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素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2021-03-08 09:21卫凤娇
文教资料 2021年2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鼠疫纲要

卫凤娇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抗疫素材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宝贵的教学资源

全民抗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其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史料,蕴藏着鲜活的故事,还彰显着伟大的精神。

(一)丰富的抗疫史料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一直在同各种疫病做斗争。就近代历史上,以鼠疫为主要代表的疫情屡次发生。太平天国时期,鼠疫猖獗,造成当时全国人口损失达30%;1894年以香港和广州为中心的鼠疫在中国大范围流行;1910年东北地区爆发的鼠疫导致6万多人死亡;到民国时期,鼠疫屡扑屡起,几乎与整个民国时期相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疫情防控能力的增强,鼠疫、天花、血吸虫、麻风、疟疾等病疫逐渐减少,但仍有一些病疫偶有发生;进入21世纪,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这场疫情至今仍然让不少人心有余悸;还有就是当下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在严重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面对各种病疫的挑战,中国人迎难而上,凭借着团结的力量、必胜的决心和独特的智慧最终都化险为夷,形成了一本抗疫的史书。这些中国人民防疫抗疫的历史为大学生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全新的视角。

(二)鲜活的抗疫故事

每一段中国人防疫抗疫的历史背后都蕴藏着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比如古有“鼠疫斗士”伍连德,今有“抗疫国士”钟南山。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逆行而上,奋斗在抗疫前线,给处在不安情绪的国人服下了一颗“定心丸”。而110年前,东北爆发大规模鼠疫时,一位31岁的年轻医生临危受命,迎着汹涌的逃难人潮逆行而上,仅花三个月,且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全面遏制了致死率和传染性很高的鼠疫,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他就是伍连德。除了这些逆行而上的斗士,每一次的防疫抗疫中还出现了很多捐款捐物、出钱出力的普通人,他们或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和方式去抗击病毒,他们都是英雄。这些真实感人带有历史温度的故事,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感染性,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

(三)伟大的抗疫精神

如前文所述,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一直在同各种疫病做斗争,而每一场抗疫斗争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更考验人的精神意志。中国人在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其具体内涵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迎难而上、勇当先锋的担当精神,舍生忘死、日夜奋战的奉献精神,精准防控、精心救治的科学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1]这些伟大的“抗疫精神”为中国人民多次战胜疫病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筑起了我们抗击疫情最坚韧的精神堤坝,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应将它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资源。

二、将抗疫素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本科必修思政课中唯一一门历史学科课程,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加凸显,集历史性与政治性于一身。抗疫素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其内涵和实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对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斗争史和革命史,这对于新世纪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大学生是远离自我生命体验的,于他们而言革命战争的血与火只是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因此,面对课堂上讲述历史的教师,他们很容易“出戏”;同时,与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相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为历史事件中的大脉络式宏大叙事,细节不够,再加上课堂教学以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说教为主,枯燥有余而生动不足,难以激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在2020年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亲历者,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防疫的“主角”,因此,挖掘抗疫中的历史和现实素材,将其巧妙的融入课程宽泛的教学内容中,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抗疫史料、鲜活的抗疫人物、身边的抗疫事迹等,能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振动。

(二)培育科学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作为一门寓理论于历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塑造政治认同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任。将抗疫素材融入课堂中,从历史和现实的纬度回溯中国历史上的磨难及抗疫斗争史,可以引导学生从抗疫斗争史总结历史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的启示,明确历史与人民的“四个选择”;从历史的维度辩证认识当前的疫情,客观看待取得的成就、展现的力量,使学生在疫情防控的历史实践中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对党、国家和民族产生真挚的情感认同,增强奋发图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三)增强“四个自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四个自信”,以史学功能,涵养爱国情怀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担负的另一项重任。2020年初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每一个国家的国家体制、治理理念、动员能力、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能力。中国经受住了这场“大考”的考验。同时,在这场全民抗疫中,涌现了无数逆行而上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亮了别人的生命,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抗疫精神”,其核心品质是爱国主义。可见,全民抗疫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思政教科书,抗疫精神则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因此,将这些抗疫素材融入课程教学中既是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三、将抗疫素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充分挖掘抗疫育人素材,将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一方面丰富拓展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空间,另一方面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将抗疫素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理论教学中

