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华传统经典阅读分析

2021-02-23 01:15高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阅读核心素养

摘 要: 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关键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有浩如烟海的传统经典,在各层级学校中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华传统经典 阅读

随着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21世纪各国面临新的挑战,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符合21世纪的发展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发现只注重知识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应该提倡学生综合性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性转型的关键时期,因而国家十分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7月1日发表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的重要讲话,该讲话提到了“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地位,并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对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意义。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典籍。在現代性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传统经典的作用来培养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批判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一项迫切的也是重要的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框架体系

为了更好地探讨中华传统经典阅读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作用,首先我们对国内外“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框架体系的研究成果做一了解。

(一)关于“核心素养”概念的表述、界定的探讨 什么是“核心素养”?国内外的学者纷纷进行了探讨;探讨过程中他们使用了不同的名称,如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澳大利亚均称为“key competencies”(关键能力),英、法、德等国称为“key skills”(关键技能)或“basic skills”(基本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21世纪技能)或core skills(核心技能)。新西兰、韩国等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表述。国内学者在翻译西方的各种表述时采取了“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等不同名称,其中“核心素养”的提法被更普遍地接受。从核心素养与时代的关联出发,褚宏启先生赞同将“21st century skills”翻译成“21世纪素养”,因此,他进一步认为“核心素养”就是“21世纪关键素养”。a在国外学者对核心素养的阐释中,从宏观上突出了其时代的针对性,从微观上凸显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在国内,林崇德阐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其研究认为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并且是能支撑学生持续发展的素养,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素养复合体,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分学段渐渐养成。b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对此进行了强调。c

(二)关于“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 21世纪的核心素养包含哪些素养呢?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紧随经合组织(OECD)之后,纷纷确定了符合特定国情的核心素养项目,并以此进行教育教学的调整和改革,以期将学生的培养与时代、国家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目前,“核心素养”框架有四种类型:一是层级并列型 (经合组织DeSeCo项目组提出的框架) ;二是整体交互型 (欧盟在2006年提出的八项基本结构能力属于此型);三是系统立体型(美国2007年提出的“21世纪技能”结构属于此型);四是同心辐射型(以日本“21世纪能力”结构和台湾蔡清田教授“国民核心素养”结构为代表)。d

学界的这些探讨为我国建立适应本国需求的“核心素养”框架提供了经验。我国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对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吸取,对实际需求的调查以及对专家的访谈,并进行了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最后于2016年9月13日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用表格的形式可以图示为:

二、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对培养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作用

随着国内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的确定,接下来的重要工作便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建构学生的这些发展核心素养。阅读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但不同的书籍,营养价值却是不同的,日本的斋藤孝说有内容属于两个极端的书:一种是哲学味道很浓的作品,另一种则是像漫画那样轻松愉快的读物。后者读起来是比较容易的,然而被深深打动、能长久留在心中的,还是那些具有哲学意义的书中的话语。e中华传统经典,很有营养,但却是读者感觉读起来不太容易的书。王余光先生提出,经典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能历经岁月的淘洗而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其内容有大众型或专业型:大众型属于大众都能接受的经典,专业经典是某专业内的权威书籍。f近年来,传统经典越来越受到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提到,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对文化涵养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因为这些典籍含金量高,所以能够以一当十。g可见,中华传统经典对培养阅读者的素养有极大的价值,下面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略做分析。

(一)文化基础: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可以涵养学生的人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中华传统经典浩如烟海,无论是先秦诸子的典籍,还是历代诗文,都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从而滋养人文情怀,增强审美能力。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里谈到,中等以上层次的教育应该进行经典训练,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涵养文化。h朱自清先生的话点明了经典阅读对文化熏陶的作用,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以《周易》为例,阅读《周易》经传,能了解到古人对天地的人文性的认知,感受“生生不息”的文化激励,从天“健”地“坤”里进行人文性的联想,进而感染天地为善万物的开拓进取精神以及宽和包容之德,感悟乐于奉献社会的人生情怀。阅读者从具体篇章的阅读中,从具体文字里开阔自己的胸襟,打开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如:《周易·乾·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阅读这样的文字,能体会古人对乾德的赞美,感受天地交泰,万物兴发所形成的一幅生机勃勃的宇宙图景,这种万物借助“乾”德而生的景象让人无比开阔,感受到一种壮丽的美。历代的诗歌等更是直接通过诗化的语言,通过具体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让阅读者感悟人生情怀,增强审美领悟力,从而也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者使用汉语的水平。传统经典都用文言文记载,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情感,有丰富的哲理和深邃细腻的情感抒发和人生体悟,因而在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人们不爱读内容生硬的书,而喜欢动漫和游戏,就像追求不用自己的胃去消化的软食品那样,这种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i,但正如斋藤孝所说,阅读能力需要提升,就必须超越只追求娱乐性的阅读。正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在阅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让他们突破语言障碍,去汲取思想的精髓。在经典的阅读中,阅读者会接触到不同的思想,有些思想之间是互相辩驳的,这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比如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等学说)都产生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转型形势下,但各自的思考却不尽相同。儒家的“仁”是一种从家庭亲人出发再遍及社会的有差等的爱,墨家却主张“兼爱”,一种没有差等的博爱。儒家尚“礼”,法家尚“法”。儒家“尚贤”,道家不主张“尚贤”。这些有内在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思想会引起阅读者的思考,从而养成阅读者批判质疑的精神。

