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种植栽培技术与管理研究

2021-02-26 04:24牟彦军马晓玲黎志辉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蒲公英管理措施栽培技术

牟彦军 马晓玲 黎志辉

摘要 蒲公英为常见的菊科多年草本植物,在路旁、花坛等处十分常见。蒲公英具有很强的耐寒性和生命力,抗旱耐涝能力也十分突出。蒲公英营养价值很高,种植蒲公英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基于蒲公英种植现状,研究了蒲公英种植栽培技术,从多个管理角度着手,探究提高蒲公英产量的措施。

关键词 蒲公英;栽培技术;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10–0010–02

研究显示[1],蒲公英的叶子可食用部分达80%。蒲公英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叶片嫩的时候可以生食或凉拌食用,将根茎去皮处理可进行腌制,是一种上乘的蔬菜。

1 蒲公英常规栽培技术

1.1 种子的准备

采集蒲公英种子一般在花盘外壳由绿色转变成为黄绿色时,种植由乳白色变成褐色时完成,不可等到蒲公英花盘出现开裂时再采集,会导致种子飞散而增加损失。采集蒲公英种子期间可摘下蒲公英花盘,将其存放在室内静止1 d,等待花盘彻底裂开再放置1~2 d,使蒲公英种子达到半干水平。随后用手将种子尖端位置的绒毛搓干净,将种子晒干备用。

若种植区域内有丰富的野生蒲公英资源,可直接挖掘蒲公英根进行栽培。一般在10月份左右将挖掘后的蒲公英根茎在大棚内栽培,每株蒲公英之间的距离控制在8 cm×3 cm。种植完成后及时浇水,静待至次年2月萌生新芽再追加有机肥。

1.2 种植土地施肥

种植蒲公英的场地要求其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土壤肥沃疏松。一般按照每667 m2施肥2 000~3 500 kg,在地面上均匀播撒,将有机肥深翻,使其进入地下20~25 cm的位置,利用篓耙将土地平整,做平畦寬1.2 m、长10 m,起20 cm高的小垄。

播种蒲公英之前要先完成土地翻种,在畦内开挖较浅的沟渠,沟渠宽10 cm、距离12 cm。在沟内播种种子之后再翻土覆盖,覆盖的土层厚度保持在3~5 mm即可。播种期间要将土壤进行润湿处理,特别是在干旱的环境下,播种前2 d内要完成浇水。若在春天播撒种植,要使用地膜将其进行覆盖,夏天播种时温度适合且降水充沛,可省掉覆盖环节。

1.3 播种

蒲公英采用种子繁殖。蒲公英的种子没有休眠期,待成熟后即可收集种子进行播种。若存在市场需求,也可在冬季种植蒲公英,但要对生长环境进行处理,保证温度、湿度适宜。可利用条播的方式进行露天播种,按照25~30 cm的行距在畦面上拨开横沟,将播幅控制在10 cm左右,播种后适当覆盖土层,每667 m2播种的种子量为0.5~0.75 kg。通过平畦播撒的每667 m2播种种子重量为1.5~2.0 kg。若蒲公英种子质量优良,可控制每667 m2种子重量保持在25~50 g。

播种完成后盖草保温,出苗后将覆盖的草揭去。蒲公英出苗时间一般为6 d。为保证提前出苗,种植前可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催芽,水温控制在50℃~55℃,不断搅动,直至水温变凉,再次浸泡8 h,将种子捞出并放于湿布中存放在25℃环境下,每天早、晚各浇1次温水,3~4 d种子会出现萌芽,此时播种即可[2]。

当环境温度达15℃时,可将蒲公英种子播种在水分比较充足的土壤中,4~5 d便会发芽。但是在25℃~30℃的土壤中,蒲公英种子发芽会比较慢。因此,蒲公英播种的最佳季节为初春到盛夏。

2 蒲公英的种植管理措施

2.1 田间管理

出苗前需始终保持土壤湿润。若种植蒲公英时正值气候干燥,可将茅草或麦秆覆盖在土陇上,适当喷洒水,待蒲公英出苗后再将覆盖的茅草清除,合理控制水分,保证幼苗健康生长,避免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倒伏或徒长现象[3]。当叶片处于快速生长期时,应保持土壤湿润,满足叶片旺盛生长所需的水分,进入冬季前可浇1次水,再覆盖上麦秆保温,保障蒲公英顺利越冬。

