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国文教学实践探索的历史价值

2021-03-18 09:33马磊董华伟
语文建设 2021年2期
关键词:刘半农应用文语文教学

马磊 董华伟

【摘要】刘半农在国文教学实践中确立了重视应用文教授的观念,建构了学生本位的读写教学模式,并提出了编写语文知识教材的设想。刘半农为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开拓,对后来的语文课程教学探索发挥了引领作用,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刘半农,应用文,语文教学

刘半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也是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刘半农自1916年起相继在上海实业学校、中华铁路学校、北京大学预科执教国文课程时开展了“应用文之教授”实践探索,确立了重视应用文教授的观念,建构了学生本位的读写教学模式,并提出了编写语文知识教材的设想。刘半农为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开拓,对后来的语文课程教学探索发挥了引领作用。

一、确立重视应用文教授的观念

刘半农确立重视应用文教授的观念是在反思传统语文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古代学校语文教育杂糅于经义教育之中,以培养治国精英为目标。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设置“中国文字”课程、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置“中国文学”课程,标志着中国的语文课程开始从经义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设置的课程。章程中关于课程任务的规定,体现了服务于生活实际需要的思想。但使这一蓝图变成现实,还有一段艰辛的历程。刘半农的“应用文之教授”实践探索就是在批判反思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依据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理性认识而展开的。

刘半农从生活实际的需要出发,确立了应用文教学在现代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作为文学革命的健将,刘半农对胡适、陈独秀等人的文学主张给予积极响应,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讨论了“文学与文字之作法之异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为语文教育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中,刘半农认识到传统语文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批评了新式学校沿袭旧式教育的误区,批评有读书数年而“不能写通畅之家信,看普通之报纸杂志文章者”,进而提出教学宗旨:“只求在短时期内使学生人人能看通人应看之书,及其职业上所必看之书;人人能作通人应作之文,及其职业上所必作之文。”基于这一宗旨,刘半农主张重视应用文教授。他对应用文和文学文进行比较,指出应用文侧重于在字义、文法、论理学方面的要求,即“通”的要求;而文学文侧重于修辞学的要求。关于应用文的外延,刘半农并非拘泥于职业需要强调狭义的职业应用,而是关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他指出:“应用文與诗歌、小说、戏曲等纯文学相对待,是适应实用的文章,短篇的如日记、信札、游记,长篇的如整部的史书和地方志,都可以说是应用文。”可见,刘半农关于语文教学宗旨的阐述,“既揭露了封建语文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种种弊端,也批判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实用主义观点”。本着重视应用文教学的观念,刘半农对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写作文体的要求作了详细论述,归结起来,其要求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言语形式符合现实生活交际的需要,二是思想内容符合现代精神,这与文学革命中从言语形式与思想内容两方面倡导革新是相契合的。

刘半农强调重视应用文教授,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的尊重,有利于推进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在古代就有文章要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思想,如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n,但总体上看,传统语文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是不够的,学生读写的文章与现实脱节。清末兴学以来,这一弊病逐渐引起重视。刘半农关于应用文教授的思想发表之后,对应用文读写的强调成为语文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920年国民小学的“国文”课程改名为“国语”,1923年小学、初中、高中的“国文”课程统一改名为“国语”(仅高中有选修的“国文”),课程纲要中更清晰地体现了对生活实际的重视。在学术研究中,应用文的教学引起广泛重视。1920年陈启天在论述中学国文教学时,将文章分为应用文和美术文两大类,指出:“中学是普通教育,应该注重应用文,略为补助以美术文。”又将应用文分为两类:“叙述事实的是写实文;推论理性的是论文。”他还指出,中学阶段应该注重写实文与论文兼顾,而随着年级升高,重心要从写实文转向论文。1935年夏丏尊、叶圣陶合编了教材《国文百八课》,他们指出:“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研究,同时主张把材料的范围放宽,洋洋洒洒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固然选取,零星的便笺、一条一条的章则、朴实干燥的科学的记述等也选取。”将应用性的文章编入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940年叶圣陶更明确指出,国文的范围很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叶圣陶这里所说的“普通文”,在内涵和外延上与刘半农所说的应用文是一致的。

刘半农重视应用文教授的思想,迄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课文的选编讲读、作文的命题与评改、语文学业评价等方面,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当前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比如“整本书阅读”。笔者对中小学的调研发现,教材中推荐的书目和一线教师推荐的书目,主要集中于小说,其次是诗歌和散文,鲜有实用性的文本。再比如,关于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从每年媒体上公布的“满分作文”来看,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有文采”,在文体上几乎都是文艺性很强的散文。诸如此类问题,反映出语文教育界对实用性文本的观念还有待更新。

二、建构学生本位的读写教学范式

刘半农对现代读写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深刻反思。《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体现了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但总体上看,传统语文教育对学生心理规律的遵循和对课堂结构的探索还是不充分的。清末兴学以来,我国引入了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学校教育中对学习规律的探讨有了发展。1914年《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提出“养成学生之自动力”的要求,反映了对学生主动精神的重视。刘半农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潮流中,吸收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精髓,深刻洞悉教学中一些教师违背学习规律强行灌输的弊病,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了学生本位的读写教学范式。

