世界公认的“大熔炉”,在这里,每一位“外来者”都不可避免地对自身身份产生困惑与焦虑。在纽约,汉斯的身份尴尬,被视为“他者”:在纽约板球场上,他是唯一的白人;在纽约这个“大熔炉”中,汉斯的移民特质使其被认作是“客人”。汉斯始终是一位身份尴尬的白人,游离于白人社会和移民社会之间,在社会中苦寻认同,这也使其对自身身份的焦虑之感难以避免。

此外,汉斯的多元文化身份同样带来“内”在焦虑——身份焦虑。汉斯是全球化社会中的世界公民,是多元化的一分子。他出生、求知于海牙,这个曾经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也是汉斯一生的“根”;早期求学、追爱于伦敦,这个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是汉斯生命中的“枝干”;之后追随妻子来到纽约,寻求新生活。陶家俊指出:“身份焦虑……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 1汉斯当下身处纽约,内心深处渴望真正融入这个新集体,构建美国身份。然而,于他而言,无论荷兰抑或伦敦,地位都不比纽约低,在这种多元文化混杂的背景下,汉斯难以抉择身份的“高”与“低”,陷入身份焦虑的窘境。

三、 焦虑的救赎——彻悟自我身份

恰克与汉斯均受到本源焦虑——身份焦虑的蚕食,二人尝试各种方法以求达到舒缓作用,但其选择的自我救赎之路却截然不同。恰克在美国的死于非命,意味着其身份建构的失败。恰克渴望建立“纽约板球俱乐部”实现自由平等,然而,他的目的并不单纯:看重经济利益。此外,恰克对自己特立尼达人的身份有意疏离,对本土文化数典忘祖,或者说在“潜意识”中选择遗忘,带着盲从与自信追求美国文化。不同于恰克,汉斯采取焦虑的“抛掷”手段,借助转变击打板球的手法,融入美国,并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敞开心怀接纳美国文化,珍视本土文化,重获自身的主体性,构建新身份。由此一探焦虑情感于其中所带来的建设性作用。

焦虑作为负情感暗含着积极的张力。弗洛伊德的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学说是其精神分析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焦虑是自我面对冲突时发生的信号,从而产生防御机制”@ 2。这种防御机制是自我缓解和防止焦虑的一种心理策略,有助于解决心理焦躁,保持内心宁静。克尔凯郭尔在《焦虑的概念》一书中首次指出:“焦虑总是可以被理解为通向自由(的情感)。”@ 3对克尔凯郭尔来说,自由即自我。

萨宁在《负情感》一書中所论述的焦虑的积极张力,丰富发展了弗洛伊德和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明确指出该张力通过外在“抛掷”的手段使人们恢复内心的平衡,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首先,她认为“焦虑可以通过‘投射到其他事物中,在潜意识中引发主体的防御机制”@ 4。其次,举例分析了《眩晕》(Vertigo, 希区柯克的电影)中的男主角斯科蒂(Scottie)通过将焦虑无意识地投射到其他事物中,并被迫采取“抛掷”的手段最终战胜恐高症,恢复其“自由人”的身份,萨宁将这种投射行为称之为“抛掷投射(thrown projections)”@ 5。

汉斯在身份焦虑的加持下,通过转变打板球方式寻得自我认同之路,正是采用萨宁·盖所说的“抛掷”手段。从空间角度出发,击打板球是动态过程,每一次击球,都离不开“抛掷”这个动作。板球击球时“需要将球沿地面,以各种方式击走……种类多样的击球方法:目测、扣球、侧击、挑击、补位跳、推球……其目的都是要让板球不停滚动”@ 6。对汉斯来说,打板球方式的转变亦是其身份焦虑情感得以释放的过程。汉斯一直认为:“美国版的板球,缺乏常规草坪上打板球所具有的那种美”@ 7,因此他此前坚持传统的击球方式。这不仅意味着汉斯抗拒美国板球的击球方式,也是其对美国社会的抵触。汉斯在经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操作而错失考取驾照的事件后,“想到这个国家光鲜的表面,和其暗下呈现的不公、冷漠与霸道,一种对美国从未有过的厌恶感油然而生,将我吞噬”@ 8。但当汉斯逐渐对此释怀,怀着包容的心态去接纳美国,亦发现美国也有明亮可取之处,这从汉斯转变打板球方式,便可洞悉。当汉斯采用美国击球方式后,顿悟到“突然间,一切明朗了,我终于融入了美国”@ 9,在此过程中,汉斯由“对纽约的困惑”# 0走向明晰,发自内心地接纳美国,接纳自身多元身份中的一支——美国身份,甚至觉得“我觉得我就是一纽约人——纽约一次而永久地,横亘在我和我自己的诸多来源之间了”# 1。