蒲公英出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一般在出苗10 d左右,之后要经常性地除草,除草频率保持在1次/10 d,直至封垄,保证蒲公英种植地无杂草。封垄后可进行人工除草,避免影响蒲公英养分吸收,影响蒲公英正常生长。同时,与中耕除草相结合,完成间苗定苗,间苗时间为出苗后10 d,保持苗株间距为3~5 cm,定苗时间在出苗后20~30 d,保持苗株间距为8~10 cm。

田间管理最为重要的是泼水和施肥。虽然蒲公英对土壤质量要求不高,但高有机质含量、疏松且湿润的土壤环境对蒲公英的生长也是最佳的。播种蒲公英时要追加有机肥、有机氮种肥。播种完成后,若种子土表没有被覆盖,要经常浇水,确保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保证全苗[4]。

生长过程中还可追加1~2次有机肥,经常性浇水,保证生长环境湿润,满足生长所需。播种的当年,幼嫩植株不能当年采收,要等到来年采收,此时的蒲公英才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不提倡使用化肥,会使绿色植物相关特色品质丧失,导致失去蒲公英野味。

2.2 病虫害防治

2.2.1 病害防治 蒲公英常见的病害问题有叶斑病和枯萎病。叶斑病可造成叶面出现针尖大小、褪绿色至浅褐色小斑点,之后逐渐拓展,形成椭圆形或圆形斑点,边缘位置有稍稍隆起现象,直径一般为3~8 mm,个别病变斑点直径为20 mm。枯萎病初发阶段,蒲公英叶子下垂萎蔫,颜色逐渐变黄,茎基位置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将茎基位置横剖可看到维管束已经变成褐色[5]。

可选择使用酵素菌沤制形成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防治病害;强化田间植物轮作种植,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预防病害;选择本地高抗病性能的蒲公英品种种植;种植蒲公英前,选择适宜种植的地块,一般选择沙质土壤;合理灌溉,尽可能避免积水或田间过度湿润。

病害发生的初期阶段,可应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0.4~0.5 L,视病情连续灌2~3次。

2.2.2 虫害防治 短额负蝗为蒲公英主要的虫害类型,可对蒲公英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这种类型的虫害多侵害蒲公英的叶片和花蕾,幼虫和成虫都善于跳跃,早上10:00前或傍晚时分会大规模进食,其他时间蝗虫会躲藏在杂草以及作物中休息。

短额负蝗虫害可选择药物防治,可配制微孢子虫制剂进行1次防治,5~7 d后再喷洒1次卡死克2 000倍液,可长时间控制虫害问题。蝗虫幼虫期,可配置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2 000倍液喷射1~2次,间隔时间控制在5~7 d。

蚜虫危害也极为普遍,不同年份,不同生长环境,蚜虫的危害程度也不同。蚜虫危害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且危害程度较轻。可采用烟草石灰水溶液灭蚜,生石灰0.5 kg+烟叶0.5 kg+香皂适量+水30 kg,将所有材料放在水中浸泡48 h,之后过滤,将过滤得到的汁液喷洒到蒲公英植株上,以此消灭蚜虫。

参考文献

[1] 朱甲明,肖荣华,罗文芳.布尔津县露地蒲公英有機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 2020(1):37-38.

[2] 陈梦妮,王慧,李永山,等.药食同源蒲公英的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20(12):2007-2011.

[3] 何树海.太行山旱作梯田核桃与蒲公英套种技术及效益分析[J].北方园艺, 2019(13):174-177.

[4] 许趁新,车寒梅,李如欣.冀南山区核桃林下套种蒲公英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2):76-77.

[5] 王琴,王华,袁成业,等.基于药材质量优劣数字化方法在蒲公英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9, 38(1):69-72.

责任编辑:黄艳飞

Study 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f Dandelion

MOU Yan-jun et al(Weiyuan County Municipal Service Center)

Abstract Dandelion is a common compositae herb for many years. It is very common in roadside and flower beds. Dandelion has strong cold resistance and vitality, drought resistance and waterlogging ability is also very outstanding. Dandelion has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nd it has good economic value to grow dandelion.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andelion planting,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dandelion planting and explore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dandelion from a number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Key words Dandel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Management measures

猜你喜欢
蒲公英管理措施栽培技术
蒲公英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