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音乐思政教育改革新探
——以《你是这样的人》为例

2021-03-07 12:56唐昌菲熊祉童
武陵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形式思政内容

唐昌菲,熊祉童

(1.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以音乐为媒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观念,就应着重于观念层面上的引导。而音乐具有教化功能,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的审美认识,因此音乐思政值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发掘其潜力。

一、“声入人心”男团演唱引发的思考

2019年中秋,中央电视台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淮安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晚会,晚会围绕着“家国情怀”主题展开。众多节目中,“声入人心”男团演唱的《你是这样的人》(宋小明词,三宝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社会上热议的不是对总理的怀念,不是家国情怀,而是灯光舞美的“炫”以及“声入人心”男团演唱技巧的“炫”,在这个热衷于“炫”的群体里,尤以大学生居多,因为“声入人心”男团在大学生群体里有极高的关注度。

从社会热度看,这个节目很成功,在周总理的家乡唱歌颂总理的歌,合理;在中秋佳节唱家国情怀,合情。可正是这样一件合情合理的事,其社会反响却不在情理之中。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肩负着责任和使命的,可当这首满载着家国情怀的歌曲响起,引起他们共鸣的不是歌曲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而是明星、舞台的酷炫,这种审美视角上的偏差不仅让人意外,而且引起了广大高校音乐思政工作者的重视与深思。

当我们把一首音乐作品投向社会时,必须评估它将会产生的影响,这是艺术工作者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对高校音乐思政教育者来说,这份责任更重,“音乐德育模式倡导将德育元素渗透到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传递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提高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同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以达到健全人格的培养目的”[3]。如何通过音乐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是每个高校音乐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站在音乐思政教育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内容,继而有效确立内容的主导地位,是音乐思政教育的核心问题。树立“形式为辅、内容主导”的指导思想,并探求新时代高校音乐思政课堂教育的革新,是高校音乐思政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音乐思政应以“形式为辅、内容主导”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相较于文学或其他更为“有形”的艺术类别,其辩证关系具有一定特殊性,也一直存在理论争议,特别是在音乐的内容定义方面。不过既然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出发点,那么在音乐的内容这一概念上,应当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将音乐的内容视为被音乐反映的客观现实世界。基于这种理念,即可展开关于音乐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探讨。

(一)形式服务于内容

所谓形式为辅,是指作品的结构方式和呈现方式须立足于内容,服务于内容,以达成作品价值的完满体现。关于“形式为辅”,需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作品本身的结构方式,如:构成作品的元素及这些元素的组织方式,具体涉及作品的结构、调式调性、旋律以及和声色彩等。

以《你是这样的人》为例,该乐曲为明朗的大调,采用4/4与4/5的拍子变换,主题结构是带再现单三部曲式,其中1—4小节是引子,5—12小节是A段,13—36小节为B段,37—45小节为再现A段。A段第一句曲调平和,以此为主要线索级进,节奏平稳,仿佛娓娓讲述总理的故事,抒发了对总理的哀悼思念之情。钢琴伴奏由一级到二级一转位,显示了和弦的下属属性,再到二级原位,接五级原位。由主到下属到属和弦的和声进行,表现出歌曲的刚劲理性特征。B段连续的主题旋律“1 2|3—6—|”仿佛是对总理的深情呼唤,情绪高昂,接下来一句“1 2|3—7—|”把曲子推向高潮,这段大多是通过音程的大跳来形成情绪的扩张,把对总理的怀念崇敬之情表现出来。再现A段又回到了抒情,不同于A段的是此刻情感已经得到升华,从其伴奏可以分析出此刻的和声是一级——四级——二级第一转位——六级,和弦不稳定体现出的紧张不稳定更像是悲伤情绪的抒发。和A乐段平稳的娓娓道来相比,对于听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纵观全曲,作品通过对音乐线条流向的设计,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对总理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且把对总理的思念和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从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契合度考虑,从形式服务于内容的角度考察,将这样的音乐作品引入音乐思政教育课堂是很有效果的,它既能给同学们带来音乐的综合美,又能唤起他们的家国情怀,并在引导审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考察“形式为辅”的另一个维度是作品呈现方式。音乐作品的基本呈现方式是演唱或演奏,即我们通常说的“二度创作”——将写在谱面上的音符转化为声音,并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作者的原意。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在呈现方式上是进行了精心设计的——最炫的舞台、最热的演唱团队、最酷的演唱方式等,这些设计最大程度地展示了音乐的娱乐功能。然而,从歌曲的内容看,这首作品最有价值的恰恰不是它的娱乐功能,而应该是社会功能包括审美导向、情感教育等功能。

