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07 07:1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清泉学校蔡会芳
家长 2021年33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课外阅读教材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清泉学校 蔡会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现状

(一)读写没有做到真正的紧密结合

虽然读写结合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存在严重的泛化倾向。教师仍然通过文章的讲解和写作训练两种独立开来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有将读写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续写、仿写等方式是读写结合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篇材料,让学生按照材料的内容写作,导致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很难充分发挥出来,也无法给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带来实质上的发展。例如,有部分教师在教授完《搭石》这篇课文后,会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新的体会,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运用原来的写作方式,并没有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运用,导致读写结合的效果非常低。

(二)教师对读写结合的理解不够透彻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教师对读写结合的理解较为片面和狭隘:第一,关于读,很多教师的教学思维里还存在应试的思想惯性,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非常狭窄,认为能够直接提升和影响学习成绩的文章才是值得学生阅读的,导致学生的阅读广度不够,不利于读写结合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师通常会选一些散文类型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对童话、科幻故事等类的文章带有一定的偏见,所以不会选择这类文章供学生阅读,从而影响了读写结合效果的发挥。第二,关于写,阅读范围比较狭窄,学生写作素材比较匮乏,所以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三)学生无法做到读写的有效转化

在读写结合的应用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实现读写的转化,也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学生经历的长时间的读写分离教学,以为阅读和写作就是两个不同的模块,阅读就是考查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而写作就是对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进行表达,无法准确地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相通点,所以缺乏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方法来对自身情感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影响了读写结合的效果。

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教材,增强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相比低年级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得到了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读写结合教学工作中选择合理的阅读文章是关键,文章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学生难以学到新的知识内容,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难以消化,容易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刚好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烦恼,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符合该年级的阅读水平。因此,结合教材内容,是读写结合教学实施的第一步,立足于教材增强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以《白鹭》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课文的首句入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用其中“精巧”一词给予学生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对“精巧”进行探究:首先设计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弄清楚“精巧”一词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为什么作者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鹭;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有哪些事物可以用“精巧”来形容。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以此帮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入的把握,实现“读”的过程,为了使读写结合得更加密切,教师还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精巧”这个词除了来形容事物,是否可以用来体现人的特点?同时为学生出示例句,如“她有一双精巧的手,绘画着留守儿童心间的一幅画”,对学生进行提问:“精巧”一词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她”什么样的品质呢?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掌握“精巧”深层的内涵,从而获得相应的写作方法。此时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随堂练笔,运用“精巧”描写某个人或者某物的品质,从而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还有效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促使学生读写结合的意识得到了提升。

(二)拓展教材,提高读写结合的适用性

读写结合的有效应用仅靠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对材料进行拓展,促使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得到丰富。如《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故事内容。而在这个同时,教师首先要多文章内容进行阅读,明确段落内容符不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以此排除一些不合适的部分。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整本故事的阅读,你们都有什么样的体会呢?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描写形式与我们书本上的是否有相似之处?通过一系列问题提升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将阅读过程中所掌握的一种或者几种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过程中,以此加深学生对故事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三)组织课外阅读,加强读写结合的普遍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规定,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接触的都是教材中的文章,能够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很少,而课外阅读是读写结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外阅读量少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读写技能的提升。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促使读写结合教学可以全面开展。例如,教学完《父爱之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到一些与课文内容相接近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式阅读,比如罗伯特的《父子的世界》、傅雷的《聆听父亲》等。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表达方法的异同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此形成对比,促使学生对这类文章的表达规律有所把握,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这样学生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发现了相似的表现手法,就能更快更准地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久而久之,这种写作方法也就形成了学生的写作经验,学生可以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促使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得以体现。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我们教师的义务和责任,而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我们教师应当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积极对其进行实践,发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从而提高读写结合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精读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写作方法指导重在运用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画一画,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