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心理护理要点研究

2021-02-28 06:29范承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期
关键词:服务组心率心功能

范承娟

(辽宁省抚顺市辽健集团抚矿总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8)

当心脏病发展到最后阶段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其在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和病死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障碍严重,预后不理想,病情反复,不仅身体健康受影响,心理失去治疗信心,因此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焦虑、绝望和抑郁[1]。它可以影响患者自身及其家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因此除了早期诊断,及早进行心力衰竭治疗,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控制心力衰竭病情进展,改善患者心理行为和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心理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的7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心理护理服务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8.55±5.34)岁;心脏病病程4~14年,平均(10.24±2.21)年;心力衰竭病程1~2年,平均(1.12±0.31)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初中11例,高中10例,高中以上10例。传统护理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8.51±5.67)岁;心脏病病程4~14年,平均(10.21±2.56)年;心力衰竭病程1~2年,平均(1.16±0.3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初中11例,高中9例,高中以上11例。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传统护理组应用常规护理,如患者入院后,首先对其进行入院宣教,然后监测生命体征及观察病情进展;其次对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护理、用药护理等。心理护理服务组应用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包括:①心理认知。通过幻灯片、小册子等与患者进行面对面地宣教工作,包括心脏病的基本知识、血压、血脂、血糖的调节。告诉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的原则和相关的护理措施,使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②心理支持。心力衰竭患者在生病后会有不同的心理变化,如焦虑、抑郁、恐惧等。在与患者沟通时,需要及时发现其心理变化,回答其心理疑虑,纠正其心理错误认知。在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后,及时给予鼓励,使患者感受到治疗的有效性,并提高其对治疗的自信心。③睡眠护理。根据心力衰竭患者的睡眠情况,制定有效措施,确保患者能够充分休息,如确保夜间病房安静,确保患者按时入睡,保持患者在正确的侧卧位全身放松。必要时对严重睡眠障碍者给予安眠镇静药物。④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可用于纠正消极和扭曲的认知,需要解释疾病知识、心理状态和疾病预后的关系,并借助冥想、音乐疗法、催眠和全身放松训练、深呼吸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障碍。⑤日常防范护理。在心脏疾病的人群中,定期进行体检非常重要,并要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腹部肥胖、缺乏运动、每日摄入的水果和蔬菜减少、大量饮酒和心理社会等危险因素做好相应的管理和护理,告知患者一旦确诊冠心病,就要坚持长期治疗。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控制危险因素,由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分层、合理用药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多吃素食。同时,有必要控制总摄入热量并限制体质量增加。指导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培养各种乐趣;保持心情稳定,避免烦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满意度、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心理指标、不良事件概率及心率恢复平稳的时间、心理改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体现,采用t统计分析并做检验;计数资料均以[n(%)]体现,采用χ2统计分析并做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满意度 心理护理服务组满意度高于传统护理组,P<0.05。其中心理护理服务组满意39例,占100%,传统护理组满意30例,占76.92%。

2.2 心功能指标、心理指标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率、左室射血分数、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心理护理服务组心率、左室射血分数、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均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以及心理指标分析()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以及心理指标分析()

2.3 心率恢复平稳的时间、心理改善时间 心理护理服务组患者心率恢复平稳的时间、心理改善时间均短于传统护理组,P<0.05。其中心理护理服务组患者心率恢复平稳的时间、心理改善时间分别是(2.56±1.01)d、(3.12±1.23)d。传统护理组分别为(3.52±1.24)d、(5.21±2.72)d。

2.4 不良事件概率 心理护理服务组不良事件概率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其中心理护理服务组有1例出现,发生率是1例(2.56%),传统护理组有8例出现,发生率是8例(20.51%)。

3 讨 论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临床上,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各种危险因素有关。在众多因素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影响[2]。患病后,多数患者合并不同的心理障碍,需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提高患者配合程度。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心理护理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使患者对治疗有较高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3-4]。由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体力受不同程度的限制,社会活动逐渐减少,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正确认知,使其明确心理状态和预后的关系。另外,需要针对心理情况给予针对性疏导,加强睡眠护理,改善睡眠质量,对于保持良好心态也有重要的作用[5-7]。

本研究中,心理护理服务组满意度高于传统护理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满意度,主要是因为对患者进行了全面心理护理,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和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率、左室射血分数、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护理前两组心功能对应的指标以及心理对应的指标接近;护理后,心理护理服务组心率、左室射血分数、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均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服务使患者心功能、心理指标均显著改善,主要是因为心理护理根据心力衰竭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心力衰竭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并密切观察及监测心力衰竭患者的指标和调节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改善病情。心理护理服务组患者心率恢复平稳的时间、心理改善时间短于传统护理组,P<0.05,主要是因为心理护理中,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沟通,促使患者可更好了解相关知识,减轻对疾病的担忧,加速病情恢复。心理护理服务组不良事件概率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结果可见,心理护理通过密切观察并监测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给予心理安慰,及时了解异常情况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有效规避和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总之,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服务组心率心功能
心率多少才健康
人文关怀在学生面部伤换药中的应用效果
健康教育在面神经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价值研究
ICU高龄患者骨折术后谵妄的护理分析与研究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