(二)自主发展: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阅读,本身是一种对话活动。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是阅读者和中国古代思想精英的对话,也是阅读者与自身的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突破文言文的障碍,阅读者必须有更强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努力,学会使用不同的经典版本,学会使用古注和今译。这些对古今纸质的甚至是大量电子媒介资源的运用,让读者学会获取各种学习资源,这是在当代对各种资源信息的获取和整合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在具体的阅读中,阅读者学会思考、归纳、推理等,增强了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读不同的传统经典,就是和不同的精英对话,如读诸子的文献,能在诸子的精彩纷呈的思想里游弋,学会分析比较不同的思想,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提高和精神的充盈,从而获得乐学善思的趣味,建立起浓厚的读书兴趣。不仅是在阅读传统经典的过程中,阅读者能养成乐学善思的习惯,在学习具体的篇章中,其内容本身有很多与学习相关的思想,可以供阅读者汲取。比如阅读《论语》开篇,可以让人领略孔子所言的学习的旨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问句说明了学习是可以让人快乐的事情。但孔子强调“学”和“习”的结合,“习”的本义是指鸟多次反复练习飞翔,这里是指对所学知识的反复践行,可见孔子既强调了“知”,更强调了“行”。学习过程中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交流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如果有人不理解自己的思想,也不恼怒。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似的人,在学习和践行上不断努力,和朋友一起切磋,向着理想和目标不断前进,这是何其快乐的事?这种对精神之“乐”的追求,在今天物质化、肤浅化的娱乐倾向面前,无疑有很大的启示。这样健康积极的思想在传统经典中很丰富,汲取这样的思想,不仅能让阅读者乐学善思,也能让阅读者追求健康的生活。

中华文化看重“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余英时先生认为这种内在反省是一种“内向超越”,他认为西方文明可以代表“外向超越”的典型,中国的“内向超越”有区别于西方超越的特点。j中国传统经典所承载的这种“内省”的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阅读者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生生不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宇宙的生生不息是万物和谐共生的图景。万物的和谐发展,并不是要去掉万物各自的特性和差异而强制相同,而是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基础上寻求万物的和谐共存。“仁”“义”“兼爱”等思想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其他人以及其他万物的关系,最终希望的是达到一种万物“和”的境界。阅读传统经典,就像沐浴在经典承载的智慧之光里,让阅读者学会珍爱生命,学会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从而达到与他人、与他物以及与自身的和谐。

儒家修身的思想能让阅读者积极进取,进德修业,提升自我的学识和修养,从而内省自律,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儒家倡导的“内圣”的追求,对人格完善的重视,对阅读者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阅读者知行结合,努力完善自己,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三)社会参与: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国家认同及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性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国人积极主动投入这项伟大的工程。学生将担当祖国建设的重任,因而必须培养他们勇于担当的素养。具备主人翁的积极担当精神的前提是对祖国的认可,接受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血脉。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阅读中华传统经典,能了解中华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建立起阅读者的文化自信。

阅读传统经典,能帮助学生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岱年先生曾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是通过处理几组关系来显现的,这就是人如何定义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k以儒、道为例,儒家关注个人的德行培养,道家看重个体生命的存续;儒家主张修好自身的德行和能力以后要去平治天下,道家则更加关注个体的自在和不受外物羁绊。正如斋藤孝所言:“高品质的古典作品体现了过去多样化的价值观,而朗读和背诵这些优质的古典作品,等同于在扩展我们精神的空间。”l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多种价值观,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和体悟,阅读者从不同思想的互异与互补中了解中华传统价值观,经由批判性的思考,确立自我的正确价值追求。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24日主持中共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的精神命脉,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立足点”意义。m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可以让学生在中华悠久深厚的文化中沉醉,在深邃博大的思想里陶冶。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批判继承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文化的自信、国家的认同,也更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为完成当前我国的现代性转型任务贡献力量。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核心素养是关系到学生终生发展的素养,也是21世纪的关键素养,是否具备核心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人才的质量。中华传统经典承载着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批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学校教育,因而在我国各学段的教育教学中,开设传统经典课程或增加传统经典篇章,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通过经典的阅读落到实处,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任务。

a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

b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9页。

c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0期。

d 李新:《核心素养结构的四种类型比较研究》,《理论经纬》2016年第8期。

eil 斋藤孝著,武继平译:《阅读的力量》,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16年版,第49页,第50页,第73页。

f 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海天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gm王宁、彭林、孙钦善等:《怎样读经典》,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第1页。

h 朱自清:《经典常谈》,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页。

j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98页。

k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

基金项目: 本文为内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经典导读模式探究”(JG201808-396)阶段性成果

作 者: 高佳,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语研究。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阅读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