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背景下“国际物流”类课程组团教学模式探讨

2021-03-03 01:52陈晓华
山西青年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际物流商科组团

陈晓华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迈入了“后市场化、后国际化、后工业化、后信息化”(以下简称“后四化”)的时代。“后四化”时代对商科人才在知识上、能力上和素质上的培养和造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宣昌勇[1]教授提出了通过“跨科(跨学科)、跨界(跨校企)、跨境(跨国境)和跨域(跨线上线下)”的“四跨”商科人才融合培养模式,“后四化”社会对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的路径和模式。

我国高校商科类专业尤其是国际贸易及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相关课程,具体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物流管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进出口实务,集装箱与多式联运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结构上具有非常典型的“跨科、跨境、跨域”的特点,对于完善“四跨”融合培养新商科人才体系有着重要的实践支撑意义。

一、课程组团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商科学生培养过程中,致力于物流与商流相结合的课程群建设是实施新商科“四跨”融合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际物流相关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重要的课程体系组成部分,包含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物流管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进出口实务,集装箱与多式联运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结构上具有非常典型的“跨科、跨境、跨域”的特点,对于完善“四跨”融合培养新商科人才体系有着重要的实践支撑意义。

笔者在多年的商科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环节中认识到,由于上述课程在课程归属、课程性质具有较大的差别,各个课程“各自为战”,分别进行单纯的课堂及实践教学,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内容交叉,使得学生在课程内容的衔接及相同内容的理解上带来了很多混淆及困扰。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相关联的课程进行课程组团的设立,在课程教学内容、开课学期衔接、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重新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强调知识学习、应用、创新一体化,进行“跨学科”教学示范。与此同时,结合国际物流类课程“跨境”的特点,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国际物流领域的深入融合角度进行教学环节设置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课堂组团模式教学目标及原则

(一)教师目标:通过课程教学组团的设立组成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改单个课程教学为课程组教学,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对课程组团的内容进行分解再整合,拓宽教学面宽,设立教学组团,形成教学科研合力。

(二)学生目标:通过对课程组团的学习,对相关课程的理解更为深入,“后四化”时代需要具有广泛的沟通能力和新型的表达能力,需要培养学生面向不同利益群体沟通,通过对“国际物流”课程体系的重构学习,打通课程壁垒,提升课程课堂教学效果,避免相似内容的重复教学。此课程组团中有较高比例课程内容涉及课程实习环节,将课堂内容与实践环节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对多门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并将课程内容落实到实训及实习环节中进行巩固,整体提升学校效果。

(三)组团教学模式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各个单个课程的学习整合成一个动态的课程组团,将不同学期、不同名称的课程通过课程组团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整体课程内容结构。多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项目式”等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改革,一次改革,多点开花,既提升单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又实现“1+1>2”的团队教学效果。

三、课程组团模式体系设计

以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综合考虑商科平台下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立,结合“跨科(跨学科)、跨界(跨校企)、跨境(跨国境)和跨域(跨线上线下)”的“四跨”融合培养方向,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及物流管理两个专业大三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着重结合供应链中“物流”与“商流”领域知识内容在这两个专业课程中的设置,重点选择《国际物流》《国际货运代理实务》《集装箱运输管理》三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组团设计,同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进出口实务》《路桥与国际物流综合模拟实训》等课程作为改革支持及后续推动课程。形成一个围绕国际物流相关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具体的体系设计如下图所示:

图1 国际物流类课程团组成示意图

四、课程组团教学内容整合实施

(一)“商流”领域理论课程教学实施

商流是物流的基础,有商流才会形成物流活动,因此,必须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相关理论课堂教学的提升。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与进出口实务两门课程,需要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增加进出口实务课程。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课程里没有设置这门课,在进行后续国际物流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课程在国际贸易程序上出现知识断层,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无法衔接各个贸易及运输合同主体之间的业务程序,对于贸易实务的操作显得尤其显著,因此有必要增加《进出口实务》课程,完善国际物流中“商流”知识体系,同时调整两门课程的学分构成,使之更为合理。

(二)“物流”领域理论课程团教学实施

主要包括国际物流管理作为课程组团的理论基础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教学主要是夯实国际物流[2]程序、运输方式、运营管理的理论基础。鉴于国际物流运营主要是通过国际货运代理来进行组织,同时其主要运输组织方式为集装箱多式联运,因此,通过《国际货运代理实务》《集装箱运输管理》两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来强化具体的国际物流运营管理及商务管理流程,学习相关单证缮制等具体实务操作内容。此课程组团的重点在于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如将积载因数等内容移入《集装箱运输管理》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不再讲解,而将海运、空运等费收的计算等内容则并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中进行讲授。此部分组团设计的重点在于课程内容的交叉与侧重点确定。

(三)案例及实务环节组团教学实施

打通课程组团的案例操作,因为国际物流组团课程在实务教学环节的内容衔接非常紧密,如国际贸易课程内容是国际货运代理的前置内容,而国际货运代理的业务成果则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紧前业务,所以,我们设计在三门课程的实务环节设计一套通用的案例体系时,使不同课程的实训完成具体案例的部分环节,当课程组团的内容及实训结束时,学生就能完整模拟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全流程,也就是完成一个完整的国际物流项目,对今后的实践有更好的仿真及指导意义。

(四)实训、课程实习等时间环节支撑体系实施

根据对新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设计,本环节涉及的主要实训环节包括《路桥运输与国际物流综合平台实训》《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实习》《集装箱运输管理课程实习》三门实践课程环节组成,通过对培养计划的调整,将这三门实训集中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段统一进行,首先进行《路桥运输与国际物流综合平台实训》,这部分实训主要通过角色模拟,充分了解不同运输与贸易合同条件下所涉及的业务主体有哪些,使用中诺思国际物流模拟平台演练完整的进出口业务程序,同时强化对进出口实务等相关课程内容的实务演练。当此平台模拟实训结束后,无缝衔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实实训》及《集装箱运输课程实训》,主要通过相关软件来模拟国际货运代理的整个业务过程及国际船代的整个业务流程[3],通过边上理论课、边实训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理论课程内容的掌握与理解,同时通过上机模拟,能够更清晰了解整个国际物流的业务内容与具体操作要求。同时,我们选择全英文界面的软件,更能够和具体的国际物流业务体系相一致,全面提升学生操作“跨境”物流业务的能力。

猜你喜欢
国际物流商科组团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兵器组团“打雪仗”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探究
刍议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互动
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
启德教育特邀GMAT考试官方GMAC共同发布《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 热度不减 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