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与设置*

2021-03-08 05:47李广军张彩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成果导向毕业导向

庄 宇,李广军,赵 艳,张 玫,张彩霞

(佳木斯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一、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及背景

成果导向教育[1]是以学习的产出为主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即学生毕业时所能达到的最终学习成果是进行课程教育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教育教学实施的终极目标。以最终的教育教学目标作为起点,进行反方向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进一步开展与课程体系相关的各类教学活动。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任课教师想要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毕业之后要达到预期的高峰成果时需要什么。反方向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时需要着重掌握的原则分别是:第一,从学生毕业之后要达到的期望成果进行反方向推导,不断地加大各门学科课程的难度来引导学生毕业之后可能达成的高峰成果;第二,应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比较核心的、较为重要的和高峰的期望成果,以更能达到预期成果的重要学科课程来代替一些不太必要的学科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助学生学习成功。

导向教育的理念[2]是美国率先提出,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在其整个工程教育认证实施过程中,全面接受并且体现这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ABET与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签署了《华盛顿协议》[3],该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其宗旨是经过多方认可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和工程教育资格,促进各国工程师可以跨国执业。中国在2016年成为这项国际认证协议的第18名正式成员。这说明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4]认证的中国大陆各个工程专业的本科学位得到国际的认可,OBE的理念在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成果导向教育成为工程教育专业的核心。

二、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规划

(一)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体系与传统的教学体系差别

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从所需传授的知识体系开始(课程设置注重强调专业知识所达成的系统性,进而由课程体系设置来确定学生不准予毕业的要求,最终来确定该专业所要达成毕业生预期成果的培养目标)。而培养学生所达成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什么?是培养擅长实践的工程师或者是专于科学研究的学者,相对应当前的大学是应用技术型和科研型。因为课程体系设置的出发点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而非社会发展所求,所以经常因知识系统的滞后更新,导致了人才培养结果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需求,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所具备的能力和社会需要的一致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高校应当依据自己的学校定位、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学生在5年左右能够达成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来决定,应该培养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拥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接下来教学培养方案和各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根据人才的毕业要求制定,最后详细到如何设置各学科的课程以及各门课程的衔接(从公共课到基础课再到专业课程)。最后培养目标能否达到毕业生的预期成果,是通过毕业生(全体)毕业之后的实际产出结果(需要对毕业生毕业后的情况进行跟踪)来证明。这种教育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为主,并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改进下一步教学,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很强的操作性。整个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毕业生的教育产出进行。以成果导向的核心教育模式注重“教育产出”也就是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到什么,而非“教育输入”也就是老师作为主体讲授了什么内容。表1表达出此两种教育教学体系之差别。

表1 传统与成果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之差别

(二)基于成果导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

根据工程教育评估认证[5]8要求,“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了需要满足支持毕业要求外,还需要在制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有社会需求方(例如企业或行业专家等)的参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对各部分知识模块进行一定的划分,具体如下:

1.相对应毕业要求的数学、物理、普通化学等学科课程最少要占土木工程专业总课程15%的学分。

2.相对应毕业要求的房屋建筑学、土力学、画法几何与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此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基础应用能力),PKPM设计、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类的课程(设置此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少要占土木工程专业总课程30%的学分。

3.实践类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毕业论文或设计(多方向、多题目、多形式)最少要占土木工程专业总课程20%的学分。形成完善、适于毕业要求的实践教学部分。并且可以同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合作(例如:工地的施工或监理实习、设计院的设计绘图实训、勘察设计院的勘测、实验、制作地质勘测报告的实习等),以此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选题做毕业论文(或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所涉及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有企业以及相应行业专业参与到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的过程中。

4.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等人文社会类课程至少要占土木工程专业总课程的15%的学分,这样学生在开展土木工程相应设计时,可以结合法律、环境、伦理、经济等元素。

(三)以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规划与设置

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以成果导向为基础(图1)确定培养目标,形成课程体系,持续改进。

图1 成果导向基本原理

分析国家注册工程师的职业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学校定位及专业特色、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制定培养目标:

1.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可以承担未来几十年的社会重任。

2.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及时发现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出现的问题,分析工程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能担任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施工、勘察、设计等),具有相关注册工程的执业资格能力。

3.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能很好地协调组织、领导管理与本专业有关的项目。

4.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可以跨国进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达成国际工程项目的交流与合作。

5.具有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的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下面以矩阵图(表2)的形式来说明毕业要求是如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表2 毕业要求如何支撑培养目标

12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完成了对培养目标的支撑,12个一级指标点经过细化后可形成29个二级指标点。根据指标点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基于以上说明,土木工程专业在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课程体系设置由工程实践教学等六部分构成(具体构成部分见下表3的课程分类)。由此可见,教学课程设置是以学生的“教育产出”为核心进行的反方向设计。用矩阵图(表3)说明课程设置如何支撑毕业要求的实现。

表3 课程设置如何支撑毕业要求

三、结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根据反向设计原则,提出一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流程。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以成果产出为主导,明确了基于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5个),用矩阵图形式阐明了毕业要求(12项)如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用矩阵图说明了课程设置(6大类)如何支撑毕业要求的实现,从而完成基于成果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规划与设置,为土木工程专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提供必要的依据。

猜你喜欢
成果导向毕业导向
“偏向”不是好导向
我们今天毕业了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犬只导向炮
高校概率统计课程OBE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职计算机教育
软件技术专业成果导向课程设计
基于高职成果导向教育的行动学习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