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02-24 04:48徐敏雅朱路生何永鹏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年2期
关键词:原型解决方案用户

徐敏雅,朱路生,何永鹏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大学生”这个充满勃勃生机和创造活力的群体正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1]。高校作为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设计思维作为创新方法论和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商业、教育以及社会领域推动诸多变革。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学者开始致力于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跨界合作能力、创业精神等工作。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按照设计思维EDIPT模型参与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探索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新模式。

1 设计思维的定义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起源于硅谷IDEO公司,形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院D.School[2]。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的利用设计师敏感性以及设计方法在满足技术可实现性和商业可行性的前提下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精神与方法。设计思维是一套整合了人文、商业和技术等要素的创新探索的方法论系统。它有两大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设计和同理心。从服务对象最根本需求出发,将问题和挑战转化为创新的机遇,并通过快速设计原型及反复测试来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从洞察客户需求、到构建解决方案、再到原型的验证测试,整个过程会全面考虑人文价值、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能性,以期到达真正有效的商业创新。

2 设计思维的基本流程及特点

根据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院D.School的研究,设计思维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共情(Empathize)、定义(Define)、构想(Ideate)、构建原型(Prototype) 和测试(Test)[3],简称EDIPT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思维的基本步骤

(1)共情(Empathize)。共情对于以人为本的设计过程至关重要,它是设计思维实践中最核心的环节,是定义和解决问题的基础[4]。对研究对象展开设计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任务分析等调研方法,对用户展开深入调研,并对环境、现有产品及技术做基本分析。通过换位思考去理解用户的经历和动机,对用户的需求以及该特定产品开发背后的问题形成最佳理解。

(2)定义(Define)。定义问题就是整合共情阶段创建和收集的信息,分析和综合所有观察结果,找到用户的潜在需求和创新可能,产生一个有意义且可行的对问题定义的表述。

(3)构想(Ideate)。结合前期调研结果,针对创建的问题,运用思维导图、情境故事法和头脑风暴等方法展开设计构思,团队成员集思广益,产生尽可能多的优质设想和方案。将收集到的想法整理后,按照相似度进行分类并列出优先级,通过评审择优选择创意方案,进入原型制作阶段。

(4)构建原型(Prototype)。构建原型是设计思维的关键部分,也就是实施环节,将最好的构想变成可供测试、优化和改进的实际产品或服务。在构建原型阶段,运用积木、草图、效果图等合适的媒介展开进一步深入设计,细化设计方案,明确设计细节,将离散的想法或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可感知的东西。任何类型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制作出直观的原型,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复杂的体验甚至是商业模式。

(5)测试(Test)。测试是设计思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对原型产品进行测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用户,通过收集和分析定量数据来验证定性结果,为验证假设和修正方案提供依据。测试结束后,针对用户的反馈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改进现有的原型,还可以根据新的洞察创造一个更好的新原型,甚至可以重新提炼用户的需求,找到更精准的创新机会点寻求突破。通过不断验证、思考、改善和迭代,最终得到商业、技术、用户需求之间平衡的创新解决方案。

3 基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

3.1 课程目标设定

让学生在完成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向的项目过程中,掌握设计思维EDIPT模型理论框架与基本步骤;了解设计思维在产品开发、服务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形成设计思维模式和创新精神,培养更多既具备专业深度又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的“T”型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3.2 教学环境创设

自由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有助于启发创新思维,创意空间的设计对于促进沟通和创造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开设创新思维工作坊,可以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原型制作、实践检验等过程提供场所,以促进使用者交流与情感碰撞,激发创新灵感,让师生获得更加独立和灵活的团队协作环境[5]。

3.3 师资团队定位

采用多元化的师资团队,校内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理论知识授课团队,在课堂上指导产品设计与研发、营销服务与策划;校外由成功企业家和创业培训导师组成实战指导团队,在企业真实商业环境里进行电商运营和创业实践等真实操练[6]。

3.4 项目团队建立

选择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组建一支跨学科背景融合的交叉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促成最优方案落地。通过跨学科的相互协作,成员既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广泛的知识面;既能对问题做根源思考,又能从系统的角度做整合解决方案的设计。

3.5 教学方案设计

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出发,首先,学生通过观察、调研用户的真实需求,分析特定产品开发的痛点;第二,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定义该问题的范畴和领域;第三,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共创最优解决方案;第四,开展团队协作制作产品原型,将方案可视化;第五,通过梳理和分析各种基于用户体验的反馈信息,对方案进行评估验证和修正完善。项目结束后,学生完成的设计作品的成果形式包括实物、软件、工作流程、商业模式、机构等[7]。

4 结语

本课题将设计思维方法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设计思维EDIPT模型参与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从而培养更多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投身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基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原型解决方案用户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包裹的一切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关注用户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原型理论分析“门”
4G LTE室内覆盖解决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