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机器人背景下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3-19 16:54欧阳琴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财务机器人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欧阳琴

摘  要:财务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化的时代产物,是科技进步的标志。由于高效优质的工作效率,财务机器人已经在越来越多公司的财务领域得到应用,逐步地替代人工从事会计的核算工作。这无疑给财务人员带来了危机感,同时也是一个机遇,财务人员必须从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向层次更高的管理型会计转型。基于财务机器人的背景,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财务人员面临的具体挑战,指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机器人;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1)04-0010-03

Research on the Compound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Robot

OUYANG Qin

(Zhejiang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325003, China)

Abstract:  Financial robot is the product of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symbo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ue to its effective and high-quality work efficiency, financial robot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financial field of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mpanies, and been replacing manual accounting. This undoubtedly brings a sense of crisis to financial personnel,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an opportunity. Financial personnel must transform from traditional auditors to higher-level management accountant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robo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arefully analyze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faced by financial personnel, point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accounting specialty, and put forward positive suggestions for perfec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financial robot; compound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財务机器人的出现对财务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财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应改变现有的会计教学现状,培养出具有岗位胜任能力和持续竞争力的会计人才。

一、财务机器人给会计带来的挑战

财务机器人是通过执行预设的程序,模拟会计人员处理日常的基本核算业务,能够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按照公司要求完成任务。财务机器人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和智能化,相比人工操作,工作质量更高,效率更快,成本更低。未来会计人员的日常核算工作将逐渐被财务机器人取代,市场对会计人员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核算型财务人员需求减少

会计岗位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建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在手工账的年代,要完成这一整套账务处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会计期末,工作量就更大,会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地赶进度,有时难免出现一点差错,一套账算来算去好几遍,非常折腾。手工完成一套账不仅费时,还容易出差错,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务机器人出现后,包揽了基础财务岗位的所有工作,可以持续有效地处于工作状态,加快财务工作的完成速度。财务机器人是按照设定的程序运行的,几乎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业务处理的准确度较高,在赋予了人工智能技术后对数据的计算、分析和整理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工作效率超出会计人员[2]。总之,在会计核算工作上,财务机器人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智能化的时代,将取代会计人员完成简单重复的基础性工作。

(二)复合型财务人才需求增加

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将导致大部分财务人员失业,财务人员急需转型。由于财务机器人只擅长那些结构化、重复性高的工作,并不具有人类智慧,无法代替人类进行思考和分析,未来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从核算向管理转移。财务人员更多从事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内部控制等管理会计工作。复合型财务人员是未来市场的发展需求,必须具备专精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的复合知识,包括商业、管理和法律领域的知识,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3];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好公司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具备战略性思维,能从管理者的高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具备风险管控能力,做好财务预测,进行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和国家对高职院校“1+X”证书的要求,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大数据专业课程的应用和“1+X”证书的培训,而在应对财务机器人时代,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变化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都是具备财会专业知识懂会计核算的应用型人才,就业岗位为中小企业的会计,负责日常业务的基本处理。财务机器人出现以前,企业的日常业务核算是需要人工完成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也是符合当时市场需求的。然而随着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只懂核算的会计人员将被市场淘汰,企业需要的是懂管理、会决策、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偏离市场要求,应尽快做出调整。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受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以培养学生基本核算能力为主,主要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这些都是重要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周课时为6,财务会计作为重要的核心专业课,有些高职院校将这门课分两个学期开设,且每学期周课时均为6。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也有开设,周课时为4。此外,还有出纳实务、会计综合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等课程。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以核算类型为主,管理类课程虽然有但课时少且偏理论,财务分析、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类的课程几乎没有涉及。

(三)教学缺乏创新

会计专业的教师受职业的影响,教学上比较严谨刻板,课堂上专注知识的讲解,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4]。尽管有在线课程、学习通等线上资源,教师却难以将其与线下课程相结合,采取混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功能单一,在培养学生兴趣、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锻炼、潜能挖掘、创新培养等方面的思考较少。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一般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上课出勤、作业,期末考试内容就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这种考核形式下,学生只要平时不旷课,作业按时交,期末考前抱佛脚,就能应付了一门课程,甚至还能取得不错成绩,培养的学生可能就是只会考试的高分低能儿。这种考核方式太过单一,不能全面考核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利于培养未来市场所需的懂管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财务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与财务机器人竞争的核心素质和能力的会计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财务机器人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完善。未来财务机器人将全面替代会计人员完成手工账的处理,企业更需要能操纵财务机器人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系统研究、系统设计、系统操作,利用系统提供的信息对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5]。财务机器人背景下,企业需要的是管理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善于沟通表达,有团队协作精神[5];懂财务软件的应用,会编制财务报表,熟悉计算机的处理;尤其懂得成本控制、风险规避、财务决策和税务处理等。当然,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重要的。时代在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高职院校还应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适应未来新的变化和挑战。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财务机器人时代,财务人员从事的是要求更高的管理和决策型的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会计的基本知识,因此一定要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但课时数应适当缩减。未来,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将以管理为主,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必然成为重要的核心课程,学校应加强实训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管理经营能力。开设税收筹划、财务分析、资本运作和风险管控课程,为企业提供更高端的会计人才。还应开设云会计、大数据在会计中的应用及财务共享中心方面的课程,开设编程技术、软件设计和应用类课程,让学生成为财务机器人无法取代的复合型会计人才。[6]

(三)实现“课、岗、证、赛”的融合

课岗结合,根據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原则,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应结合大数据背景开设人工智能的专业课程,突出实训安排,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证结合,根据每年初级会计师的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设置课程,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根据“职教20条”的要求,教育部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智能财税、财务共享服务、金税财务应用等等,高职院校可结合课程设置开展“1+X”证书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证书的获取率。[7]课赛融合,就是要结合会计技能、税务技能、智能财税等技能竞赛设置课程并开展教学,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四)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信息化时代产生了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在线课程、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这些都是教学的好帮手。教师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流互助的意识。利用大数据思维,将前沿的案例和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形成独特的个人观点。课后拓展,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多层次、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考核也应从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素养形成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设置线上学习要求,进行线上考核。课堂上可通过案例或问题探讨,对学生的活跃度、团队合作、问题诊断、结论有效、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考核,增强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还可通过形式多样的作业,如小调查、小论文、辩论赛、方案设计等,考核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8]总之,课程考核应侧重过程性考核,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郭晓玲.财务机器人背景下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市场研究,2019(07):71-73.

[2] 谢淑芬,谭晖.浅谈财务机器人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教学[J].商业经济,2020(12):188-190.

[3] 阎金满.浅议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经贸实践,2018(20):109-110.

[4] 张秀云.财务机器人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绿色财会,2017(09):37-41.

[5] 商思争,陈建芸,戴华江.会计机器人时代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地位探讨[J].财会月刊,2018(05):132-136.

[6] 祁琳.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对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7(08):179.

[7] 李峰.论财务机器人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及应对[J].财经界,2018(3):100-101.

[8] 庞彩萍.财务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应如何转型[J].财会学习,2018(7):120,122.

(责任编辑:王立新)

3745501908225

猜你喜欢
财务机器人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财务机器人”对传统会计人员影响研究
财务机器人对房地产集团公司财务共享中心建立的影响
财务机器人时代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财务机器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促进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