与恰克抵制本土文化,崇拜美国文化不同,汉斯既敞开心怀接纳美国文化,也对其生命中所感受的其他文化充满怀念与尊重:包括生长之地——海牙、成家之地——伦敦。海牙是汉斯抒发乡愁的地方,对其拳拳在念,即使长大后客居纽约,他也时常陷入闪回的记忆中,思念过世的母亲,眷恋儿时美好的回忆,甚至怀念“海牙运河上那纯粹的冰”# 2。汉斯不忘自己是一名荷兰人,并坚信自己身上具有荷兰性“简单直接,安天乐命”# 3。他同样尊重伦敦及其文化,因为这里是汉斯求学、成家之地,亦是妻子蕾切尔的家乡。汉斯在伦敦的土地上,同样留下了打板球的痕迹,在伦敦打板球期间,他认为“这一切都很赏心悦目,都很英国,都很迷人”# 4。此外,汉斯亦将自己视为伦敦的一员,有时不禁“从英国式的视角”# 5看待问题。由此可知,一个人身份焦虑的消解,自身价值的实现,需要采取得当的手段:既要尊重外来文化,也要保存本真,为本土文化留下一片温床。

总的来说,负情感——焦虑有其积极张力,可使个体得到救赎,重点在于个体是否采取正当手段。恰克采取不当的救赎方式,全身心迷失在美国文化中,却对本土文化置若罔闻。汉斯则相反,他借助焦虑情感“抛掷”的手段,转变击打板球的方式,象征着其对美国身份由困惑走向明朗;此外,采取兼收并蓄的心态,敞开心怀接纳自身的多元文化身份,尊重曾留下自己身影的每一片热土。

四、 结语

杨金才指出:“以纽约为背景的都市悼歌,临摹普通人的灾难体验,勾勒出‘9·11事件后蔓延整个西方世界的焦虑和恐怖心理。”# 6“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国民徘徊在“毁灭与暴力”折磨的边缘,精神焦虑比以往更甚,其中焦虑情感尤为显著。约瑟夫·奥尼尔饱含人文关怀地塑造了两位备受身份焦虑侵扰的“非美国”主人公——汉斯与恰克。两人一成一败的结局也暗示了奥尼尔对自身份建构方式的认可度。从汉斯成功构建自我的道路可知:焦虑作为负情感,并非如其表面那般郁闷消极,其背后隐藏的积极张力可促使人们进行自我反思,积极探寻苦难的治愈方法。焦虑的存在也能为某些“顽疾”开出良药:促使人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灾难,坚定信念,为自己惊恐躁动、无所依存的灵魂找到一片安身的净土。

a 汪小玲,徐千惠:《种族·性别·后工业:论美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负情感书写》,《外语教学》2020年第1期,第104页。

bcdefxy Ngai, Sianne. Ugly Feelings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ghikmno! 8 st@ 6 @ 7 @ 8 @ 9 # 0 # 1 # 2 # 3 # 4 # 5〔美〕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方柏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1页,第80页,第13页,第18页,第245页,第73页,第77页,第21页,第28页,第114页,第6页,第7页,第68页,第175页,第90 页,第181页,第75页,第190页,第43页,第200页。

j Barnard, Alan and Spencer Jonatha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6,p292.

l 朴玉: 《多重记忆书写——论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第87—96页。

p Orbach, Israel. Existentialism and Suicide .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2008,p285.

q 〔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7页。

@ 1陶家俊:《创伤》,《外国文学》2011年第4期,第7—28页。

@ 2 〔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抑制、症状与焦虑》,杨绍刚,高申春译,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 3 S·ren K. The Concept of Anxiety: A Simple Psychology Orienting Deliberation on the Dogmatic Issue of Hereditary Sin . Ed. and Trans. Reider Thomte and Albert B. Anders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p138.

# 6 杨金才:《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深圳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8页。

基金项目: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19EWY009)

作 者: 季雨薇,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恰克板球本源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40秒问候
何以为家
板球
俄总统候选人当街被泼水
普京“导师”之女宣布参加总统竞选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恰克大冒险(三)
板球 印度的符号
王育琨:成功传承要回归人性“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