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相对贫困的统计测度

2021-03-03 02:34康静曹洋李慧孙志宇
内蒙古统计 2021年6期
关键词:兴安盟通辽市县区

○ 文/康静 曹洋 李慧 孙志宇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深化改革和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实施,减贫事业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是,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终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将导致相对贫困的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这一表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将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

如何识别内蒙古自治区相对贫困人口、制定扶贫措施,首要问题便是确定新的贫困测量标准。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绝对贫困强调的是生活的最低限,主要是指人缺乏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资源。相对贫困不以个体或家庭生活水平作为绝对衡量因素,而是与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挂钩,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差距,相对贫困者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但达不到社会的平均水准。因此,亟需制定新的相对贫困标准。

一、贫困的概念和测度

(一)贫困的概念

贫困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主要有基于“生计维持”和“基本需要”两种观点。基于“生计维持”的绝对贫困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Rowntree(1901)提出,他认为一个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是其所拥有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计条件,如食物、衣着、住房和其他生活物品,满足这个最低条件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就是贫困线。因此,基于“基本需要”的绝对贫困概念出现。该标准虽然要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做出调整,却不随时间和国别的变化而变化[3]。但在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地区执行的标准很难保持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困标准也经历过4次调整,分别发生在1978-1999年、2000-2007年、2008-2010年和2010年至今。2010年以来,我国执行的标准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元(按2010年不变价)。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于贫困的理解和界定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和要求。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进行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目标便是解决以“吃、穿、住”为特征的基本生存需要,并保持“收入贫困”的单一标准[3],后来这一标准扩展到了“两不愁、三保障”及人均纯收入达到农村扶贫标准的多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贫困群体以“两不愁”为主的生存型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但以“三保障”为核心的发展型贫困问题只是基本保障,水平和质量仍然较低[4]。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包括贫困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追求的不仅是温饱与生存,而是更高层次的发展与共享,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会进一步快速增长。

(二)贫困的测度

贫困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精准掌握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状况,从而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依据。实际上,随着贫困研究的深入,贫困测量的维度不断增多,指标体系也愈加复杂。贫困线的确定是难点,既能客观地反映贫困规模,又不能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常用的方法有反映贫困差距的G指数和反映贫困发生率的H指数。

1.贫困差异度测度。基尼系数是贫困和社会福利测度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是赫希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以衡量社会不平等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表示绝对平等线与洛伦茨曲线之间的不平等收入分配份额,B指洛伦茨曲线以下进行平等分配的份额,G是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收入所占比例。但迄今为止,国家统计局只公布部分年度的基尼系数,各省市自治区城乡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不容易获得。对于五等分收入区间数据,从2017年不再公布分省数据。

2.贫困广度测度。常用的贫困广度测度主要是人口指标,包括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两类,贫困人口数即处于贫困线之下的人口数,贫困发生率指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代表贫困人口数,n表示总人口规模。在绝对贫困消除之后,贫困发生率为0,失去了测度的意义。

贫困识别一直以来是贫困研究和扶贫实施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大量的贫困的识别指标和方法,并且经历了单维到多维识别的过程,如MPI等多维贫困识别指标得到广泛应用。文章查阅大量的文献,结合数据的可得性,采用MPI指数测度内蒙古自治区相对贫困的范围。

二、相对贫困地区识别及特征分析

(一)确定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在脱贫之前,衡量贫困的标准是以收入是否高于贫困线,国家扶贫政策的侧重点更多的是针对收入层面,但在相对贫困的角度,收入是衡量贫困的一个小的方面,更多的是考虑综合福利水平是否被剥夺,因此将衡量的维度进行拓展十分必要。

相对贫困因素较多,本研究采用社会、经济、收入、医疗、自然五个维度8项指标测算全区103个旗县区贫困程度。选取的指标兼顾指标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地区社会发展情况,人均GDP、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收入水平,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反映地区医疗卫生情况,人均耕地面积反映自然情况八项指标。

除了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对于多维贫困指数测算结果也会产生影响。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中对多维贫困指数中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从等权重出发,考虑到贫困的根源主要还是经济原因,因此人均GDP、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三个指标赋权重较高,其次是社会状况,最后是医疗条件和自然条件。兼顾着五个维度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得出区域多维贫困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表。

表1 区域多维贫困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表

(二)区域多维度贫困指数计算

选取指标均为人均数值,因此不同区域可以进行比较,区域多维贫困指数(MPI)大小可表征区域多维贫困程度,值越大,表示该区域越贫困;N表示区域数值;W表示指标权重;X表示指标数;max表示103旗县区指标最大值;min表示103旗县区指标最小值。具体计算公式:

(三)计算结果

多维相对贫困区域识别用103旗县区MPI平均值作为衡量标准来实施,即高于平均值(88.46)的旗县区为相对贫困区域。文章应用2019年数据进行测算,结果如下:

表2 多维贫困指数表(2019年)

