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大匠之门文化中心

2021-03-09 02:17李兴钢刘振陈译民郭文嘉
建筑技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坡顶尺度古镇

李兴钢 刘振 陈译民 郭文嘉

西南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1 场地与坡顶

建筑所在的安仁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在千余年的历史演变中,分散于外围耕地的林盘向中心聚集,演变为密集的场镇并向外线性扩展。除典型的川西民居外,民国时期折衷主义风格的公馆建筑成为塑造城镇空间与文脉特征的重要部分。而在传统街区之外,分布了大量的在现代城镇扩张中产生的现代建筑和部分优秀当代建筑。传统、近代、现代与当代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思潮的聚落或建筑同时共存于方圆仅3km的古镇空间内,形成了多元、复合、缩微的城镇空间,既是古镇多样文化的物化和外显,亦是古镇未来发展的底色与产业升级的机遇。

项目用地位于古镇市民和游客集散的中心广场,是南北向传统街区肌理的边缘和中心古街的尽端,广场的另一侧是现代城镇规划形成的斜向大尺度街区。用地西侧存有两栋现状建筑及后庭院:靠近用地的陈月生宅是延续传统街区肌理的砖木结构建筑;规划展馆则是顺应广场轴向的仿古混凝土建筑。庭院在川西风格的基底上借用了些许江南园林造山起廊的手法,颇具安仁拿来主义的朴素智慧。

文化中心在复杂而敏感的场地环境中建立了一套空间形式与支撑结构耦合系统:东侧自城镇路网和大尺度现代建筑始,以6m×6m模数的网格限定了18m和12m两种尺度的体量进深及6m的灵活面宽,街角的大双坡顶切分演变为单坡并向西跌落成与街道平行的小双坡顶,尺度亲切的檐廊向外塑造了连续的水平灰空间,向内围合出制式工整的四水归堂和三合内庭;西侧自陈月生宅的格局和尺度始,双坡顶并置扩展向东绵延,最终形成一组自西向东尺度逐增、渐次抬升的坡屋顶群,以回应、连接和重塑场地的空间秩序。作为不同历史时期下街区格局的延伸,两种轴向在建筑中部相遇,将宏观的场地信息和抽象的历史沿革聚焦和物化为可以被身体感知的具体空间和建筑构件。

2 建构与形制

安仁公馆作为历史形制参照有三个特征:1)作为折衷主义建筑,将建筑的主立面由东方传统建筑的正檐转为西方古典建筑的端墙,如刘文彩公馆沿建筑山墙塑造了一个正对广场的牌坊式入口,仿若西方古典教堂的立面及广场,进入建筑的仪式感也从穿檐而入变为穿墙而入;2)中西合璧的装饰性山花、砖雕和匾额同时见于外立面和内院,西式柱式的砖柱与传统木柱共同成廊,塑造了兼具东西方特征的非典型空间氛围;3)昔日作为地主阶层的私密宅邸,转化为博物馆、茶室等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激发城镇活力并活化自身。

文化中心将混凝土片拱墙作为面宽6m阵列的结构构件,通过适配不同进深和高度的坡顶体量,形成或横扁或高瘦的多样椭圆拱形。在外侧,混凝土片拱墙借由内保温或夹心保温的节能措施以清水面外露、内嵌灰砖形成实墙面,兼具建构真实性和抽象表现力,塑造城镇或内庭界面,拟为“传统的山墙”;北侧水平屋檐的中部设置转向的特殊片拱墙,屋顶骤然隆起形成入口与广场,与对侧的中学入口相对,成为“折衷的牌坊”;西侧纵向空间尽端的片拱墙内玻璃界面形成框景,将作为此空间序列起点的老宅院借入室内,是为“当代的橱窗”。在内侧,各片拱的位置和形态与屋顶的类型关系一一对应,逻辑缜密而错综变化的混凝土拱林使坡顶下的传统空间特征逐渐式微,营造似密林、似洞穴般的原初、深沉氛围。

片拱上部架设横向木檩条形成屋架,赋予空间具体尺度参照物和传统坡顶材质属性。外露的圆钢管与藏于墙顶交接处的暗梁,共同形成了片拱之间的纵向结构联系,X形钢拉杆则保证了平面稳定性,以现代工业的精度和抽象感调和了混凝土与木材的氛围基调。最终,框架结构体系的均质网格特征被异化为强表现的横向片拱墙和弱表现的纵向联系,柱梁的构件之别被模糊为拱形修饰或被强化为混凝土和钢两部分。作为人类建筑历史上除石材外最常用的三种结构材料,混凝土、钢、木三种外露构件真实地参与到同一个建筑的结构受力系统中,具有了刻意选取展品或保存样本般的特殊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古镇多段历史建造共时共存的在地文脉。而介于结构必要与非必要之间的、结构形式修辞呈现出的混合空间氛围,则成为公馆建筑形制在当代语境中的一种延续。

这种当代形制特征还体现于多功能厅、音乐厅、展厅三种基本功能均可据其尺度在建构系统中锚定合适的位置。基于声光要求,三种功能空间内的大部分结构隐匿于装修覆面之下,从而形成了功能的“黑盒子”。盒子之间的公共空间内饰面精简,夹壁填充墙内的空调系统和檩间木纹顶棚内的喷淋系统共同保证了木质顶面清晰的物料质感,最大限度呈现真实的建构关系。公共空间时而曲折浅薄、时而舒朗深远,或临外墙、或环内庭,檐下的透明玻璃界面将古镇街道与内庭景观引入室内。坡顶屋脊或天沟处设置的混凝土栈道由形式异化的特殊片拱墙支撑,栈道底部与屋面的分离形成了侧高水平长窗,破除了坡顶下封闭、幽暗的传统观感,塑造了光影交错、如半室外游廊一般的室内空间,呈现出透明、多义、开放的当代公共空间特征。

