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著作评论选摘

2021-03-12 09:50
名作欣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史莫言

1.《莫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3 月版;《莫言论》(增订版),北京联合出版集团2012 年12 月版;繁体字版更名为《论莫言——红高粱上飞翔的自由精灵》,台北秀威传媒有限公司2017 年版]

八十年代中期,莫言小说创作的“爆炸”景观,曾引起过文坛的强烈反应,发言者大有争先恐后之势,说长道短,见仁见智,热闹固然热闹,但也无须讳言,热闹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理论阐释的空白。批评需要热情,但热情还须凝铸于冷静的态度之中,批评需要同步,但这同步又必须是具有历史眼光的同步,批评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批评应该是建立在扎实研究工作之上的科学分析和艺术解剖。张志忠的《莫言论》,其意义不在于它是研究莫言的第一部专著,而在于它超越了既往评论莫言的浅平层面,对莫言的文学活动从历史与美学上进行整体考察,又从莫言的创作引向文学的根本理论命题,从而具有了理论的形态,这就不仅仅是对研究对象的具体阐释,而且带来一种理论上的启示意义。

——张德祥:《评张志忠的〈莫言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 年第1 期

《莫言论》不仅是张志忠的第一本文学评论书,而且也是第一本对1976 年后三十多岁年轻作家的作家论。从此可以看出莫言文学的分量。作为新锐评论家写就的《莫言论》,无论是在作家论还是作品论方面,均达到很高的水准。

在《红高粱家族》中,主人公余占鳌不了解抗日战争的大局,与共产党八路军、国民党军队时而成为敌人时而成为朋友。张志忠不仅认为这样的故事一反过去與共产党军队支持的农民形象的权威论断不同,而且认为这样的作品是农民阶级寻求自我解放的心路发展之历程。……这样,莫言文学中的农民形象,“与以前我们长期宣传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大不相同”。张志忠的这种观点很宝贵,也很有勇气。

——东京大学汉学家藤井省三等译日文版:《从中国的农村里来——莫言短篇小说》之导读,JICC 出版社1991 年4 月,中文由山东师范大学日语系李光贞教授翻译

2.《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1 月)

张志忠《主潮》一书是真正的史论的风范,当然,文艺思潮史作为专门的对于思潮的研究,其本身的性质就较一般的分类艺术中具有更强的史论性,其理论深度以及文化背景尤其是民族精神内涵的开掘都要高于一般的分类艺术史,它是史论而不只是史的描述。这当然属于常识。我们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主潮》一书的史论意义,实在是因为在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文艺思潮史类的撰著中,真正具有史论价值或能达到我们期待的理论高度的作品也许不能说是很多。相当一些的思潮史著和通常的文学( 或艺术) 史著并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区别。大量的罗列史实和描述现象,甚至差不多是史料堆砌,却很少能有著者自己的思想,或发掘出了什么思想。而张志忠《主潮》一书则突出的是重在论述,尤其是重在理论性的发掘。这种理论的透视力使研究者们最终把理论视点和学术焦点投射到一条基本的精神线索上,那就是从整个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发展运演中,更加深入地把握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心理的发展流变与历史积淀。《主潮》一书基本框架的设置和全书体例的编排,就是以这样的线索为依据的。

——郝雨:《寻求更其精微透辟的理论洞析——评〈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当代作家评论》1999 年第2 期

3.《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态录》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12 月版)

从知识分子的传统心态,切入对文化思想史的研究,这是一个新的角度,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做这样的研究,需要开阔的学术眼光和相当广博的知识积累,更需要对民族命运关注的热切和体察现实的敏锐。张志忠选择了这个题目,显示了他的学术眼界。而叙述的激情,则表现了他感同身受的内心体验深度。如上等等,都说明他本身还保留着知识分子传统的人格心理。这也说明,传统的“士”之心理原型,仍然在顽强地置换出有效的能量。传统是这样的强大,任何试图摆脱它的努力,最终都要消解在它强大的力量之中。

——季红真:《世纪末的回顾》,《读书》1996 年第7 期

4.《中国当代文学60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7 月版)

这是一部以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语言分析为显著特色的文学史教材。……既然是所谓的文学史,那当然也就少不了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因为文学作品正是文学史上最基本的细胞。离开了文学作品的剖析,所谓的文学史就会变得空洞无物。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入史,却又的确是横亘于每一位撰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张志忠先生鲜明提出的更多注重于作品本身的审美特性的选择入史立场,我本人是极为称赞的。

——王春林:《关于撰写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点思考——读张志忠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60 年〉》,《名作欣赏》2009 年第9 期

本书不太关注作品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内容,而将笔墨集中在对作品的内部解读上。例如孙犁的《铁木前传》,本是一部以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小说,但本书并没有像一般文学史那样重点关注这部小说的合作化叙事,而是直接拈出“六儿和游手好闲的风流少妇小满儿两人散淡生活场景”给予分析,因为这正是《铁木前传》最富于文学情味的部分。……又如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本书关注“两位经历过生离死别严峻考验的爱人”如何“倾诉自己对爱情和人生的忠贞”,并且进一步指出:“郭小川的思考,其意义所在,不是每一首诗‘曲终奏雅的情感落脚点,而是那次第展开的心灵冲突的过程,是那一个个或扣人心弦或发人深省的跌宕波澜,是那通往目的地的沿途风光。”这样的解读方式,不仅深刻揭示了郭小川诗歌的美学特征,而且这种诗性的叙述语言本身也是审美的。

——杨文军:《一部审美的、开放的文学史新著——评〈中国当代文学60 年〉》,《小说评论》2009 年第11 期

5.《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12 月版)

收在《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以下简称《论集》)中的十几篇论文,则明显打破了以往的格局,采用了全新的选编标准。在《论集》的自序《发现“摩登”之美》中,张志忠强调,他选这部文集时考虑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的问题,而如此选编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为受益”,尤其是青年学子。对于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青年教师和硕士、博士生来说,《论集》无疑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文集,它汇聚了张志忠多年的经验和感悟,以方法论为整个文集的统领,但又不局限于对本领域研究方法的简单介绍,而是将选择方法和运用方法的心得一一娓娓道来,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方法与对象的结合堪称完美。

——龙慧萍:《评张志忠著〈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 年第10 期

1980 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界,张志忠确为“在场者”。他自称“笨人”,故早作飞翔。他勤于耕耘,孜孜以求,以发现“摩登”之美。新出的《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一书所收录的论文,立足于“文本细读”,辅之于“时潮追踪”,提倡“论从史出”和“全球视野”,力主“意象解读”和“美在形式”等方面的审美研究,醉心于“心灵探秘”和“拷问灵魂”,“锋芒所向”,彰显思想。《论集》收录的20 多篇文章,虽说不上是他学术研究的代表作,也未必是其学术研究的上乘之作,但从中也略可窥见张志忠30 余年来的学术轨迹、治学方法和心路历程,以及其对当下文学研究的思考。

——李杰俊:《文本之维 审美之维 思想之维——评张志忠〈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文艺争鸣》2014 年第5 期。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史莫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文学史》丛刊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