回顾2019年中秋晚会上,众多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审美视角上的偏差的原因在于,《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歌曲在艺术呈现方式上,形式大于内容了。一首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首先在于它所内含的审美品位和精神养分,其次才是与其内含相匹配的合适的呈现形式,作品的呈现方式无论如何多元,出发点则一定是:为完美展示作品,准确传递作品所内含的审美情趣、文化意味而服务,否则就会本木倒置,与作品的本意相悖。如果形式不能匹配于内容,甚至形式重于内容,则必然造成对艺术作品核心内容的损伤。就《你是这样的人》来说,对总理的怀念和爱,以及歌曲饱含的家国情怀才是歌曲的核心内容。而最终,歌曲最需要表达的和最需要被关注的核心内容被酷炫的形式抢了风头,这必然导致舆论的偏差。如果能本着“形式为辅”的基本原则,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展现作品的核心内容,那么,该作品的这次亮相应该会更成功、更有意义。

当Moran’s I>0且Z>1.96时,表示研究区域生境质量或其变化量呈高聚集(或者低聚集)性分布;Moran’s I<0且Z<-1.96时,表明研究区域生境质量或其变化量呈高值与低值交叉离散性分布;当Moran’s I趋于0且Z∈[-1.96,1.96]时,可认为研究区域生境质量或其变化量呈随机分布,不具有空间相关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讨论的“形式为辅”不是贬低形式的重要性,而是站在形式与内容的逻辑关系上,再次对形式存在的意义加以深度考察,简而言之,“形式为辅”的中心议题是——形式服务于内容。

(二)以内容为主导

众所周知,歌曲是音乐与文学有机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文学部分——歌词,是一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就像歌曲《你是这样的人》,正是从文学层面入手,通过对“你”的艺术形象的塑造,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总理的一生。

整首作品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叙述方式。“实”的地方“虚”着写:作者以高度提炼的笔法对总理的一生进行了概括——“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概括的背后所联系到的,是总理坚毅的眼神、慈祥的面容、忙碌的身影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歌词中每一段的最后都重复着“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这属于“虚”的地方“实”着写,用生活中的一句大实话,巧妙地把对总理的认知落在了实处。其间的“你”看似一个小命题,但就是这样一个“你”承载了对历史的担当,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这首歌由刘欢首唱,通过他的演绎,很多人都能在荡气回肠的旋律里,在朴素却情真意切的词句里找到共鸣,从而唤醒历史的记忆,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

从作品本身来说,《你是这样的人》所要表现的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出现社会舆论导向的偏题,乃在于作品在呈现时,内容的主导地位未能充分体现,以至于在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形式重于内容,最终替代内容,而成为舆论焦点。这个事件提醒我们,在实施音乐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内容的主导地位,严格把关,如此,才能既保持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又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优秀人才。

三、高校音乐思政实现原则与创新

音乐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一个新兴板块,其优势在于,在审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音乐思政教育面对的是广大即将踏上社会的青年学生,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是百年大计,是每个高校音乐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坚持“形式为辅,内容主导”是核心议题。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对音乐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就没有引起广大学生的足够重视。文章前面所谈到的《你是这样的人》所造成的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比例失重,其原因即在于此。

由此,笔者认为,在涉及高校音乐思政教育的问题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在实施高校音乐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两个功课,首先是把“内容主导”落到实处,其次是探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一)内容主导实现原则

