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解析

2021-03-09 03:43王思博
人物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解析

王思博

摘 要:中国现当地文学作品数量颇多,并且种类丰富。纵观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可以发现,其文学创作所覆盖的范围较广,从神话传说一直到市井趣闻等等都是作家笔下创作的素材。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民俗学意识则成为了很多作家创作时的共同方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文学最具生活性的一面,使得其市井、土地、日常、习俗等等字眼紧密连接。基于此,本文也尝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意识;解析

我国现当代文化的创作产生了诸多经典作品,并且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了某一历史状态之下人们的生活情况。当前来看,我国一部分批评家以及评论家在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认知,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意识认知较为浅显,经常会出现脱离当时社会环境而对文学作品进行主观臆断的现象。因此,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意识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且促进人们正确理解民俗学意识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民俗学意识的内涵分析

在对民俗学意识的内涵进行分析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民俗学意识的对象有深入了解,其往往是诞生于民间,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个分支,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来说,通过自身对于当地文化以及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的了解来确定创作方向以及内容,经常会将一些民俗学的意识融入到其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其叙述形式更加丰富。民俗学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运用随处可见,鲁迅、萧红、老舍、矛盾、沈从文、汪曾祺等等作家都曾在作品中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民俗学意识,这也使得民俗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密切。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民俗学意识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觉醒阶段,当时的文学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更注重对民间生活的真善美进行挖掘,更习惯于反映当时民间生活的朴实、美好[1]。同时,现当代文学在融入民俗学意识的时候,也更加注重对人性在不同环境之下的光辉以及卑劣进行挖掘,使得作品模糊了是非善恶,而是从最纯粹的人的情感出发,这也使得创作更加趋向于客观的反映社会形态。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翠翠这一形象是乡土化朴实、美好的化身,充满着野性的活力,与此同时又天真善良。台湾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唐诺先生曾经形容:“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描写那‘一截多出来的世界’。”而《边城》里的风土人情、纯真美好的爱情故事则更像是那一截多出来的世界。

二、现当代文学民俗意识的组成形式

从民俗学的组成情况来看,其主体是意识的主体,我们可以将民俗学仪式分为理性的民俗学意识以及感性的民俗学意识,通过这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来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样也有利于创作者正视日常生活与民俗学之间存在的关系。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创作者应该注意对作品进行感性的把握,通过这种方式来使作品展示出意识美以及形态美。例如,在汪曾祺的小说《受活》中,展示了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风情,使得人性的善与美得到了发掘,这种创作方式将美表象化的同时也确定了作品的内在基调。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曾阐述过自己对“美”的认知:“‘美’无需再去走深刻的路线,因为‘美’本身就是深刻的。”在《受活》这篇小说里,汪曾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直觉思维”的方式,使得其作品拥有一股灵气,在阐述了自己独特美学观念的过程中也对民俗的感性一面进行了展示[2]。

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意识中的理性民俗学意识来说,其更为强调意识主体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也使得文学创作更为重视挖掘民间生活中的恶以及人性的恶,将现实生活与人们所期望的生活通过繁复跌宕的方式融为一体,使得恶的部分隐匿在生活中。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为例,在这部散文式小说中,萧红用绘画般的笔触描写了当时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对基层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恶进行了挖掘,并且通过一种更为有耐心的方式展示在了读者面前,使得小说通篇产生了一种情绪上以及情感上可以“萦绕”读者脑际的氛围,使人读完之后久久还有回味[3]。著名作家、黑龙江作协主席迟子建曾经阐述过自己对于《呼兰河传》这篇小说的理解,称“萧红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是用一种诗意的、无奈的口吻进行控诉。”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意识的畅思

民俗文化属于一种集体性文化,其有自身较为独特的地方,展现出了基层群众的集体意识以及集体心理。如果某一种思维模式仅仅能够代表或者影响一两个人,那么则说明其并不具备代表性,同时也不具备价值性[4]。因此,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进行思考的时候,应该掌握时代背景,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来对文学作品的人物以及情节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作品中的民俗部分得到有效发掘。例如,鲁迅的小说《药》则通过象征性的手法描写了当时的时代,其中的华老栓向封建迷信求救,将人血馒头当做药为儿子治病,最终华小栓在重病中死去。这种对当时社会风俗以及环境的描写可谓深入骨髓,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必然悲劇[5]。

结束语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的作品中,民俗学意识占据了重要位置,这种创作形态推动了不同时代背景之下文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文学事业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且精准的展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思想冲突、群体意识以及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万佳.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解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4):23-24.

[2] 周水涛,江胜清.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2(5):80-88.

[3] 孙晶. 鲁迅与中国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乡土文学[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8.

[4] 齐成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 上海:复旦大学,2017.

[5] 黄晶. 乡土文学中的民俗书写——以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为例[D].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9.

3944501908215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解析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看破解析几何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慕课的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启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