关于阅读教学,刘半农建构了“预习—讲授—质疑—拓展”的课堂结构。在预习环节,他注重划分段落,运用标点符号,为学生提供方便,安排学生自读,这一环节符合现代教学论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精神,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讲授环节,他注重讲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历史坐标,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背景知识;注重解释字词、典故并作评析,促进学生理解语言的内涵;他还注重将“内容上、性质上、文体上之类似或反对”的前后文进行比较研究,提出“记事文同一题目,而内容有详略或时代之不同;论辩文同一题目,而内容有全部或一部之反对;或题目虽不同,而所记所论,可以互相参证者”,在教材的编选上采取“酌选一篇为主篇,余为附篇”的方式,这一思想与当前的“群文阅读”是相契合的。在质疑环节,他注重倾听学生自由发问,并根据学生的发问进行讲解。在拓展环节,他注重凡“必兼阅他书始能明白者”,即指出书名,令学生借阅自读;此外,他还编辑了与课文相配套的“注解”,于学年末发给学生,这些都体现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关于写作教学,刘半农在命题和评改两个方面作了探索。在作文命题上,刘半农提出了多种命题方式,包括对口语进行笔述、文白互译、化韵文为散文、缩写、扩写、病文改写等,另外,还要求将研究性阅读的任务以论文或笔记的形式完成。这些命题方式体现了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作文批改上,刘半农建构了“每作一文,必批改二次,讨论一次”的教学模式。初次批改时,用批改符号或眉批标注出不足之处;然后让学生“互相研究,自行改正”,并允许学生质问,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待学生改订誊写后,教师二次批改,“竞为涂抹添削”;发给学生后,仍许学生质问。这种评改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刘半农对读写教学范式的建构,对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语文课程实施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语文教育界开展的一些关于阅读、写作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刘半农的教学改革实验具有明显的前后传承关系。例如,关于阅读教学,1922年梁启超在演讲中提出“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的设想,强调“作一次必将一种文作通”,就与刘半农的作文评改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性;1941年于在春开展的“集体习作”实验,则进一步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再如,关于阅读教学,1941年叶圣陶论述:“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可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动脑筋),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动脑筋)。”强调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对课堂讨论作了阐述。新时期钱梦龙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三主三式”教学思想,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思想的进一步提升。这些思想都或多或少可以在刘半农的论述中找到思想来源。可以说,在整个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刘半农对读写教学范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尽管新时代的教学手段跟一百多年前相比已经有了沧海桑田似的变化,但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永恒的。在新时代学习刘半农的语文教育思想,就要基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的情境中领会语文运用的规律,掌握语文运用的策略。

三、将语言知识纳入教学内容

刘半农将语文知识纳入课程内容,并提出编写《文典讲义》的设想,这一主张源于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知识教学的深刻洞察。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育专门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学生的语文学习仍以无意识的感悟为主。刘半农看到了这种无意识学习的弊端,提出了将语文知识纳入课程内容并编写语文知识教材的设想。

刘半农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编撰语文知识教材的设想,规划了语文知识教材的内容,并厘清了语文知识教材与阅读写作实践活动的关系。刘半农提出,拟编辑《文典讲义》一部,具体内容包括“助字”的用法、字类通用法、浅近修辞学、浅近论理学、句法图解等方面。这几个方面,涉及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以及逻辑等方面,基本勾勒出汉语言知識体系的框架。将近半个世纪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基础知识“八字宪法”,与刘半农勾勒的汉语言知识体系框架相比,可以看出刘半农思想的前卫性。同时,刘半农并没有因为强调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否认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他仍然坚持阅读写作的实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语文知识的教学是为语文实践活动服务的。刘半农指出,《文典讲义》“为读书作文之补充”,体现了对语文知识教材及其教学功能的理性认识。

刘半农关于编写语文知识教材的设想对语文课程教材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此前,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工作时就曾指出,儿童偶得知识基础不固,“须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注意文之组织及助动词之使用,并须常结之为法则,注意于语句之承接、文与文之关系等,而授以实用有系统之语法。”刘半农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并提出了编写语文知识教材的设想,初步列出了语文知识教材的内容要素,指引了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1924年孟宪承也提出了将语文知识编入教材的设想。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语文教育界逐渐尝试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语文知识在教材中得以明确的显现。赵景深编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北新书局,1930年)和傅东华、陈望道合编的初中《国文》(商务印书馆,1931年)就是较早编排了语文知识的代表性教材。尽管对于语文知识进教材存在着混编和单编两种不同的思路,但语文知识进教材终于实现了重要的历史跨越。1942年叶圣陶在桂林《国文杂志》发刊辞《认识国文教学》中明确论证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暗中摸索所费的功力比较多,如果改为‘明中探讨,就可以节省若干功力去做别的事情;尤其因为教育的本旨就在使受教育的人‘明中探讨,如果暗中摸索就可以,也就无需乎什么教育了。”这一论断与刘半农早期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呼吁形成了呼应。

在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刘半农关于重视语文知识教学的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而语文知识仍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在继承刘半农重视汉语言知识教学思想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吸收语言学、汉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时更新语文课程知识,积极将语境学、修辞学、语用学等前沿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语文课程中,开发关于读写方法的知识,或者说语文的“动态知识”,从而推进语文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刘半农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在审视批判传统语文教育弊端和吸收语文教育早期现代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孕育的,是在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文学革命的思想洪流中逐渐形成的,更是在自己和同行丰富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革新和丰富起来的。在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刘半农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直至今日,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新探索,也可以在刘半农的论述里找到思想萌芽。学习刘半农的语文教育思想,应该秉承语文教育服务于现实生活的观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语文知识在语文实践中的价值,开创新时代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刘半农应用文语文教学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刘半农的“喜诙谐”
构建有效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创设写作趣味张扬学生个性
刘半农和他的“她”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刘半农“找骂”
高校大学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