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

2021-03-07 16:48张淑花张淑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学中华传统

张淑花,张淑杰

(1.莘县莘州中学,山东聊城 252400;2.莘县燕店镇中心小学,山东聊城 252400)

文化始终为国家的灵魂所在,如果一个国家文化程度不高,想要繁荣昌盛难度极大。近几年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怎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扬,同时解决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广大学者以及工作者探讨的重点[1]。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现状

1.1 “国学”传承多维探索

改革开放之后,“国学” 教育作为我国经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百家讲坛》、央视10 套科教频道纷纷推出了与国学有关的讲座节目,备受好评,比如,经典的易中天讲三国以及《中国成语大会》,在其他国家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年”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目,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纷纷开设孔子学堂,这对于弘扬汉学文化将带来极大帮助[2]。除此之外,目前各大校园纷纷开展国学经典活动,有的地区还将国学直接编入教材。

1.2 国际传播开辟新篇

首先,国际传播交流力度持续加大,从最初的“欢乐春节”到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每年都有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远赴其他国家参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中华优秀文化在全球不断开花;其次,在于亮点,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开启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周边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将丝绸之路精神发扬光大,促进文明的建设与互动,这对于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意义重大。

1.3 以人为本突出重点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主体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想要做好传承与发扬工作,关键在于保护好传统文化传承人。首先对于年龄较大的传承人给予高度重视,原因在于这些传承人拥有高超的技艺,社会经验相当丰富,而且还有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忆,这对于现代人来说相当稀缺;其次对传承人团队进行完善并不断巩固。从老中青一代一代往下传,将其中的主流以及精英文化不断发扬下去,兼顾到更多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财产;最后对传承人素质不断提升。对传承人加大保护力度,尤其关注传承人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精神面貌,在个人技艺方面也要不断加强[3]。

2 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意义

2.1 时代赋予的使命

我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也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然而其中有的传统文化无法与社会发展节奏相呼应,原因在于社会意识与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也有相应的继承性。因此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创新,让改造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与时代发展相匹配,与经济以及民主政治对接,这样才能通过文化全面促进国家发展。

2.2 实现自身优化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除了与自身的继承性之外,同时还有相应的历史局限性,举例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里面有的观点与意识形态无法保持一致,因此要与传统文化自身特征进行结合,通过合理对策全面推动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因此一定要认知到传统文化自身的双重性质,对其中的局限性加以优化,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要做到创新创造[4]。

2.3 弘扬民主精神内在需求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管民族精神还是思想都要与时代接轨,尤其思想上要跟得上时代的科技发展,因此一定要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现状进行正确认知,在思想上与新时代发展需求对接,因此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改造,这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内在需求。

3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对策

3.1 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层平台

3.1.1 推行“图书馆+书院”模式

最近几年为了大力发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很多地区都在不断探索,创建一批批优秀的基层文化阵地,其中最经典的代表无疑为书院。就拿山东省来说,2014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全面建设尼山书院,目前山东省全省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普及“图书馆+书院”模式,通过图书馆强大的文化优势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到2017年12月31日为止,山东省全省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尼山书院共150 家,在硬件以及软件设施方面已配套齐全,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道德教育、文化培养、培训展览以及国学讲座等。截至当前山东省全省尼山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超过2.19 万场次,有至少194.9 万人参与,也是山东省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3.1.2 建设特色“乡村(社区)儒学堂”

临沂市地方政府始终以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心,通过乡村国学教育给予辅助,大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与发扬,目前已经建成并运行了一大原汁原味的乡村(社区)儒学堂。定期开展文化传播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还有很多志愿者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还成功举办了数10 场送儒学下乡活动,为至少2.6 万人民群众送去传统文化服务,深受好评。

3.1.3 发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内涵

首先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浓厚校园氛围。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主要以文化作为载体,让广大学生懂礼行礼,了解其中的一些礼仪规范,在学校范围内全面推行;其次,在课堂上进行有效调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举例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诵读,让学生积极主动背诵古诗词,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合适的国学经典,如常见的《三字经》以及《弟子规》。除此之外,利用大型节假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等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文化水平[6]。

3.2 完善基层文化平台管理运行机制

在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的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人员以及经费来源等难题,全国各地不同地区始终坚持部门主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相关原则,彼此之间统筹协作,取得明显成效。具体来说,首先建设一支强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团队,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以及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扩大志愿者服务团队,同时邀请社会机构广泛参与,对优势资源加以整合,创建具备地方特色文化的专家知识库。通过国学文化进校园、社区、机关以及企业等级系列活动,让更多群众对国学经典文化加以了解; 其次对考评机制进行完善,文化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地方单位需求做出有效调整,了解相关反馈以及平衡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调整,积累经验并不断巩固成果。在此基础上全面促进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力度,创建一个多样化、完善、科学合理以及发展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整体建设成果进行总结并不断整合提升。

3.3 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继承弘扬力度,其中除了做到保存保真、传承发扬、创造创新之外,同时还要转化再升级并进行整理挖掘,从基础不断往上升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创造更多优异条件。第一,加大科研力度,在科学认知方面不断加强,要了解其中的原因以及具体怎么做;第二,对遗传加大保护力度,在形神方面做到完整统一;第三,加大日常宣传教育,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养,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四,加大实践力度,打造更多全民体验的综合性平台,比如,近期举办国学讲座,普及礼仪文化,推荐比较经典的阅读书籍,在形式上做到多样化、自由化;第五,对相关体制机制加以完善,全面提供后备保障,将硬件与软件措施进行有效结合,让更多民众守法遵法;第六,对传承环境进行创新改造,为国学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多方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全新景象[7]。

3.4 坚持正确方法论

要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首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为人民以及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导向,坚持传统思想以及文化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升级,创新改造,这与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保持一致,同时更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完全相符。因此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以生产力作为参考标准,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承发扬。

3.5 将超越创新作为发展内在动力

在创造以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各地区不同文化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其他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始终都是超越创新。首先,将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加油,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思想非常看重,这与西方国家意志的对抗精神保持对立,因此可结合实际情况对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全面推动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其次,在融合西方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国内实情,全面认知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内在差异,同时也要对两者的和平以及开放度做到更加认真,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之处,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去除,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共生。最后,在融合传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创新创造,不能一味借鉴西方文化,更不能对西方文化全盘否定,这样只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局限,对中华民族复兴带来阻碍。

3.6 以合理路径作为载体

在创新创造我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还要注意选择合理的路径,也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的指导思想,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在此基础上创新并得以发展[8]。除此之外,在创新创造传统文化的时候核心思想始终为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此为基础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体系,坚持正确的指导方向以及相关原则; 对我国传统文化加大挖掘力度,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够促进各民族的团结,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因此针对传统文化展开创新创造,对其中的文化深度进行充分挖掘,当然更要结合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现象,尤其对其中的大的规范以及价值理念进行深度挖掘,这样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做到更好的继承。

4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让全民都参与其中,全面激发文化创造能力,为创建文化强国做好铺垫。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改造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做到百家争鸣,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这样才能全面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国学中华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