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1-03-06 10:17杨志鸿徐若冰邹英鹰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病理学专业课育人

杨志鸿,叶 频,梁 莉,王 燮,徐若冰,邹英鹰,刘 兰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1]。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依托、借助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2]。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好,在巩固好思政课教学主阵地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专业理论课育人功能的融合路径,发挥好育人协同效应,构建形成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格局[4]。病理学既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通过病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在学好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通过深入分析病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并挖掘病理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授课中明确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突出强调课程思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及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围绕构建“三全”育人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1 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首先,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德育。其次,专业课教师均毕业于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没有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背景。病理学科由于与临床联系紧密,专业课教师更多注重专业学习、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所以不愿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另外,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负责,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对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强,和思政课教师缺乏定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再次,长期以来,包括病理学科在内的医学课程都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由此产生了两种认识误区,即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职业素质教育,或是课程思政教育完全高于职业素质教育。在实际进行病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时,出现只有职业素质教育,或是专业课之外另搞思政等问题。另外,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要求较高,所以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提高方面,而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应该在思政课中完成,而不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授。教师对于相关课程思政内容的讲授,由于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 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2.1 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推进全员育人

课程思政充分体现了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对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育德能力、育德意识要求较高[1]。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政意识,推进全员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不仅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思政理论学习,而且要注重和思政教师的交流,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意识。强化思政理论学习后,教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设计每堂课,自觉地将思政内容融入病理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把先进思想、科学理论、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使病理学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2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修订课程标准

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之前,我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分析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从以下4 个方面进行了剖析:(1)责任与担当:从党和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中,找寻与爱国主义精神相关的专业联系;(2)如何做人:从道德情操、健全人格、智力因素3 个维度,寻求有关个人品格养成的关键影响因素;(3)如何做事:探讨树立正确的病理学科乃至医学专业的科学观的实质;(4)教育背景分析:分析关于医学高等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校园文化背景、师生个人文化背景、病理学文化背景。通过分析教材并结合思政理论、社会热点,在原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对每个章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发掘,修订课程标准,明确每个章节的课程思政目标,使思政元素系统化融入病理学教学中。

2.3 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教学

由于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思政专业的范畴,在实施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思政内容为了融入而融入,方法不得当、生硬的现象,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非常重要。

2.3.1 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在校医学生多是“95 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心智思想尚未成熟,情绪变化较不稳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塑型期[5]。他们接受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却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且医学生课业繁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6]。 在授课过程中合理选择病理学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在讲授《绪论》章节中病理学发展史知识点时,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不但了解病理学发展的悠久历史,而且通过短片学习病理学前辈刻苦钻研的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3.2 融入思政元素,培养良好的职业信念,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能力 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三大内容,其中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不但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优良的职业信念,提高职业素养。在病理学教学中,始终强调结合案例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讲授损伤的机制时,让学生认识到医务人员的不当操作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具备扎实的诊疗能力,在工作中关心爱护患者,树立职业责任感,提高职业素养。阐述癌前病变的概念和常见类型时,让学生明白“癌前病变”并不是“癌”,在诊疗过程中学会积极与患者沟通,分析病情,避免过度医疗,注意医患沟通,提高职业行为能力。

2.3.3 融入思政元素,针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医学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医学生对法律法规认识程度的高低对今后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病理学学习过程中,基于学生在思政课中所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再教育,与思政课同向而行,起到协同效应。例如,谈到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之一的尸体解剖时,强调医院和医生应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告知患者家属进行尸检,这是义务;讲授栓塞时,通过介绍“8·10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让学生明白出现医患纠纷时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并要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3.4 融入思政元素,开展辩证思维教育 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其特点是从对象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例如,教师在阐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时,学生通过学习3 种基本病理变化遵循损伤和抗损伤规律,认识并学会运用辩证法的规律治疗炎症性疾病,在诊疗活动中应避免抗损伤的病变转化为损伤性病变;同时学会全面地、发展地、系统地认识疾病。

2.3.5 融入思政元素,线上线下教学齐头并进 自2014 年至今我教研室一直在进行病理学网络课程建设,2018 年获得校级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在进行混合式课程建设中,将自学和拓展内容由线下搬到了线上,录制了大量微课视频。在视频录制过程中,每位教师精心设计,在视频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了思政内容,实现了不但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线上的教学中同样进行思政教育。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学校延期开学,坚持“停课不停学”,整个教学活动都在线上进行,各位教师在线上直播教学过程中也仍然坚持思政教育。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英勇表现,教师用白衣天使崇高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好病理学,为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保障课程思政教学顺利开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优良的道德素养。在课堂内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力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生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将道德规范、思想启迪、价值引领等思政要素传递给学生,保障课程思政教学顺利开展。

2.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考核评价的初衷是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能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同等重要[7]。病理学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对课程思政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形成性考核。开学第一课,在课程网站向学生公布考核评价标准、方式,让其一目了然,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考核活动以课堂实践活动和网络学习平台为载体,每学期综合运用课堂发言、翻转课堂、PPT 展示、小型讨论会、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展示等方式综合考核评价学生。为增强思政教学目标评价环节的开放性,学生会参与考评,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精心设计考评的各环节,力求多元化、全方位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考核,并根据教学情况设计综合评分的组成、比例等。

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8]。经过探索与实践,在医学基础课程病理学中有效开展了思政教育,使每位病理学教师都提高了思政意识。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授课中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做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有效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病理学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