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变”与“不变”,探小说奥秘

2021-03-11 10:20王晓容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杨志生辰变化

王晓容

王荣生老师说,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共识”[1]。阅读教学的目标也该是教会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提升理解能力。小说阅读教学的目标该是教会学生从小说的表层信息走向深层理解。而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有難度的。

中学生阅读小说有“两难”,一曰“读完”,一曰“读懂”。但读懂是需要也是必要,学生缺少方法、路径,需得到老师的指导。

笔者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四、第六两个小说单元前曾对学生做了一个小说阅读疑难的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读小说有“两难”,一是小说篇幅较长,处于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他们难以耐心地读完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更难以读完像《水浒传》这样的长篇经典小说;二是难以透过小说的人物、情节等表层信息走到理解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即难以深入理解。有不少学生提到小说主题难懂,不少学生提到《智取生辰纲》,问:“故事很精彩,但小说只是想告诉我们吴用他们很聪明吗?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于是,笔者意识到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路径,帮助他们首先能较容易地读完一篇小说,读完一整本小说,再沿着这些路径,从小说的表层信息走向深层理解。

梳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教材发现,三个单元的小说都向我们展示出小说是一种含“变”的文体,一般小说,尤其是传统小说,都有人物和情节,有情节就一定有变化;在小说人物塑造中,好的作者会追求人物的前后变化,以塑造“圆形人物”。情节与人物都是小说的表层信息,显而易见。于是笔者尝试把品“变”与“不变”作为小说阅读的一个路径,指导学生从表层的“变”,走向隐含的“不变”,并分析二者关系,进而探寻小说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奥秘,理解小说的主题。

下面就以笔者执教《智取生辰纲》为例,兼顾九年级其它小说,谈一谈对“品小说中‘变与‘不变”这一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一、品“变”,走进小说的表层信息

教材的编者在设计小说的“思考探究”时有意给学生搭建“变”这个支架,让学生走进小说的表层信息。如:《故乡》的“思考探究”第一题“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第一题“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变色龙》“思考探究”第一题“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孤独之旅》的旁批“与之前的茫然、恐惧相比,暴风雨中的杜小康表现是怎样的?体会他的变化”。所以品“变”是走进小说的第一步。

《智取生辰纲》属于传统小说。传统小说是以故事情节为基本模式的,它主要关注人的外部生活世界,缺乏对心理世界的探求。邓彤博士认为,这一类小说的阅读教学“重点是把握人物活动的愿望、障碍、行动,从这些方面去读情节”[2]。传统小说中变化更明显,那么从品“变”入手,进而发现“变”中之“不变”,在品“变”与“不变”中把握人物活动的愿望、障碍、行动,应该也是可行的,且是易行的。

基于此,《智取生辰纲》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梳理情节,扣住题目品析吴用一方的“智取”;第二课时通过品“变”与“不变”,读懂小说主题。重点在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从小说的结局——杨志的失败切入,设计问题:“杨志丢失生辰纲后‘说不得,其实他内心有很多话想说,他当时会说什么呢?”学生体会杨志当时的心情,不难感受到杨志的自责、后悔。由杨志的心里活动引入对杨志在押送途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杨志此时心情复杂,后悔自责。那么杨志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担不起押送生辰纲这个重任呢?”学生重点读“押送”部分,发现杨志小心谨慎、聪敏机智、经验丰富、用心尽责,可谓“智送”。“既然杨志也是‘智送,那么遇到吴用等人的卖酒计时他怎么又不智了呢?”转入对败因的探究,就会发现杨志一方的内部矛盾和杨志的性格。这时老师给学生指明路径:品变化——品矛盾的变化和品杨志的变化。通过品杨志内部三方人物(杨志与老都管、虞候、众军汉)的言行变化来品杨志内部的矛盾变化。杨志内部人物的变化显而易见,所以首先发现变化、品变化,这个任务尚不大难,学生比较原意去做,比较容易进入文本细读,解决“读完”的困难。

