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2021-03-06 10:17曾武祈郑翠红朱扶蓉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曾武祈,郑翠红,朱扶蓉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立德树人是高校最为根本的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同时,他还提出要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顺势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转型。

1“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课程思政”,实质上是指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育理念,简而言之就是所有课程都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有教师都应履行思想政治育人职责。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也是基于对前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一种反思。在各高校普遍开设“思政课程”的前提下,为何还要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这种改革实践的必然性是什么,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

1.1 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失衡的状况急需改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科教育、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在专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高校存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三观”塑造的现象,尤其是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这种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原因可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与“思政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育内容、教学过程等所占比例情况略窥一二[3-4]。高职院校中专业教育占据了绝对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必然下降,而且这种比例失衡还越来越严重,如果任其发展,高职院校将会培养出更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日趋偏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正是意识到这种失衡造成的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促使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改变。

1.2 政策重视与教育低效的矛盾急需改变

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失衡是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起到了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好,就能够正确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但现实是,即使是在国家日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问题依旧凸显。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推进思政工作建设,陆续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但思政课教学中依旧是学生出勤率低,学生课堂抬头率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难以令人满意。因此,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政策重视与教育低效矛盾的必然选择。

2“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达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正因此,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加快“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步伐,无疑是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选择[5-8]。但是,要顺利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进程,首先就必须直面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尚未建立

“课程思政”理念从提出到实践的时间还相当有限,处于一种探索实验阶段。专业课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专业课教学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理念还未被教师完全接受。类似于“我一个教专业课的,怎么讲思政”的疑惑普遍存在于教师群体中。这说明,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还相对淡薄,无法正确认识或接受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关联,没有树立起“全课程育人”的意识。另外,更多的专业课教师还依然停留在思政课程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思想认识阶段,对于显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隐性课程(综合素养和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还不能理解到位。

2.2“课程思政”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高职院校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破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孤岛”现状,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加以引导和规范,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盘统筹管理。从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来看,目前无论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实施、教材使用、课程建设、教学过程管理等,应起到“指挥棒”作用的配套管理制度都基本未建立起来,无法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对“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提供相应的引导和规范。

2.3“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尚需强化

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推进。当前高职教育尤其是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尚处于空白状态,急需强化。各专业课程,尤其是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中,都有专业发展历史、专业典型人物,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但以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资源建设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教材编写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上也就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才会经常遭遇“教材中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讲课程思政”的疑问。

3“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探索与分析

3.1 以党建引领夯实“课程思政”理念

教师是否具备“课程思政”正确认识,是否具有“课程思政”理念,对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探索是否能够深入推进具有关键作用。学校通过借助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统一、坚定和深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不失为夯实“课程思政”理念的一种有益探索。

具体到实践层面,学校党委大力探索以党建引领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政治责任意识,统一教师自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想认识。二是组织各支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讨与实践。采用“系部—教研室”“系部党总支—教师党支部”双元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对”等方式,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教师把党内学习生活与专业教学活动联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建设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起来,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2“校、系联动”保障“课程思政”改革

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涉及教育教学中实施环节改革和资源调度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才有可能落实[6]。为此,学校建立了“学校谋篇布局、系部主导推动”的二级联动“课程思政”改革工作保障体系。首先,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领导及党委工作部、教务处、人事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明确职责,协同合作,制订实施方案,以全校“一盘棋”的形式来共同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其次,各系部根据学校总体布局安排,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各项工作,如组织学习相关思政理论知识、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引导撰写课改方案、组织教研室或课程组讨论和挖掘本专业或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修订融入思政元素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7-8],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3 建章立制规范“课程思政”改革实施

“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要将制度建设的“指挥棒”作用发挥出来。为此,学校制定出台《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五结对”协同育人制度实施方案》等相应的教改实施系列文件,统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另外,制定实施《学院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指南》,以项目实施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通过设置“课程思政”试点建设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推动包括教材编写、案例汇编、微课制作等在内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

3.4 骨干核心带动“课程思政”改革实施

党建带头人、学术建设带头人即“双带头人”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的骨干核心力量。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9 号)要求,成立“双带头人”工作室,并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工作室的重点工作范畴。“双带头人”发挥“党建”“学术”双属性的优势,通过与专业社团共建,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链接形成联动,实现“双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恰到好处地予以结合,为“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学校护理系“双带头人”工作室结合护士人文修养课程,邀请护理前辈倾情演出的“护士服装演变史”走秀,通过展示不同年代的护士服装,演绎了南丁格尔的传奇一生,让学生更好地传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以此来致敬南丁格尔,颂扬和传承医护职业的高尚精神。

3.5“三教改革”重点突破“课程思政”改革瓶颈

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即“三教改革”,是推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突破口[9]。为此,学校首先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强化“双带头人”为骨干的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及德育培训,提升教师思政素质、思政工作能力以及育德能力。其次是加快教材资源建设。在教材资源建设中积极挖掘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的思政素材和要素,如将体现感人的家国情怀、良好的个人修养、优秀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专业发展中影响重大的人物事迹等内容融入教材编写中,同时,思政素材和要素加入微课制作、案例库建设等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再次是推进教法改革。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式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甄选、教学环节与方法策略选取等多方面入手,制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注重推广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作品展示等教学形式。

3.6 强化评价促“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推进

缺失了考核评价制度的鞭策,“课程思政”改革难以持续。为此,学校通过修订《学院督导听课评价办法》,将教师育德能力和育人成效纳入考核指标,把学生获得感和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对应起来,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出成效。学校还通过制定出台《学院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学院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学院2019 年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计划》等系列相关制度文件,构建起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保障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效果。这一评价体系将教师是否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情况列入教师考核、评聘等重要依据;将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作为各系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并将其纳入二级部门绩效考核评价,有效地促进“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推进。

4 结语

高职院校,尤其是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是高职院校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新举措。这一举措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三观”塑造的切实作用,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育人目标。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将教师“教书”与“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各专业课程教学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所有高职院校,尤其是医药卫生类行业属性明显的高职院校,应依据各自特点特色,以“一校一策”方式制订“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转型,助力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