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再审视

2021-03-07 16:48炎文晓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高校教师时代

炎文晓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1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面临的新挑战

1.1 文化精神层面的定位

“后喻文化”时代下,教师在课堂上来自学生的挑战变得更加明显,借助互联网搜索到的知识,甚至比书本上能够学到的知识更多。从这一层面来看,教师所拥有的信息总量和信息刷新程度明显滞后,而学生获取信息的速率却比教师要快,这使得教师的角色定位受到冲击。实际上很多教师也开始意识到新时期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过快,他们不知道的东西非常多,尤其是文化精神层面,很多学生开始对教师进行文化反哺,也让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变化[1]。教师的文化精神定位应该包括3 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基于学生管理层面,需要正确尊重每一名学生,并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有完整和发展的体验;其次是关注自我的角色变化和文化精神,关注自我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变化;最后是注重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不同群体的文化精神在交往过程中实现互相交融和互相统一。

1.2 “去专业化”

“去专业化”主要指的是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下,技术文化进步让各项虚拟事物变得更有真实性。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后喻文化” 时代自身的角色应该有效应对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并且做好预测和远见。原因在于政治多元化和逆全球化的文化回归将会并存,眼下的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困扰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内在的精神世界却逐渐萎缩,课堂活力受到影响。如何调整心态,正确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用合理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专业发展,将个人职业生涯和学生教育工作去进行专业化管理,将成为教师文化精神深度剖析和角色转变的核心内容。

1.3 创新式发展

现代社会是大数据支持下的智能时代,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面临了一系列新挑战,此时这些教师首先要思考自身在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如何展开?自身将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问题,并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才能在讲台上站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教师应该在自身分工的领域融合,大数据智能时代的新特点合理应对变化。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文化困扰,现代技术的应用和教学模式创新引发的文化困扰,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一些陌生的领域,教师无法了解文化的特点,甚至无法在陌生领域站稳脚跟。对于学生群体内流行的亚文化或词语,很多教师的了解程度不足,也因此影响了他们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的现实意义

2.1 充分凸显教育的社会价值

前喻文化背景下的知识来源单调,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供教师认识的对象,是教育工作的客体,此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教学的主要支配者与权威。换言之,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在教育价值的选择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牺牲学生的个人价值[2]。但到了后喻时代社会,经济背景发生明显改变,人类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年轻的学生们提供了知识和资源的获取环境,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常规的文化传递模式。因此在这一时代下的思想背景成为后现代主义,更加凸显出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非连续性特征。此时教育更加关注素质培养方式和思想道德层面的价值追求,因此让社会文化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对于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而言意义突出。

2.2 促进教育体制和高校管理改革

文化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主要体现,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动态因素,不断变迁,而教育作为文化环节的生命体系,在理念和内容上会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特定社会文化价值。信息时代的“后喻文化”,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改变了师生关系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因此当前高校也将受到文化的冲击。正确定位高校教师的角色,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改善现有的教育体制,促进高校管理改革的落实,有时代性和建设性意义。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以实用主义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特点,即鼓励学生在学习环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让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可以看到学生的自主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3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求

3.1 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合理规划,因此教师本身的学科专业水平对教育工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合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基础。在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他们也应该凭借着教学实践工作与学生进行成长和进步,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现代高校教育工作也变得多样化和有序化教育工作也变得多样化和有序化教师应该在掌握日益变化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充实和更新自身的学科专业水平,能够在知识和生活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可以看出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权威,而是演变成了学生的“伙伴”与“朋友”。社会竞争变得日益激烈,现代教育从精英化过度为大众化之后,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发生了显著改变,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尽可能参与到行业动态的活动内容当中,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把握业界的发展趋势,在增加教学素材的同时,不断充实自身的能力水准。这种工作导向有助于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新知识并服务于社会,将这些重要的经验带到课堂教学当中,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3.2 双向传播的教学观念