教材中“思考探究”的第二题编者也有意提示学生关注杨志的变化:“杨志是课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一路上,他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最终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丢失了生辰纲。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丢失生辰纲的原因有哪些。”但编者的这个提示比较含蓄,加上《智取生辰纲》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小故事,学生的阅读很容易停留在这个小故事里,对人物的认识有失偏颇,对人物、情节背后的主题无从知晓。比如学生容易得出的结论是押送路上杨志性格急躁粗暴,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就是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和杨志暴躁引起的内部矛盾,因此得出“做人不能太急躁,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之类的理解。《智取生辰纲》是节选自《水浒传》的,老师需指导学生把节选的内容放入整本《水浒传》中去,联系智取生辰纲之前的章节,关注杨志性格的变化,才能深入理解。

杨志在《智取生辰纲》中表现出性格暴躁,轻则痛骂,重则要打,但前文有更多的篇幅写杨志,杨志并非这样暴躁冲动的人,在这里他为什么变成这样了?这就把学生从表面信息引入深层思考。设计问题“杨志急躁粗暴造成了矛盾的爆发和加深,那么杨志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吗”,把学生指引到“杨志卖刀”和“北京城比武”的情节,学生就会发现以前杨志隐忍、耐心、理智,尊重下层人,而智取生辰纲中急躁粗暴,杨志的性格变了。最后,杨志的命运也变了。

学生在品“变”的过程中,落实了熟悉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等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品“变”,又为深入文字品“不变”做了铺垫。

二、品“不变”,走向小说的隐含信息

如果仅仅梳理“变”,学生的理解难以深入,老师还要指明下一路径:品“不变”,引导学生从表层信息进入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中去。

学生最初的理解是杨志的粗暴急躁造成了内部矛盾,然后分析了杨志并非一直是个粗暴急躁的人,而是在此回中变了性格,表现反常,那么一定有深层的原因促使他改变。老师顺势抛出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杨志内部矛盾变化和杨志的变化?”但这是学生的难点,这时也需要老師指导路径——品“不变”。

学生很容易便能发现天气酷热是小说中的一个“不变”因素。天气炎热是矛盾爆发的原因,而天气持续酷热,使杨志越来越急躁,杨志内部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失败。天气热在小说中属于传统小说观里的“环境”要素,这个环境要素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二十多次,它促使矛盾一步步加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发现这个“不变”后,学生又惊喜地发现,小说中白胜唱的歌不是白唱的,“赤日炎炎似火烧”同样在说天气很热,却不只是在反映天气热,更重要的是给杨志一行人的矛盾冲突火上浇油。本来杨志等人就感觉到酷热难耐,他这一唱,就更让人感到热得无法忍受,于是矛盾再度升级,以致于杨志为了缓和一下矛盾,在吴用等人一番精心表演后心存“酒中无毒”的侥幸,不得不妥协。此时老师追问:小说借白胜唱歌上冈巧妙地反映并利用了天气这个因素,可谓一处“妙笔”,那么剩下三句歌词又反映了什么呢?学生马上发现,其余三句歌词同样暗藏玄机,“野田禾稻半枯焦”反映人民生活困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

学生由此发现小说中还暗藏着“社会环境”这一因素。老师借此引导分析文中隐含的社会现实,学生再次品读老都管、众军汉的言行,发现杨志内部的社会关系不合理这一点一直没有变。杨志在押送团队里虽为领导,但他的地位、权力却不是最高的,地位、权力最高的人竟然是老都管。众人有意见有诉求时一开始都是找老都管的,因为老都管能制约杨志;老都管骂杨志的话里抬出自己的身份,说自己是太师府里的奶公,却能使“无千无万的门下军官”对他“诺诺连声”,指出杨志是个“遭死的军人”,老都管的话把杨志一方的人物关系讲得清清楚楚,把杨志的尴尬地位说得明明白白。这个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前文是有伏笔的,原著第十六回开头部分,梁中书挑选杨志去押送,杨志听说要派老都管和虞候,直说“杨志去不得了”,梁中书问去不得的原因,杨志就说明了这种关系,也预示了失败的结局。