要落实“内容主导”,就必须对以什么样的内容为主导有纲领性的选择标准,具体而言: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具备人类优秀文化传承功能的、具备正确审美情趣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素材,且以宣扬社会主流价值、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引导正确的审美情趣作为高校音乐思政教育课堂的指导原则,如此,才能引导高校音乐思政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价值取向原则。艺术教育的目是培养完整的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符合社会潮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只有这样,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才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培养完整的人这个方面,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把社会主流价值作为教育价值判断的基础。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音乐思政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和此前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都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在选择素材时要更多地选择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反映时代发展成就的音乐作品,并以之为媒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文化传承原则。音乐思政教育的内容应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看,艺术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形而上的概括性表达,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包含了人类文化的多个方面,如地理知识、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等,亦包含了某种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我们选择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思政教育的内容,正是考虑了作品本身能给予我们的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让我们能透过音乐作品,了解人类历史,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优秀文化传统等等,如此种种,亦是构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基础。

在谈到人类优秀文化的时候,我们还必须特别强调我们的民族文化。习近平在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基础,我们在设计音乐思政教学内容时要增加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比重,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增加对自己的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3.“以美育人,由美入善”原则。音乐思政教育的内容需要考虑审美理念的问题。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艺术教育的过程是“以美育人,由美入善”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在其思政教育美学观中,最早提出将思政与美育联系起来,将审美活动概括为储善性、导善性和立善性[4]。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是正确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其储善、立善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审美理念上出现偏差,必将影响到健全人格的构建。

所以在考虑音乐思政教育的内容时,应该把引导同学们建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摆在重要的位置,从符合价值取向和文化传承标准的作品中,进一步精选出在审美方面出类拔萃的音乐作品。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美,学会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一个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人一定是一个高雅的人、有品位的人,一定是一个向善的人。

(二)创新内容与形式

在音乐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创新。

1.高校音乐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时效性、时代性的内容素材,是最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发展和网络传媒的多元化,借助这些平台传播的新思潮和新信息正在塑造着大学生的三观,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信息。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高校音乐思政工作者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以新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来应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发掘整理红色革命题材经典歌曲,不仅整理出曲目本身,更要发掘其背后的故事,通过革命题材音乐本身蕴含的故事来升华歌曲本身的精神意蕴,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其中。其二,发掘体现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曲目,增强学生对乡土的情感从而上升到爱国情感。其三,编写反映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新曲目,以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来配合思政教育。其四,编写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的曲目,以生活气息浓郁且情绪积极的音乐来提高感染力,带动学生主动投入其中的热情。

2.高校音乐思政教育的形式创新。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考察,有了内容的创新,必然涉及形式的创新,新的内容必然催生新的形式,形式的创新以内容的创新为依据。

音乐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一个新兴板块,目前尚处于探讨、试验期。部分高校已开展的音乐思政教育仍局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内。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技术手段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如此,探索新的、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符合思政教育目标的高校音乐思政教育形式势在必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实施2020年度“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的说明中提到了“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对高校音乐思政教育有现实指导意义。

面对这样的变革,高校音乐思政教育应该主动出击,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借网络技术的优势,革新教育形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寻求音乐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网络化延展,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二,探讨教育手段的网络化应用,寻求教育手段的革新,以便通过教育手段的革新与升级,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其三,达成教育成果的网络化呈现,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其对于音乐思政教育的热情。如:围绕音乐思政教育的网络互动及网络竞赛、涉及思政的知识分享及艺术水平展示的“抖音”、体现思政风貌的“快闪”等等。基于网络技术的形式还有很多,在此略举一二,以激发广大音乐思政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思政教育形式的深入思考。

结 语

音乐教育具有内容与形式上的特殊性,这使得音乐思政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面临内容与形式关系处理的问题,如本文所例举的《你是这样的人》一样,如果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教育效果的失重。笔者从“形式与内容”范畴考察高校音乐思政课堂教育模式,并抛出“形式为辅,内容主导”的观点,旨在兼顾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特殊性,探讨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结合过程中的合乎艺术教育规律、合乎思政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为高校音乐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门新兴课程,高校音乐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问题还会有很多,笔者相信,通过众多高校音乐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高校音乐思政教育一定会不断发展、成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板块。

猜你喜欢
形式思政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议过去进行时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主要内容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