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速览

2021-03-03 10:06
重庆与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重庆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当前,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年均分别增长7.6%、9%、7%,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8%。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

新修的水泥公路成为农民的脱贫致富路。 摄影/高小华

—“八项行动计划”三年任务总体完成。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进展明显,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取得积极进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取得突破,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行动计划稳步实施。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主体加快集聚,区域创新活力增强。

—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汽车智能化生产车间。 摄影/唐安冰

◎ 2020年主要抓了八个方面工作 ◎

—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提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开放发展呈现新气象。开放通道持续拓展,平台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开放型经济稳中提质,以开放促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 2020年工作回顾 ◎

●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

●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3.9%、1.3%、12.5%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

● 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1318.8亿元、增长17.3%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24元、增长6.6%

(一)全力应对大战大考

全力战疫情

全力战复工

全力战脱贫

全力战洪水

(二)抓双城经济圈建设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主城都市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区增至8个,“两群”特色农业、绿色制造、生态文旅和大健康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成渝中线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达万、渝万高铁开工,成渝城际完成提质改造、实现1小时直达,中欧班列(成渝)号实现首发,9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三)抓“六保”促“六稳”

保居民就业 保基本民生 保市场主体

保粮食能源安全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保基层运转稳就业 稳金融 稳外贸 稳外资 稳投资 稳预期

(四)抓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五)抓改革开放创新

持续深化改革

全面扩大开放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六)抓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

城市提升取得新成效

城市综合管理七大工程有序实施

(七)抓生态环保

优化生态保护格局

强化生态修复治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整改突出环境问题

(八)抓社会民生

织密民生保障网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2035年,我市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重庆“三个作用”发挥更加突出,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成渝地区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摄影/唐安冰

◎“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

■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

■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 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 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 2021年工作安排 ◎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值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2%以内,粮食产量稳定在108亿公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

◎ 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

● 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

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认真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做大做强“一区”、做优做特“两群”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持续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 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

提升开放通道能级

提升开放平台引领功能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 持续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

●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质量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严防疫情外部输入

落实内防反弹措施

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