三、品“变”与“不变”的关系,走向对小说的深层理解

重点和难点是品“不变”,因为“不变”难以发现,更难发现的是“不变”与“变”的关系。

学生的疑难正是小说的人物、情节跟小说的主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发现“不变”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智取生辰纲》这篇小说里,是不变的环境决定了情节和人物的走向。这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天气持续酷热,这是自然环境,它促使杨志一方的内部矛盾从暗面走向明面,并一步步加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社会环境的不合理是造成杨志一方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尽管杨志十分精明能干,担着团队的领导责任,但他在这个团队中是没有实权的,因为他的地位没变,始终被压在老都管下面,他始终是不被信任的,梁中书虽然千挑万选选了他,但仍然找个借口派个老都管监管着他,这是不合理的,这就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在这样不合理的社会里,杨志的团队内部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一经特殊环境——天气持续酷热的触发,就会暴露出来并逐渐加剧,杨志必然失败,他的命运必然不能有正常走向,而是从一个有切实的理想、有高贵的出身、有高强的武艺、有经验有谋略的“四有青年”走向梁山草寇的悲剧。

给了学生寻找“不变”的路径,学生在理解小说主题的时候就不会只是贴一个“反映了社会黑暗”这样一个标签了事,而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这也是教学生“以文解文”[3]、建立文本“信息元”之间联系的一个有效方法。这个方法即是给学生一条读懂小说的路径,从这一篇习得的方法路径,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推广到一类甚至一整本小说。

比如,拓展部分设计问题:“思考:1.林冲的故事中有哪些变与不变?《水浒传》中有哪些变与不变?试选一例谈谈自己的理解。2.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分析小说中的‘变与‘不变及二者关系,说说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思考林冲故事中的“变”与“不变”,进而思考整部《水浒传》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是把从学习这一篇的经验运用到这一本中,促进对整本书的深度理解。第六单元《范进中举》中胡屠户、众乡邻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又是什么“不变”造成的呢?这也是《儒林外史》想反映的问题。

教材的第四单元虽然是现当代小说,但《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两篇小说里面同样有变与不变,闰土变了,杨二嫂变了,“我”也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来变去;九下《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决变来变去。其中的“不变”也往往是造成“变”的原因。《故乡》中不变的是城里和乡下同处于辛亥革命失败后乱糟糟的社会大背景下,还有故乡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没有变,前一个“不变”造成闰土、杨二嫂等人外貌、生活状况的改变,而后一个“不变”最使“我”感到悲哀,因为它是“我”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的根本原因;《我的叔叔于勒》中不变的是当时人们对金钱的极度欲望和把希望寄托在一夜暴富及他人身上的不合理想法;《变色龙》不变的是将军的地位和人性中媚上欺下的丑恶。《孤独之旅》中芦苇荡的景物并没有变,但杜小康眼中的芦苇荡是变化的,原因是杜小康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他的心境投射到了芦苇荡,在这里芦苇荡的“变”与“不变”扩展了景物描写的功能——塑造人物形象。或许同样可以用这个路径去解读。我们曾经读过的名著《骆驼祥子》主人公形象、命运也变了,变是由什么决定的,作者就是想反映什么。

教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给学生指明路径:不仅关注小说中的“变化”,更要关注“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关系,建立文本“信息元”之间的联系。指明这条路径,也许学生再读小说的时候,就可以解决“读完”和“读懂”两个困难,透过表层信息探寻到更多隐含的奥秘,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7.

[2]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

[3]陈日亮.“我即语文”:回归物之本然和人的自身[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8(9):8-9.

猜你喜欢
杨志生辰变化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生辰感怀
施招美男计,精致利己主义男被自己坑了
这五年的变化
生辰有感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杨志无志枉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