3 拟山与胜景

老宅的庭院水系向建筑三合内庭延伸,置石堆叠的自然池岸化为大线条、几何形的镜面浅水池,被繁茂植被覆盖的表层也统一为被水洗石一体化后的池底、池壁与池边步道的单一质感,空间由掩映遮蔽变得舒朗通透。站在建筑西南角的屋檐下向东望去,尽端照壁的高耸山墙和层峦叠嶂的灰瓦坡顶倒影在镜面池水中,在眼前“风景如画”般静态呈现,坡顶掩映之下的屋顶栈道将目光推送至远端的“崖亭”,攀登步道的“入画”想象与眼前游人漫步其中的真实场景重合,亦营造了传统东方山水画般的诗意情境。

坡顶前的竹林作为三合内庭唯一的植被,提示了川西庭院的属性,竹林前下沉的“麓亭”与最高处的“崖亭”采用了相同的尺度和木结构形式,但因位置与观景方向不同而坡顶形式有异,“麓亭”提示了两者的尺度,具有当代感的金属屋面漂浮于静水面之上,引人一探究竟。沿步道从檐下经过亭、竹林,进入入口庭院后回望,眼前是由建筑山墙、分离层叠的片拱墙、片拱墙前点缀的紫薇、片拱中掩藏的楼梯和游人共同塑造的对景,静态风景与动态想象的近距离叠合,向游人发出“入画”邀请。沿楼梯拾级而上,游走于起伏的屋顶栈道,时而沉至天沟被两侧屋顶包裹,时而登至屋脊观览周围景致,向东攀爬至“崖亭”向西回望,跌落层叠的屋顶连绵铺陈,在树林的掩映下似与老宅相接,并向古镇延伸远去。偶有天气晴朗时,古镇风景与远处的西岭雪山如海市蜃楼般显现,与建筑如山的屋顶遥相呼应,一时间孰真孰幻竟难以分辨。

至此,通过入“山”、攀“山”、登顶一系列完整叙事,建筑借房起势,又赐房山势,以房拟山的象征性意义得以完整构建。它将与场地锚固、自历史而来的建筑建构系统重新抽象为可以被身体感知的丰富意象,塑造了古镇核心区充满可能性的公共空间,激发古镇的当代生命活力。

图片来源

2,3,5,7,9 是然建筑摄影拍摄

11,16-19 是然建筑摄影拍摄

1,4,6,12-15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提供

8,10 陈译民拍摄

1 轴测图

2 东南鸟瞰

3 西北鸟瞰

建设单位:成都安仁华侨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李兴钢、刘振

项目经理:谭泽阳

驻场建筑师:陈译民

设计团队:李兴钢、刘振、陈译民、郭文嘉、王汉(建筑/室内/景观);何相宇、陈晓晴(结构);董越(结构顾问);刘洞阳、朱琳、汪春华、唐艳滨、常立强、蒲域、段斯南、王昊、杨骏(建筑与室内机电);高治、周清照(总图);翟建宇、曹颖(绿色建筑);李力、孔维一(景观);曹雷、李甲、张丽、张堉斌(景观机电);丁志强、李占杰(照明)

室内设计: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张明杰工作室

泛光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建筑声学与舞台工艺设计: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声学与舞台工艺工作室

海绵城市设计: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木结构深化设计顾问:博亿森房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四川省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12 806m2

总建筑面积:7 682m2

设计时间:2017.03—2021.05

建成时间:2021.10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陈译民

4 总平面图

5 栈道穿梭于坡屋顶

6 平面图

7 北侧鸟瞰(局部)8 自“崖亭”向西远眺

9 东南街角人视10 西侧沿街人视

11 自建筑内庭西侧向北望

坡顶屋脊或天沟处设置的混凝土栈道由形式异化的特殊片拱支撑,栈道底部与屋面的分离形成了侧高水平长窗,破除了坡顶下封闭、幽暗的传统观感,塑造了光影交错、如半室外游廊一般的室内空间,呈现出透明、多义、开放的当代公共空间特征。

Setting on the ridge or gutter of sloping roof,the concrete road is supported by special pieces of exposed aggregate concrete arch.The separation of the bottom of the walkway from the roof creates long,high side windows,which break the closed and dark traditional perception under the roof of the slope,create an interior space with interlaced light and shadow,like a semi-outdoor veranda,presenting the transparent,polysemy and ope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poublic space.

12 剖面图

片拱上部架设横向木檩条形成屋架,赋予空间具体尺度和传统坡顶材质属性。外露的圆钢管与藏于墙顶交接处的暗梁连接,共同形成了片拱之间的纵向结构,X 形钢拉杆则保证了平面稳定性,以现代工业的精度和抽象感调和了混凝土与木材的氛围基调。

Transverse wood purlins erected above the concrete arch forms the roof truss,endowing the space with specific scale and traditional slope roof material properties.Exposed round steel pipes are connected to hidden beam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top of the wall to form a longitudin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pieces of arch,while X-shaped steel rods provide planar stability,blending the ambience of concrete and wood with modern industrial precision and abstraction.

13 “麓亭”轴测图14 “崖亭”轴测图

15 详图

16 多功能厅休息厅(临时展览)

17 音乐厅休息厅(临时展览)

18 音乐厅(临时展览)19 多功能厅

猜你喜欢
坡顶尺度古镇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垃圾发电厂上的滑雪公园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在钻天坡顶看油菜花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