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与汉族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密度的CBCT测量分析*

2021-03-02 00:29刘南南徐隽古力克孜台外库力张顺涛古丽努尔阿吾提
广东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牙位切牙牙槽骨

刘南南,徐隽,古力克孜·台外库力,张顺涛,古丽努尔·阿吾提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上颌前牙位于口腔美学区,易受到外力导致损伤,在无法利用自身牙体组织的情况下,牙种植术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优选的修复方式。研究表明,牙槽骨植入部位的骨密度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牙槽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种植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1]。锥形束CT(CBCT)由于具有无创性、辐射量低、测量准确等优点[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实验研究已证实CBCT灰度值与BMD存在高度相关性[3-6],CBCT灰度值可以间接代表牙槽骨BMD,现已经成为测量评估牙槽骨BMD的检测方法[7]。目前关于不同民族牙槽骨BMD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CBCT测量并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成人上前牙牙槽骨BMD,并为临床种植提供客观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要求符合以下标准:(1)CBCT影像清晰,13—23牙列完整,牙体及牙周组织结构清晰,排除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距离>3 mm影像;(2)13—23未有影响测量的伪影或可见根充物、充填体、修复体等其他影像;(3)13—23对应颌骨区域无占位性病变,排除外伤、正畸及牙周手术治疗史;(4)无系统性疾病、无服用双膦酸盐类等影响BMD的药物。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获取 使用GALILEOS锥形束CT(SIRONA公司,德国)对受测者进行颌面部CBCT扫描,扫描后数据以 Dicom 格式输入,图像使用GALAXIS/GALI LEOS implant专用分析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及三维重建处理,多平面重建层间距2 mm,重建层厚0.15 mm。调整明暗对比度,使图像清晰可测(曝光投照:电压85 Kv,电流 10 mA,体素0.2~0.3 mm)。

1.2.2 确定测量平面 近远中测量:使所测牙在矢状面与冠状面的长轴均与两牙间牙槽嵴长轴重叠,以此时的冠状面作为测量的基本平面,见图1。唇舌向测量:使所测牙在矢状面与冠状面的长轴均与牙体长轴重叠,以此时的矢状面作为测量的基本平面,见图2。

图1 近远中向牙槽骨测量位点

1.2.3 牙槽骨密度测量 测量上颌前近中、远中、唇侧、舌侧在牙槽嵴顶下2 mm、根尖处、以及两处中点测量三点密度值,取3处测量的均值作为该位点牙槽骨BMD值,以近中、远中、唇侧、舌侧四位点均值作为该牙的BMD值。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 (SPSSInc.,Chiago,IL,USA)统计软件对所测数据随机抽取20例CBCT数据间隔2周进行重复测量,并将测量值与原测量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牙槽骨BMD的性别及民族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年龄段的分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及方差分析;各牙位牙槽骨BMD与年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样本一般情况 本研究最终纳入样本320例,男性162例,女性158例,维吾尔族154例,汉族166例,将受测者按照年龄组划分为(20~30岁,n=120),(31~40岁,n=86),(41~50岁,n=114),各年龄组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维吾尔族与汉族上前牙各牙位牙槽骨BMD 侧同名牙牙槽骨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双侧取均值进行统计分析。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槽骨BMD在两民族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维吾尔族与汉族上前牙各牙位牙槽骨BMD比较

2.3 上前牙各牙位牙槽骨BMD与性别关系 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牙槽骨BMD在维吾尔族与汉族中均是男性明显大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上前牙各牙位牙槽骨BMD与性别关系

2.4 上前牙各牙位牙槽骨BMD与年龄关系 维吾尔族与汉族在各牙位牙槽骨BMD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分析中,仅汉族中切牙在年龄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其余分组中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上前牙各牙位牙槽骨BMD与年龄关系

2.5 上前牙各牙位BMD与年龄相关性 上前牙各牙位牙槽骨BMD与年龄均呈负性相关,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上前牙各牙位牙槽骨密度与年龄相关性

3 讨论

Marquezan等[8]认为,在口腔种植中,骨质是指BMD,若骨质较差,则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较差,失败率较高。临床研究发现,牙槽骨BMD较低可能会使种植成功率下降16%~40%[2]。Feng等[3]研究发现,螺旋CT的灰度值可以用来表达BMD。Dahiya等[7]的进一步研究表明CBCT灰度值也可以表达BMD,并且CBCT具有辐射量低、影像清晰等优点,近年来CBCT正逐步取代螺旋CT,成为测量牙槽骨BMD的测量方式。因此,建议在牙种植之前应常规行术区的CBCT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牙槽骨BMD以及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根据Hakim[4]关于本次测量所用机型得出的换算公式,即CT值=-655.932+0.728*voxel grey values,以及de Oliveira[9]的测量结果和Lekholm跟Zarb分类,本次测量大多属于Ⅱ~Ⅲ类骨。虽然学者[10-11]研究发现不同型号机型之间数据存在差异,尚不能进行不同机型之间BMD数据的相互比较,但本研究是以同一机型为基础的两民族之间的比较,故数据本身具有可比性及可信性。

本研究测量发现维吾尔族上前牙区牙槽骨BMD值高于汉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与其饮食习惯等原因相关[12]。较多研究发现种植区牙槽骨的BMD与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有关[1-2,8,13],还应进一步进行关于维吾尔族与汉族种植体成功率的比较研究,若种植失败率与民族间存在相关性,可以进一步证实牙槽骨BMD与种植失败率确实存在潜在相关性。

由于女性50岁之后全身BMD受激素水平影响明显降低[12],为降低激素水平对研究的干扰,本研究未纳入50岁之后人群。文献研究[12,14]表明男性全身BMD高于女性,本研究测量同样发现男性各牙位牙槽骨BMD明显大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各牙位牙槽骨BMD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分析中,仅汉族中切牙具有统计学差异。维吾尔族与汉族尖牙牙槽骨BMD在不同年龄组呈现的趋势均为20~30岁>41~50岁>31~40岁,与王朔[15]研究结果相近似,而柴娟等[16]的测量结果显示,30~39岁BMD值最大,这可能与所测量部位或者受测人群存在差异有关。在各牙位牙槽骨BMD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中均呈负性相关,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推测与样本量有一定关系,还需样本量更大的进一步测量。

学者等[10,17-18]认为牙槽骨BMD与全身BMD可能存在相关性,CBCT在筛选骨质疏松患者方面具有一定的潜能,也有学者[19]对此存在质疑。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 定量测量则被WHO推荐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Shokri等[20]在用DXA评估颌骨的BMD,发现上颌骨的BMD与股骨颈和腰椎的BMD相关。刘文亚[12]在进行新疆汉维哈三民族BMD正常值测量研究表明,总体以哈族BMD值最高,维族次之,汉族最低。结合本次测量分析,因此,本研究认为牙槽骨BMD与全身其他部位BMD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评估全身BMD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CBCT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可以提供清晰的牙槽骨影像以及评估牙槽骨BMD,为上前牙的种植手术计划的制订和预估治疗风险提供客观理论依据。

本研究通过CBCT测量分析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上颌前牙牙槽骨BMD,发现维吾尔族高于汉族,男性高于女性,牙槽骨与年龄没有明显相关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进行两民族关于种植体成功率的测量分析,进一步研究牙槽骨BMD与种植体成功率的关系。此外,进一步测量分析牙槽骨BMD与全身BMD相关性,为临床牙种植手术及全身的BMD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牙位切牙牙槽骨
关于使用牙位标示法的说明
关于使用牙位标示法的说明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关于使用牙位标示法的说明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关于使用牙位标示法的说明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动态载荷与静态载荷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