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噪声来源分析及其控制策略

2021-03-02 09:34贺万香郭艳雪刘小娟莫羽莹
全科护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噪声控制环境噪声报警

贺万香,郭艳雪,郑 芬,刘小娟,莫羽莹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以治疗和护理技术为核心的单元,旨在为高风险的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过去的30年中,技术和知识的进步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并降低了长期残疾的发生率[1]。然而,早产儿的神经发育问题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2],并且仍然受到医疗护理操作和环境的严重影响,而这种操作和不良环境因素往往很常见[3-4],比如NICU病室中最常见的噪声环境。当早产儿暴露于高水平的噪声,极端压力可能会损害新生儿敏感的听力系统并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可能造成患儿不适、听力下降、心动过缓、呼吸暂停、颅内压增加、血压升高、缺氧、睡眠期缺损、发育迟缓以及在学龄期可能会出现社交障碍和情绪失调[5]。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病房的噪声水平波动在55~83 dBA,而这个水平的噪声已经达到严重影响患儿的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从而改变患儿的睡眠状态[6]。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暖箱里的新生儿不应暴露于夜间高于35 dBA和白天40 dBA的噪声水平[7]。 美国环境保护局建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的噪声水平应保持在45 dBA以下,这个建议得到美国儿科学会(AAP)环境卫生委员会的支持[8]。更具体地说,AAP建议NICU每小时的噪声平均值(LAeq)应低于50 dBA,超过10%的时间噪声水平应等于或低于55 dBA,最大声音 (Lmax)应低于70 dBA[9]。因此,为了给患儿提供合适的睡眠及治疗成长环境,减少住院时间,本研究分析了形成NICU环境噪声的各项原因并探讨控制噪声的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目标人群 计划原包括病区全体医护人员,2人被排除在研究之外;1名护士在休产假期间,在培训班期间1名护工在培训结束后辞职。因此,最终由31人组成,包括6名医生、18名护士、6名护工、1名保洁人员。

1.2 研究单元 我院 NICU病房 进行了噪声控制措施落实前24 h的实地噪声测量,噪声控制措施落实后再次进行24 h的实地噪声测量。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为噪声控制前的评估阶段、噪声措施落实阶段及控制措施落实后的噪声评估阶段3个阶段。

1.3.1 噪声控制前阶段 调查采用20台符合国际委员会标准的标智GM1356高精度数字分贝仪进行噪声测量,测量范围为30~130 dBA,数据记录速度为1 s。分贝仪出厂前统一经过校准并有1年的有效期。测量结束后设备数据可经USB线的传输到电脑上。分贝仪将被放置在NICU中心区域的护士站台面以及3张婴儿床、5个暖箱、1个开放式辐射台进行研究测量。研究人员在2018年4月2日周一至4月8日周日的11:30~23:30进行了1周24 h的分贝测量,期间所有活动都将被测量和记录,得出的数据作为研究项目的对比基线。同时,研究人员还监测了不同噪声来源的分贝值。

1.3.2 噪声控制措施落实阶段 落实前研究人员以考试的形式对目标人群进行NICU噪声管理相关知识调查,调查问题包括个性化发展护理的目的和定义、噪声的测量和水平、造成NICU噪声的因素、噪声对医护人员和新生儿的影响、为减少噪声而采取的干预措施。最后根据成绩得分制订培训计划,对研究对象实施培训。培训后再次对医护人员进行考试,分析培训效果。在培训期间告知医护人员初步的病房噪声调查结果、噪声基线和噪声水平,针对主要噪声源做出了控制的策略,如对设备仪器的噪声,主要通过报警音量调整,减少无效报警,告知护理人员及对报警音量做出反应等。在这些措施的落实期间研究人员会持续监测每周噪声的分贝量,分享给医护人员,在周会上讨论并做出持续的调整和改进,最后做出一套完善的控制噪声策略。

1.3.3 噪声控制措施落实后阶段 研究人员在2018年5月7日周一至5月13日周日的11:30~23:30再次进行1周24 h病区噪声的测量,研究从初始阶段到最后阶段历时共5周。研究表明,噪声水平≥70 dBA足以干扰足月儿的睡眠状况[3]。所以在NICU环境下研究人员把噪声≥70 dBA的平均次数的改善情况作为衡量改善措施效果的标准。将所得到的每天特定时段测量噪声≥70 dBA的平均次数转移到Excel中作为研究中的变量,然后转移到SPSS 17.0统计软件中,分析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环境噪声评估过程,实时监测了各种噪声的来源,并以噪声70 dBA为基线评估最大噪声超过此基线的超标率。见表1。

调查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噪声相关知识成绩,培训后考试不及格为0,医护人员的知识储备率和降低噪声意识明显提高。见表2。

