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1-03-07 19:37刘晓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河北课程思政育人

刘晓晨

(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

近年来,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都强调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等重要议题。2020年5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要点,设计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在各专业课程中“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培养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的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如何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求广大专业课教师积极寻找思政元素的载体、不断探索育人的创新途径,是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1 历史文化与课程思政

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中产生的一种隐性的知识和鲜活的文化资源,具有价值导向、激励鼓舞和满足精神需求的功能。《纲要》中明确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着自身独特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历史积累、风俗习惯、精神寄托等沉淀而成的[2]。河北省各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不仅要突出时代精神,还要体现历史的沉淀。不仅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充分发掘地域历史文化的育人特点和思政元素,因此,将历史文化育人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必要也是可行的。

2 河北历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河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燕赵文化为代表,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历史文化深厚而丰富,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因此,根据河北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同侧重,可从成语典故、红色太行、民间艺术3 个方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需求,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高校大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文化魅力,进而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远大理想而积极努力[3]。

2.1 成语典故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赋予后人的珍宝。河北燕赵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在其众多的成语典故,邯郸更是被誉为“中国成语之乡”,呈现了古燕赵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和智勇谋略,其精华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法制教育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这些成语典故小到个人品质,大到国事兴衰。在个人品质方面,如“负荆请罪”通过廉颇与蔺相如从冲突到和解,放下私仇、共担重任的故事,传达了和谐与友善的价值;“闻鸡起舞”通过描述东晋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青年时期发奋读书、闻鸡鸣便起床练剑,后文武双全,得以报效国家的事迹,启示后人立大志、成大事,勤奋读书、坚定意志、全面发展。在家国兴衰方面,如“胡服骑射”讲述了赵武灵王为顺应当时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厉行改革,推胡服、练骑射,为国家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故事,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深水区,改革势在必行,这一典故,能够起到教导青年学生创新思维、坚定信念,勇于实践的作用;“奉公守法”讲述了赵国负责税收的官员赵奢依律法处置不肯缴税的平原君家人,并劝说平原君自上遵守法律、树立法律权威的故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廉洁教育。

河北历史文化中的众多成语典故(既有正面亦有反面)体现了爱国、奉献、和谐、友善、法制的价值观,是“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河北历史文化中的成语典故。这不仅有利于思政教学的发展,还能赋予成语之典以现代精神,从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2.2 红色太行

太行山纵贯河北大地,挺起了中国革命的脊梁,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更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最高指挥中心。河北军民在这片红色大地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建立了历史的功勋。全省红色文化资源800 多处,如西柏坡、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晋冀鲁豫革命纪念馆、白洋淀、狼牙山、野三坡,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在使革命精神、红色故事口口相传。此外,还有许多的革命英雄人物,如“战绩辉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以寡敌众,英勇抗敌,跳崖殉国”的狼牙山五壮士,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等。

“红色太行,英雄河北”所传达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

2.3 民间艺术

河北文化艺术根源深厚、自然条件独特、人文环境浓郁,丰富的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原民族的智慧和人民的价值取向,同时兼具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主要有以武强年画、蔚县剪纸、白洋淀芦苇画为代表的绘画剪纸艺术,以河北梆子、沧州武术、永年太极为代表的戏曲曲艺,以唐山皮影、藁城宫灯、秸秆扎刻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和以定窑、邢窑、磁州窑为代表的北方陶瓷艺术。一方面,这些艺术形式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又注重反映时代变革,体现了河北人民脚踏实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部分艺术形式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涉及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体现了人民卓越的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河北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从河北民间艺术独特的艺术、实用和科学研究价值入手,着重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与职业精神教育意义。

3 河北历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该省各高校对“大思政”格局下专业课的思政教育非常重视,推进“课程思政”不盲目、不生硬、不打折,针对各学校的定位和特点,开展独具特色的教研课题、精品课建设、学习培训活动。但目前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主要聚焦于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多从教师角度入手、从宏观入手,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建设渠道较为单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思政“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特点和“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发挥河北历史文化育人功能,重视价值导向和能力培养,优化教学内容,主要可以从历史文化实践教学、 文化产业与职业精神和翻转课堂与媒体融合3 个方面创新河北历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探索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育人创造性协同发展路径。

3.1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历史文化“仪式感”

各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可聚焦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将现代观念与传统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并通过思考和实践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渗透生活实践,促进课程思政效果转化[4]。使历史文化走近青年学生和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重理论宣传、知识讲解的方式,依托体验式、熏陶式路径,培养学生历史文化“仪式感”,推动体验性教学。如在中西方戏剧赏析等文化类课程中,加入戏剧表演实践,让学生将燕赵历史中的经典故事(如赵氏孤儿、负荆请罪等)进行改编或外译,进而表演出来,并对比西方戏剧中类似场景,启迪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燕赵历史文化传递的高尚品德和家国责任感。

3.2 借力文化产业发展,树立职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应从大学生群体特点和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着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关注他们的专业发展,着重培养敬业、 精业、 乐业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河北省各种“文化+”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统筹推进等内外部力量共同推动,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5],“文化+科技”产业如采用现代数字技术制作的《兰亭序》、筑梦历史动漫等,文旅融合产业如武强“音乐小镇”、保定“京西百渡”等,“文化+体育”产业如阳光冰雪季、奥林匹克冰雪文化谷等。在此背景下,高校可借鉴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育人良性互动。如将最新的文创产品、 文化企业引入课堂,开展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领悟历史文化精髓,深度理解创新创业精神,将专业与河北历史文化创造性结合等,这些都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专业过硬、审美高雅、热爱劳动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课程思政创新途径。

3.3 开展课程思政翻转课堂,发挥经典著作和新媒体合力

为了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可发挥融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介作用,开展课程思政“翻转课堂”,让学生收集资料、挖掘价值、创新形式,将河北历史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英模名人、 历史故事鲜活地展示在课堂上。高校师生可从经典历史文化著作和新媒体丰富生动的资源两方面入手,在课程思政翻转课堂中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流露自己的想法、阐释自己的见解[6]。使河北历史文化学术研究与育人功能相互促进、同向发展,从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从学生认知特点、精神需求和学业发展角度,发挥河北历史文化育人的亲和力和震撼熏陶作用,在注重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学术研究、产业发展和思政育人协同发展、互为支撑。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在河北历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树立起文化自觉与自信;另一方面,通过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也给河北历史文化增添现代活力,使其精华得到更好的传承。

4 结语

从“智勇报国”“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到太行山抗战、西柏坡精神的红色文化,再到河北人民勤劳勇敢、传承遗产的民间艺术文化,河北历史文化中蕴含着包容奋斗、和谐团结、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进取精神、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巨大的育人价值。在河北历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过程中,高校要改变重理论宣传、知识讲解的方式,结合大学生学业困惑、成才需要和精神需求,从专业实践中的历史文化沉浸熏陶、 案例教学中文化融合产业的创新引领、 翻转课堂中经典著作与新媒体共同助力3 个创新路径,推动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和文化育人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河北课程思政育人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孙婷婷
他们用“五招”育人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