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搭好儿童创新力生长的“脚手架”

2021-03-19 19:46贾钗钗李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脚手架策略

贾钗钗 李进

[摘  要] 伟大事业基于创新,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笔者结合创新力形成特点,立足家常课堂,对教学设计进行加工,提供教学引入、展开、回顾三个脚手架,以期儿童创新力培养能长期化、常态化。

[关键词] 创新力生长;脚手架;策略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同时,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少年强,则国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教育者们提出了新时代挑战。

【创新性思维解读】

创新性思维主要指突破常规思路的约束,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指出建树性的独特意见,具有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借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又可以怎样助推学生创新能力生长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现将探究的过程做如下总结。

脚手架一:“原发现过程”教学引入——创新力萌芽的载体

学生只有经历全面性的教学活动,才能将创造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因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材比较重视结论的逻辑推理论证,而对问题的原发现过程介绍较少。教师可以对知识的“原发现过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加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创新性思维萌芽的载体。

例如,在“认识负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中,教材引导学生对既定的事实进行分析,对温度计的认识进行表征,从而体验负数解释生活现象的简便性。在教学温度计的认识之前,笔者增加了如下的环节(图1):

对于温度计的“原发现过程”认知,学生们赋予了自己各种的想象和创造,在教师的不断优化下,指出了现有温度计设计的合理性。经历“制造温度计”的过程,学生既对“正、负数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切身体会,同时也将知识的学习与创造力的培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脚手架二:“自主探究式”教学展开——创新性思维外显的助推器

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性想象会不断发展起来。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简便计算、心算估算,在几何内容中鼓励学生观察、小组操作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性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平台。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创造性的元素,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展现。下面以“认识三角形”(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

片段:做三角形

1. 做三角形,感受概念本质

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三角形的样子。之后提出要求,让他们把想象的三角形做出来给大家看。

PPT出示:

4人小组活动要求:

①每人从材料筐中选择一种材料,摆一摆、画一画、围一围做一个三角形;

②把做好的三角形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准备材料如下:

材料1:点子图  材料2:毛线  材料3:小棒

材料4:钉子板      材料5:皮筋

2. 交流过程,形成概念

小组内完成了各式各样的三角形,不同组之间学具相同,但做出来的三角形却不同。有的三角形符合要求,而有的图形并非三角形。小组成员们很兴奋地交流着。

3. 小组汇报

(1)以小棒为材料

老师:你觉得在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要注意首尾相接。(板书:首尾相接)

(2)以毛线为材料

老师:绳子拉直后就是一条直线?那你做的三角形中有几条线段呀?谁来指给大家看一下。

生: 我做的三角形中有三条线段。

(教师指着图2)

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能不能尝试移动一下?移动后三角形怎么样了?

师:如果此时左手拿走,会怎么样?还是三角形吗?

(3)以点子图为材料

生1:用直尺连接点子图上的亮点,就构成了一条线段,我一共画出了三条这样的线段。(板书:三条线段)

生2: 嗯,你是通过折一折,做出的三角形。用手指一指你做出来的三角形。

(4)以钉子板为材料

师:哦,你是用皮筋在钉子班上围成的三角形。(板书:围成的图形)

师:刚刚他一下子围成了很多个三角形,都利用了几个钉子?

生:3个!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

完善板书: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首先利用直觉和想象,学生们在头脑中画出一个“自己认为的”三角形。然后,学生们利用更加丰富的材料,亲自做三角形,在实践中体会“首尾相接”“围成”的意义。借助不同材料,学生们将自己头脑中三角形的样子创造性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就各自的三角形,生生互評后,学生们再造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也大大增加。将学生们创造力的培养蕴含在知识教学之中。此时的课堂便成了学生们创新力展示的舞台。

脚手架三:“结构化”教学回顾——创新力生长的知识储备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已经知道解决问题的基础性知识和相应的解题方法,但是依旧无法突破这个问题,但经稍微指点又豁然开朗。类似这种“应该会,但想不到”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在组织时缺乏条理性、结构性,运用时不能恰当表征。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学习或表征,只有做到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才能有效地用来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1. 引导学生建立条理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条理性掌握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板块性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就数学知识而言,笔者在教学时,采取了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树状图、思维导图,使学生在阶段性学习后,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又例如:鼓励学生们写数学日记,自我小结,提升他们回顾整理、小结的能力。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学优生的知识归纳能力确实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中等生和后进生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他们把这些举措理解为形式上的作业,应付即可。鉴于此,我们应该在意识上和监督力度上花更多心思。不断调整,使班级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2. 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整体性风貌

知识的片面性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但我们很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呢?诗人苏轼说: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学习亦常如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高处,俯瞰知识的全貌,对知识有更加清晰的整体性认知。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时,课初师生共同形成了如下的板书(图3):

在回顾复习时,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隔离开来的,而是逐层生长的。在本节课,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究结束后,师生又类比三角形继续完善了板书(如图4)。教师引导,将梯形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比较三者之间的联系(如图5)。在不断发现、探索中,学生感受到了三种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完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整体性认知。

教师尤其是高年段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都应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和前后关联性,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站在高处看知识、整理已有知识,使已有经验不断地结构化、有序化。学生们的知识组织结构才能更加具有综合性,而此正为创新性思维的源头活水。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来自基本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只有少数人才有的一种特殊的技能,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新时代教师,一方面要抓紧课堂,挖掘课堂中的各种创造性因素。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相信,在三个脚手架的帮助下,学生们的创新力也会悄悄萌芽、生长!

3870501908237

猜你喜欢
脚手架策略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及其安装方法
探讨BIM技术在悬挑式脚手架工程中应用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施工特点及难点探讨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尝试,培养核心素养的脚手架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