1.精选抗疫素材,佐证教学内容

抗疫素材很多,不能为了讲而讲,只有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教师教学设计构思,有针对性地选择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抗疫素材和案例,才能体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程伊始,针对课程性质特点,可以通过回溯中国历史上的磨难及防疫斗争史,以谈古来论今,既揭示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的启示,又引导学生正视历史的发展规律,客观看待当下疫情,树立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针对大学生关于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疑问,可以讲述清末“鼠疫斗士”伍连德东北抗鼠疫的事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的著名论断。相关的案例和素材还有很多,这些抗疫素材的选取,与其说是在于历史知识的展示,不如说是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

2.讲好抗疫故事,讲活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已经接触过,因此,单纯的历史史实讲述会让学生觉得枯燥遥远,历史理论讲述又会让学生觉得抽象深邃。而鲜活生动、暖心感人的故事则可以讲活、讲透史实和史论,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是活生生的、可触摸的,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在春风化雨中受到熏陶。将抗疫中的感人抗疫故事融入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些丰富感人的抗疫故事,教师要加以认真甄选,讲好抗疫故事,寻求抗疫素材与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史论结合,创建自身特色。

3.借助抗疫视频,增强情感体验

将抗疫视频资料插入课程教学过程,能够增强教学立体感,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历史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并从中得到历史的启示和感悟。教师可以播放与中国抗疫历史相关的短视频如《中国抗疫史》《中国历史上的抗“疫”战争》,公开课“历史视角下的中国抗疫之路”,纪录片《鼠疫斗士伍连德》《防疫先驱伍连德》《伍连德与东北大瘟疫》等,让学生看到我们的灾难史和抗争史;还可以播放记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纪录片如《战“疫”》《武汉战疫纪》《英雄归来》《抗疫英雄:钟南山》等,这些纪录片全视角、大跨度讲述了中国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既有宏观大局,又有微观细节,传递着信仰、信念和自信的内核,充满了感动、震撼、振奋的力量,俨然如一本打开的思政书。

(二)将抗疫素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中

开展好实践教学是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育人功效的重要环节,将抗疫素材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欢的课程。相比理论教学,将抗疫素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发挥的空间更大。

1.融抗疫素材于课堂实践教学中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手段融入抗疫素材,将大大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新闻播报、主题演讲、主题辩论、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如在疫情期间,笔者采取网上教学的方式,在讲述抗日战争时,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对比“抗日”和“抗疫”的异同,在对比中让学生看到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和今天的“抗疫战争”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而其中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都有全国人民组成的全民族统一战线和必胜的信念,所以最终的结局也一定是一样的,即全面胜利!因为对疫情感同身受,所以只要是相关讨论和学习,学生总是反响热烈、积极参与,甚至下课了还在发表观点。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还原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心理活动,并在表演中适时播放《国际歌》或“战疫”短视频,烘托氛围。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体验式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使学生在互动中思想得到交流、碰撞。

2.融抗疫素材于校园实践教学中

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同时,结合校园和学生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和校园实践活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抗疫素材融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使课堂活起来。其一,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历史关节点、学生关注点和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实践教学手册,组织实施课外实践活动,并作为平时成绩重要的考核部分。其二,打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比如邀请名师、专家、抗疫英雄,或身边先进抗疫师生举办专题讲座;举行抗疫历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微视频比赛等各类比赛;举办诵读“抗疫家书”、“抗疫历史故事会”、抗疫历史舞台剧表演等沙龙或社团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

3.融抗疫素材于社会实践教学中

除了利用好课堂、校园这两个实践教学平台,还应利用好社会这个大的实践教学平台。抗疫本身是一堂特殊的社会实践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抗疫资源,注重学生实践体验,把团结、担当、奉献、科学、大爱的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国家、党和人民的奉献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将抗疫素材融入社会实践教学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社会调研,学生可以利用周末、重大节假日、寒暑假开展社会调研活动,通过走访调研,收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回忆,当代人写当代史。二是人物采访,寻访并记录身边的抗疫人物及背后的故事。访谈和交流的对象可以是抗疫英雄人物、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直接的交流和对话引起学生的共鸣,领悟抗疫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三是知识宣讲,走进社区、走进农村,为身边民众讲述抗疫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抗疫防疫的经验,通过以史论今的方式普及防疫小知识、弘扬抗疫精神。

四、结语

多难兴邦,灾难中危机与机遇并存,如何在疫情中把握教育契机,顺势而为把“灾难当教材”,将抗疫育人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上好思政课,是当下思政人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鼠疫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