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1-03-07 00:12黄景章
红豆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思考教学实践

黄景章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并且内容丰富、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见诸多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碰到诸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是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思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思考;教学实践;对策;建议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也非常丰富,知识体系结构复杂,经济学流派众多,该门课程所涉及的许多知识都相对地比较抽象,因此,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与其他课程有很多不同之处。除此之外,该门课程中还包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许多数学知识,导致有部分学生听课过程中感觉到不适应,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不断地加强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梳理和分析,寻找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的热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的经济理论。同时要加强课后追踪和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逐渐丰富自身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技巧和方法,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思考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进行诸多思考,我认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的传递和灌输,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难使学生有兴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加不要奢望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去解读当前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并且去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了。由于经济学本来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当然这门课的基本原理是很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里面蕴涵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并不注重于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社会经济的现实问题,而是习惯性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点,了解结论性的基本原理,而忽略了更为关键的基本原理形成过程与步骤。课堂教学中不去联系实际的呆板的知识灌输,必然导致学生只能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西方经济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下降,也必然会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降低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互动不足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表现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正向促进循环功能,即课堂老师教得好,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反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往往会使得老师教的更积极,更生动。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老师都只是围绕课堂内容做文章,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会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和讲解,甚至是宣读,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学生听课时的表情或反应,这样就会直接导致教师处于一个主导性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动的思考和交流。长久发展,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幅度降低。

3.课程教学观念比较滞后

当前教学中,教师会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尊重学生应有的角色和地位,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中只有老师的积极主动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的记笔记和呆板的接受,无法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枯燥的课堂氛围下,既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虽然完成了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在课堂中得到体现,缺少了完整的交流与思考,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也不会透彻和深刻。如果不能革新教学理念,既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将不利于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还会阻碍西方经济学的有效传承和进一步发展。

三、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通过多年的自身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作者认为提高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激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必须要注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好知识。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也是让课堂教学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学生主动的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渴望。

西方经济学是国际主流经济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学该课程时,兴趣很大,但是在接触后发现,這门课程包含了许多公式,模型和图表等数理分析工具,发现该课程的经济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距离似乎十分遥远,再加上课堂上老师机械教条的讲述,长此以往,使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不断降低,甚至失去兴趣。所以,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是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知识的,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述经济理时,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一些经济现象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弹性理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农民在粮食大丰收后,收入会提高吗?”学生们听到该问题后,直观感觉:“农民收入会增加。”但是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农民在粮食大丰收后,收入会下降。”学生听到老师给出的答案之后一定会心存疑惑,丰收之后,为什么还会收入下降呢?这个答案违背了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必然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2.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目前我国经济类专业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晦涩难懂的经济理论与数学模型,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如何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形象的实际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把深奥的经济理论浅显化,具体化,易于理解;还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化的经济模型变得通俗化、具体化,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对GDP的定义时,GDP的定义表面上看比较简单,但其实比较抽象模糊,因为GDP的定义不仅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范围,具体的计算方法也有好几个,这时候我在课堂上不仅讲述了GDP的定义,GDP的计算方法,还联系实际讲述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程及GDP核算数据的说明,使学生对GDP有了充分的了解。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讲解与实际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强化学生对于经济概念、原理、模型以及公式的认知与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融案例于理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规律演变和应用的综合概括,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该课程中有许多理论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开展教学,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经济理论。掌握好了案例教学,就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转变为更加具体的经济现实知识,并且经过老师对例子的分析讲解,使经济学知识在学生眼里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易于理解与掌握。比如,我在讲解恩格尔系数的时候,不仅讲解恩格尔系数的概念,还讲解了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并特别介绍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相应的经济学概念,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氛围,树立了学生的学习自信,提高了課堂教学效果。

4.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单调的填鸭式灌输方式,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与信息反馈。由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讲解上,不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选择经济案例,把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与中国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就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知识。为了搞好课堂教学,我想方设法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提问,案例教学,引入中国经济实践,开展课堂讨论等。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开展“交流与讨论”式课堂教学。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言和交流的空间,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交流与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式的时间有长有短,有时候是一节课,有时候是十分钟,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讨论”课的内容有些是老师启发引导的,有些是学生自己设计提出的,讨论的内容是与课程中的理论有联系的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通过“交流与讨论”的形式,强化了学生对相关经济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西方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具有独特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论结构严谨深奥。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特点,创新性的开发课程教学过程和环节,这样才能实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柏慧.关于提升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04):67-68.

[2]王忠魁.“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时代教育,2018,(11):54-55.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教学思考教学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