当代高校教师应该树立双向传播观念,在课堂上设计互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并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一来也能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生动直观应用实践案例,拉近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学习思考空间。现代高校教育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对传统的师生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现代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和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学生和教师在教育系统当中会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义务。所以我们需突破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尝试以开放性的特征正确处理好周围环境和教育系统的内在联系,让教育过程达到一个稳定的有序状态。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具备双向传播的教学意识,坚持开放性原则,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统一,使得现代教育工作主动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4]。在教学观念改变的背后,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交往形式和交往内容发生改变。例如,传统的交往过程都是在物理空间中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但是“后喻文化”背景下的新媒体让传统的交流过程突破了众多桎梏,教师可以在启发和教育学生的同时从学生处获得新的信息,因此这大大扩展了交流的价值和空间层次。

3.3 以人为本的职业意识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高校教师应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人文情怀的服务原则,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平台。在这种平台的支持和帮助之下,学生可以向教师请教学术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了解生活动态,这不仅符合后喻时代的教育规律,也符合现代人群的交往要求。现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社会参与意识明显提升,他们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在启发学生的环节当中,应注重自身的教育方法和交流方式,尝试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从这一层面来看,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热情地对学生看法进行鼓励和说明,拉近师生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重申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尝试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和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总而言之,后喻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适应时代变化。一方面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阻碍和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不应该成为教师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和载体。每一名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独特和完整的个体。

4 高校教师角色定位转变与师生关系构建

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3 个时代,而当今社会就是“后喻文化”时代,主要表现为知识的生长和流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出现信息垄断行为和知识权威现象。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知识的生产和信息的传播过程变得更快,以人才培养为使命的现代校园,也陷入了高等教育核心元素的内在冲突局面。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此为基础构建良好的师生结构,在后喻时代下避免空洞化和符号化关系的出现将成为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换言之,优秀的教师不应该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着眼于核心能力的构建和知识的转化,掌握知识变迁过程的基本规律,构建“后喻文化”时代下的职业体系。

4.1 师生角色的重新审视

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的权威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教师能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尽管在“后喻文化”背景之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不完全依赖于教师。但这并不代表教师的教学权威完全丧失,只是在某个领域之内发生了一些改变。例如,在策略性知识方面,教师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指导作用,因为他们经过专业训练,在思维方式和生活阅历方面远远高于学生。而从学生的层面来看,虽然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比较缺乏,但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文化反哺,能够将社会主流文化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面对“后喻文化”的冲击时都不能简单选择对抗,而是要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进行重新审视[5]。教师需要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问题,运用社会新标准来裁剪学生文化。必要时教师还应该提升个人修养并重塑感召权威,以良好品格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但无论如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增强教育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性要求。

4.2 学校层面的文化认同机制

师生关系是学校层面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发展和运行与学校教育政策制度之间密切相关,作为学校而言,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并给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因此学校需要在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和教学任务支持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制度建设,一方面保障学校工作的正常推进,另一方面理顺人际关系,营造民主的制度环境。这样一来也能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塑造师生层面的文化认同机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文化认同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一致性赞同,而是基于自身反思和对他人的包容前提下进行相互理解,并非以反对或压制的方式消灭对方的文化存在。在外部条件方面,教育制度将成为未来高校工作的重点,今后的育人工作也应该在良好的制度建设要求下成为一项重要的激励约束措施。

4.3 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消除师生障碍重塑教师角色提供了重要支持,所以现代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重点提升教学质量减少决策失误。微信、QQ 和其他新媒体渠道都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工具,在信息交换当中完成思维的传递和互相影响,重新塑造双方的角色。

教师和课堂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新时期师生的角色交往也不再是传统教育下的单向机制,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共享机制。从这一角度来看,“后喻文化” 时代的教学将呈现出双边甚至多边关系,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当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培育,才能从根源上破解文化困扰问题,提升教师在新时期和“后喻文化”时代下的文化自信。教师要善于利用视频资源或音频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其整合为教学常态,提升视觉化教学手段的趣味性,并以图像和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教学情景,将技术手段和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师生互动反馈的可视性特点。这样一来,新的概念可以被转化为信息处理系统,用以分析特殊领域下需要解决的某些问题。从实践的层面来说,如果刚刚开始上课,教师就围绕重点的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就会因为学习难度太大直接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方案,鼓励学生发展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强调教师的正确引导,避免因学生自控力相对较差而导致的沉迷网络等问题的发生。

5 结语

社会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相对较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师生关系的构建和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角色塑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环境密切相关,“后喻文化” 时代下的教师角色审视,应该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下得到重点关注,才能才真正发挥教师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高校教师时代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