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三导”历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21-03-15 07:08刘曾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3期

刘曾军

[摘   要]“导趣乐学,导思善学,导练活学”历史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历史课教与学和谐统一,打造高效、有意义的课堂。

[关键词]历史学程模式;导趣乐学;导思善学;导练活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7-0075-02

当我们把一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地迁移或者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上时,会发现任何新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如过于理性化的导学案、过于公式化的教学套路,这会导致学生缺乏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缺乏自主思考,学习效率不高。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保证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富有生命力呢?

一、“以学为主,以导促学”理念的践行

课堂是学生思维交流的场所。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持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学生学法指导,以解决他们思维上的困惑。因此,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教师的“导”是关键。教师应当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导趣,激趣诱导,开启思维;导疑,引导思考,激活思维;导练,指导练习,升华思维。通过“三学三导”教学模式让学生乐学、善学、活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三学三导”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实施策略

以“教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三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导”(导趣、导疑、导练)为原则,在富有兴趣和智慧的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给教师备教备学的机会,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流程简介

在“两案六环三评”的“26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时依据教案和学案,按检查、对学、群学、点拨、测评、反馈六个环节进行,辅以预习评价、课堂效果评价、学后反思评价。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去繁就简,将教案和学案相结合形成统一的教学案,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 “三学三导”历史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是“自学——互学——群学;导学——导疑——导练”,可以将其教学一体化过程简单概括为“导趣乐学——导思善学——导练活学”。其具体内涵为:一是导趣乐学,教师通过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乐学;二是导思善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互动研学;三是导练活学,教师指导练习,学生学以致用。每一层次都需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第一层次是通过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点,从而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第二层次是通过合作探究、研读材料、答疑解惑、制作思维导图,从而弄清楚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第三层次是通过总结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开展练习,从而开阔思维、升华情感。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通过自学、互学、群学的学习方式,通过激趣、探究、建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的历史课堂是生动的,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

三、“三学三导”教學模式流程详述

1.导趣乐学

导趣乐学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语,以强烈的指向性,创设情境,架起学生学习的桥梁,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常我们使用的导入法有:一是情境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时,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说出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在导入环节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设置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歌曲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民族大团结》时,可以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欢快的音乐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各民族载歌载舞的情景,这时引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点,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诗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朗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引用这首词,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南宋抗金的情景,这时再去学习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的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问题导入。如1935年,日寇侵华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告全国民众书》中说道:“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缘由的兴趣。三是角色表演导入。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时,安排一些学生扮演瓦子勾栏里卖古玩字画、卖饮食、卖药材、卖丝绸的平民,还时不时发出吆喝声,把热闹非凡、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场景表现出来。这样能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2. 导思善学

导思善学包括“指导研学”和“互动研学”两部分。

“指导研学”是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初读文本,解决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然后采用对学(互学)的方式相互质疑、解惑,理解文本内容。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有一定深度、难度和梯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五四运动胜利的历史意义,可以设置三个阶梯式问题: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口号、领导阶级和胜利的初步表现分别是什么?从五四运动的目的、参与度、主力军等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的特点。是什么新的阶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领导了新的革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互动研学”是指学生围绕研学问题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先提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形成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这样既克服了学生依赖他人的思想,又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皮日休《汴河怀古》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在评说这段历史时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这样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在积极讨论和交流争鸣的过程中,对大运河开通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阐释,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3. 导练活学

导练活学是指为了落实学习目标,在课堂中设计各种各样有趣味、有实效的检测练习或任务。练习可采用口答、书面、电教手段辅助等多种形式。练习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变式训练。课堂上师生应及时对练习题进行讲评订正,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首先,可设置比较性练习,指导学生区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如抗日民族統一战线初步建立和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标志是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区分易混点。

其次,可设置角色性问题,让学生以导游、小记者等身份走进历史。如学习《丝绸之路》一课后,请学生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景点和风土人情。又如呈现日本递交投降书(或圆明园遗址)的图片,请学生以小记者身份拟一篇史实消息报道。设置这种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再次,可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与讨论。多样化、开放性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在针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课堂小结时可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来到现代社会,他们会带给现代人哪些有价值的东西?你有何感想?”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汲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家国情怀。

四、反思与展望

“三学三导”教学模式要求历史教师以“导演”的角色在教学中落实“先学后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厘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活跃课堂思维。“磨刀不误砍柴工”,以讲代学不可取,只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互学、群学时间,将学习目标建立在乐学、善思、活用的基础上去完成,就可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