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门笺:春节门楣上的亮丽风景

2021-03-15 06:05房德华
山东画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门楣手工机器

房德华

门笺,是我国传统的春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过年贴“挂门笺”是沂蒙人民由來已久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山东省临沂市家家户户除了张贴大红春联,还要在门楣上粘贴一排五彩缤纷的门笺,其用意是祝吉纳福。迎风飘动的门笺和春联、年画交相辉映,成为新春佳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郯城县“挂门笺”又称“挂门钱”“门吊子”,属于民间刻纸,是中国民间工艺“三绝”之一,起源于北朝时期,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 “挂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简简单单的一句民谣反映了当地农民对门笺的美好寄托。

“挂门笺”看似简单,制作过程却有10多道程序。它全部采用凿刻方法产生,或精细、或古朴,均以挖补套色镶嵌而成。由于门笺悬挂在门楣上,要承受一定套拉,因此门笺和边框、穗子之间必须像网络般紧密相连。再加上构思巧妙,衔接自然,门笺形成了富有线条韵律特点的艺术风格。

“挂门笺”主要在春节和喜庆时张贴,一门是五张,结构为黄金律似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门笺的膛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膛子由花、鸟、龙、凤、鹿等纹样组成;再一类是由图案衬托着吉祥的文字组成。如“万象(春)更新”“欢度(福)新春”“吉庆(福)有余”等。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手工制作门笺的传承人张乃苍告诉记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兴起了一批手工作坊,我们制作的“挂门笺”销往全国各地。来订购的客商当天拿不到货,就在附近宾馆住下,直到我们把“挂门笺”赶制出来。

郯城县“挂门笺”发展的顶峰时期是1980年前后,190多户的马头镇万高册村,仅春节前3个月就可生产“挂门笺”100多万门,产值达90余万元,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分作品还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近年来,受机器制作、电脑设计以及市场萎缩的影响,郯城县“挂门笺”正面临消失和后继乏人的危机,为此,山东省政府将“挂门笺”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现在已经是机械化的时代了,机器半小时就能印出来1000张,相比手中凿刻省时又省力,所以曾经靠手工制作门笺来维持生计的艺人很多都相继退出了这一行当。” 但张乃苍认为机器是代替不了手工凿刻的,“虽然机器速度快,但是少了那份靠心用手凿刻的韵味,更少了一份质朴的乡土手工艺气息。”张乃苍说。

张乃苍表示,自己作为传承人,就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在他看来,“挂门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因此,他创作了不少大幅“挂门笺”,比原来的更大气,内容也更丰富。他创作的《永远跟党走》《伟大中国梦》等大幅“挂门笺”屡屡在全国获大奖。

如今,郯城县“挂门笺”不仅仅是悬挂于百姓门楣之上的装饰物,而是承载着地方民俗文化的宣传品和艺术品。郯城县“挂门笺”必将继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迎来新春佳节的祝福。

(编辑/杨功珊)

猜你喜欢
门楣手工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福建清代九头马古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吟翁述怀(新韵)
馨香纪
手工剪纸
手工DIY
神奇的独眼机器
珍贵的手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