记录噪声控制前每个特定时间段噪声≥70 dBA的平均次数及噪声控制措施实施后噪声≥70 dBA的平均次数。所得到的测量数据被转移到Excel中,然后转移到SPSS 17.0程序中,结果显示噪声控制措施落实前,病房噪声≥70 dBA的平均次数在08:00~10:00和15:00~17:00时段出现最多,但在噪声控制措施落实后病房噪声水平有明显改善(P<0.05)。

表1 引起噪声的原因和噪声水平的实时测量

表2 培训前后NICU噪声管理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单位:人(%)

表3 1周24 h内噪声≥70 dBA出现次数 单位:次

3 讨论

3.1 环境噪声的原因 NICU中噪声对新生儿影响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Roizen[10]认为NICU噪声是新生儿耳聋的高危因素之一。ICU中噪声的来源57%归因于医护人员的谈话及医疗活动,30%报警音量和13%的医疗设备的操作噪声。此外,对响度峰值数量的分析显示出相似但更不均匀的比例,人员(94%)、警报(5%)和设备噪声(1%)。研究表明,ICU中的噪声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潜在的可修改因素,例如医护人员的谈话和活动[11]。

由此,本研究总结NICU病房噪声来源主要有设备噪声、人为噪声和患儿的哭闹声3类[12-14]。有研究显示,无论是设备噪声还是人为噪声都是NICU环境噪声的首位原因[8]。噪声主要集中在08:00~10:00和15:00~17:00时段,此时段是护理操作和医疗查房集中进行的时间。设备噪声主要来源于监护的报警音量,其他还有输液器和空气消毒机等其他仪器的噪声。而监护报警最多出现的时间段为08:00~10:00和15:00~17:00时段护理操作时监护脱落或者患儿哭闹时感应失灵的而无效报警。人为噪声分两种:人为的不良动作形成的噪声,如关暖箱门过于用力和碰撞或掉落物品等;音量过高的谈话,包括接电话的音量以及日常医疗护理工作对话的声音。从以上NICU噪声管理相关知识调查结果可知人为噪声与医务人员对噪声知识不足和缺乏降噪声意识有关。患儿的哭闹声在特定时间发生,如接近喂奶时间以及可引起疼痛的操作时,如静脉穿刺及足底血糖测量时。

3.2 控制噪声的措施 ①针对设备噪声实施的措施:在安全范围内尽量降低报警音,提高对报警的敏感度;减少无效报警声音,具体为减少探头脱落的概率,改进固定方法等;定期保养移动类仪器设备,减少移动时产生的噪声[15]。购买或更新设备时应注意到仪器的声音控制方面,尽量选择产生较低水平噪声的设备及仪器;调低座机铃声,并远离婴儿生活区域放置;改良门、窗、抽屉等设计,减少开关时发出的声音。②针对人为噪声的措施:重点是强化全体人员培训,提高对环境噪声不良影响的认识,提高对噪声的敏感度,正确评估NICU环境噪声水平,寻找噪声来源并进行分析改良。具体措施:进入NICU前严格按照要求更换软底拖鞋,走路时脚跟先着地;将移动电话开至震动或静音位置;手机调成震动模式,减少突然铃声对患儿的刺激,接听电话保持低音交谈或离开病房。避免在患儿床边高声谈话及在暖箱顶上写字、放置用物或用力敲打暖箱;规范并反省自身行为,减少行为本身产生的不必要噪声。③对患儿哭闹时的措施:及时对哭闹的婴儿进行查看或指导护工通过安抚、搂抱、喂奶、更换尿布或重新摆位,可减少新生儿哭闹对其他新生儿产生的影响;执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集中操作。

除了以上改善设备和培训人员等的改善措施,还可以实施对噪声的积极应对和防御措施,如给患儿戴上耳罩[16],暖箱上覆盖消音毯等[17]。研究显示,NICU噪音可造成早产儿轻度听力损伤和智力发育落后,而戴耳罩可以减轻这些不良影响[18]。在改善的同时还要继续不断监测噪声水平,持续完善改进噪声低水平的效果。

4 结论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噪声是可以被有效控制[3,19-20],对人员关于噪声控制的宣教和培训是有效的,所以医护人员应全面评估及认识到噪声的危害性,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控制措施,以持续改进和减少噪声对高危婴儿的影响。

猜你喜欢
噪声控制环境噪声报警
“深海一号”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水下辐射噪声控制关键技术
环境噪声监测中的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基于环境噪声测试表征斜坡地震动响应
环境噪声智能检测终端设计
基于单矢量水听器的海洋环境噪声方向性分析方法研究
变压器现场声级测定技术研究
浅谈发动机的噪声问题与控制措施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2014款奥迪Q5车发动机OBD灯报警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