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构“激趣—引导—探究”诗歌教学模式

2021-03-15 07:08李智国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激趣引导探究

李智国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诗歌比别类文学作品严谨、纯粹、精致。通过学习诗歌,学生能够很好地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激趣—引导—探究”的诗歌教学模式通过“导入激趣”“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构建诗歌教学课堂,能够陶冶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激趣—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7-0024-0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它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策略的调整,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从诞生到现在大约三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诗歌比别类文学作品严谨、纯粹、精致,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有效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建构了“激趣—引导—探究”的诗歌教学模式。

一、导入激趣

通过有效导入可以使知识教学变得更具体、形象、生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创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联系历史事件、现实生活创设导入,也可以借助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创设导入,还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导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灵活地创设课堂导入。

生动且富有激情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诗歌学习。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从背景导入,使学生知人论世;可以围绕意象导入;可以用图片导入,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用朗诵导入;等等。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法,皆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时,可以联系生活进行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送花来表达情意,如在母亲节给母亲送康乃馨,在教师节给老师送郁金香, 在情人节给爱人送玫瑰……花,色彩缤纷,香气宜人,是美的象征,是情的化身。人们根据花的特点与形象,赋予各种花不同的象征意义,创造了‘花的语言。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走近他的‘丁香姑娘,追寻她如‘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一导入从日常生活的送花习惯说起,引出“花的语言”,再聚焦到《雨巷》一诗的中心意象“丁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播放歌曲《丁香花》进行导入,以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走进诗歌,初步感知“丁香”的形象和诗人朦胧的情愫。

再例如,在教学《杜甫诗三首》时,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大家曾经学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大家先背诵一下。在我们的印象里,杜甫虽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他始终心系天下苍生。有其诗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杜诗里,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伤感,是‘孤寂。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杜甫的三首七言律诗。希望大家能够再一次感受杜甫深沉的情怀,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魅力。”这段导入从“温故”入手,将学生带进杜甫的情感世界,突出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诗歌魅力,有效明确了学习目标,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引导

格雷塔老师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教学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问题。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可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學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层次梯度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品质,从而实现启智冶情的目的。

诗歌教学内容应包括:赏析意象、意境,理解思想感情,理解表达技巧,赏析语言艺术。教学问题应该着重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鉴赏诗歌,进而有效建构诗歌鉴赏知识体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并最终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雨巷》一诗的教学为例,主要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抒写情感?

2.“丁香姑娘”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3.“雨巷”“油纸伞”“篱墙”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4.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四个问题围绕“意象”“意境”“情感”设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问题,感知诗歌的意象、意境,感悟诗意、诗情,以启发他们的才智,陶冶他们的情操,实现“赏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的教学目标,落实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再如在教学《杜甫诗三首》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登高》一诗中,诗人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学习《咏怀古迹(其三)》,思考诗人借昭君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围绕“意象意境”“语言风格”“思想感情”等核心知识展开设计的,有利于实现让学生“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教学目标。

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将教学引向深入的策略,是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被动学习而言的,是防止学生思维表层化的有效途径。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由教走向学,由依赖走向独立,其本质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任和对学生独立性的尊重,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自主探究性学习,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例如,学习《雨巷》一诗后,学生普遍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诗人反复说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可有效利用这个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辨析,并在这一过程中自主获取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如经过自主探究学习,有学生对“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进行了再创造,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个性解读:诗人反复说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或许是在怀念一位曾经邂逅的姑娘,或许是在追寻一位可遇不可求的恋人,或许是在期盼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或许是在抒发迷茫忧愁的情绪,或许是在传达关于人生求索的哲理……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戴望舒诗歌情感的朦胧美。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表达个性化见解的目标,有效提升了思维品质,培养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例如,教学《杜甫诗三首》时,让学生在有效探究这三首诗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学习过的杜甫诗,自主探究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具体体现和成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形成学习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探究,学生对杜甫及其作品有了理性的思考和认知。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着意学习过程的有效建构,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

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整合知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有选择性地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还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应用。教师要注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内在建构性”,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踐和自我评价,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以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趣—引导—探究”这一诗歌教学模式通过“导入激趣”“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构建诗歌教学课堂,其有利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怀,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激趣引导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 导思 引探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