注:平均值为88.46,表中彩色部分为识别出的相对贫困区域。

(四)特征分析

由多维贫困指数表可以看出2019年全区相对贫困旗县区为65个,占总数63.11%。为了形象直观地表达上述表格数据,更加清楚的展示相对贫困地区的地理分布,本研究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全区103个旗县区MPI进行了空间可视化表达,制作了内蒙古2019年旗县区MPI空间分布图。

图1 MPI空间分布图(2019年)

内蒙古2019年旗县区MPI空间分布图显示,内蒙古东部相对贫困地区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这与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有关。总体而言,西部地区较为富裕,特别是阿拉善盟和鄂尔多斯市,浅黄色区域占绝大部分。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相对贫困程度较深。按照盟市划分,可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没有相对贫困旗县区,均分布在西部盟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典型特点人口较少,资源丰富;第二档有少数相对贫困旗县区,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第三档存在大多数相对贫困旗县区,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由此可见东西部差异明显,这与全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三、相对贫困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1.城镇化率与相对贫困有很大关系。我们将多维贫困指数表中第三档相对贫困旗县区数据进行排序后(见表3)发现,兴安盟、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和巴彦淖尔市这5个盟市的41个相对贫困程度较深的旗县区占全区旗县区总数的39.81%。

表3 城镇化率及相对贫困旗县区占比

其中,乌兰察布市和兴安盟全部旗县区都处于相对贫困,赤峰市、通辽市和巴彦淖尔市绝大多数旗县区处于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旗县区占全市旗县区比例分别为91.67%、87.5%和85.71%。由表3发现,相对贫困的发生与城镇化率有很大关系,相对贫困旗县区占比越高,城镇化率越低。

2.产业结构单一,贫困群众增收难。上述相对贫困程度较深的5个盟市大多集中在区内中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普遍依赖于农业和畜牧业,人口数量集中且农业从业人口较多,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较大的地区,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形复杂,矿产、能源类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发展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交通基础薄弱的等限制性因素。

图2 2019年内蒙古12个盟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

由图可知,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巴彦淖尔市、兴安盟第一产业占比分别超过了20%和30%。各盟市中农林牧渔总产值最高的是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紧随其后。各盟市之间产业结构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现象,相对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和占比都较高,第三产业发展动力还不够强劲。另一方面,经济增速的回落使得增速放缓,公共财政支持减贫的带动速度也开始减慢。2020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51.3亿元,比上年下降0.4%,经济增速放缓叠加减税降费政策作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存在较大的资金投入压力。

3.地区间城乡收支不平衡,相对贫困仍然面临持续增收的考验。收入维度是相对贫困的基础维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范返贫风险更多的也是基于收入的考量。从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收支情况对比来看,农村牧区居民在收入和支出方面均与城镇居民有较大差距。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接近5万元,三地城镇人均消费也均超过3万元。而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和兴安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有显著的同向性变化趋势,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需要依靠增加收入来进一步催生购买力。

从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看,收入多的地区消费相应也会提高,但受制于整体收入水平提升缓慢,消费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阿拉善盟以2.18万元的农村牧区人均收入排在首位,而乌兰察布市和兴安盟农村牧区人均收入皆为1.2万元,与阿拉善相差近1倍,盟市之间差距较大。

从目前实施的脱贫政策来看,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生态旅游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已取得很好效果,但产业发展后劲需要提升,能否保障脱贫群体获得稳定的收入,持续地增长,进一步有效带动整体消费,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4.就业率低,将加剧相对贫困的深度和广度。按照“前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可持续脱贫工作思路,就业可以增加收入,缓解相对贫困的压力。从表中得知,2018年,除了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之外,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部人口数的比例最低的盟市分别为赤峰市(6.87%)、乌兰察布市(7.24%)、通辽市(7.72%)和巴彦淖尔市(9.3%)。根据《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占比约为56%,高于省外就业比例,说明大部分农民选择在省内就业。对于农村而言,城镇失业率越高,农户在当地的非农业部门越难找到工作,越倾向于外出务工,扩大非农就业的距离。

表5 2018年全区各盟市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例

四、对策建议

(一)合理引导提升城镇化率

通过城镇化来缓解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聚集,打破乡镇对信息、技术、交通等条件的依赖,向基础条件好的区域集聚,带动资金、技术与劳动力集聚,形成规模效益,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脱贫。

(二)调整产业结构

相对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农产品价格和农业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今后要在农业技术服务和社会性支出上加大投入,同时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收入的途径。

(三)缩小收入差距

脱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业现代化,让农村地区也能形成聚集重要资源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优势,留住年轻人,留住人才,在城乡融合背景下集中解决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四)增加就业机会

做好就业服务保障,组织开展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推介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加大对困难群众就业的扶持力度。根据困难群众意愿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猜你喜欢
兴安盟通辽市县区
王舒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交易红火
兴安盟大米插上“地标”翅膀
《卖油翁》教学设计
城市蒙古族饮食结构变迁现状及原因——以通辽市为例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原副市长薛培明涉嫌受贿罪被提起公诉
数万市民逛展会感受“内蒙古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