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分析1

2021-03-20 07:41盛宇俊胡竹林张安平
皮肤病与性病 2021年1期
关键词:皮疹带状疱疹皮损

盛宇俊,胡竹林,张安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安徽 合肥 230022)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多表现为单侧分布的红斑基础上的簇集性小水疱[1],其终生发病率约为每年(3~ 5)/1 000人,其中约有5%~30%的患者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2]。目前尚缺乏定义PHN的统一标准,国际上通常将皮疹痊愈后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定义为PHN[1、3],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刀刺样、电击样、枪击样疼痛甚至痛觉过敏或痛觉超敏。PHN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以及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PNH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仍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PHN存在的可能的危险因素,帮助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取 收集记录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共256例。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皮损继发细菌感染诊断依据:皮损表面覆盖黄色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和/或微生物学涂片或培养阳性;慢性疾病:已被专科医生确诊且病程超过6个月者。

1.2 方法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调查表》,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信息。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疼痛强度。利用电话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相关信息。

1.3 统计学处理 将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256例患者最终随访完成197例,其中73例患者发展为PHN(37.05%)。

2.2 PNH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年龄>50岁、原发皮损继发细菌感染、皮疹体侧、发热、伴有慢性疾病、住院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Spearman秩相关检验提示患者PHN发病率与急性期疼痛等级呈正相关关系(r=0.374,P<0.001),与带状疱疹后瘙痒(PHI)不相关(r=0.097,P=0.177>0.05),见表2。

表1 PHN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n,%)

表2 疼痛等级、PHI与PHN发生率的秩相关检验结果(n,%)

2.3 PNH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原发皮损继发感染、皮疹体侧、急性期疼痛等级是PHN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见表3。

表3 PHN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既往文献报道HZ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受累皮损面积等可能为PHN发生的风险因素[4],但除年龄是唯一公认的独立风险因素外,其他因素与PHN的关联性尚存争议[5]。本研究中超过70%的住院患者年龄>50岁,且随着年龄增大其发生PHN的风险也会增高,可能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相应组织器官功能及组织修复能力减退相关。PHN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PHN组,可能与该组中老年患者较多,抗病毒能力较差相关。

本研究发现原发皮损继发细菌感染时发生PHN风险增大。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的VZV病毒重新激活时,沿着神经轴索下行,在该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内复制,受累的神经产生炎症、坏死等一系列改变,局部皮损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能加重了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发生PHN的风险增高。本研究结果提示HZ患者皮损创面的积极护理及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可能对预防PHN有一定帮助。

本研究发现PHN发生风险与急性期疼痛等级呈正相关,因此应对入院时疼痛主诉更强烈的患者加强镇静止痛等治疗,做好患者教育及定期随访。部分HZ患者存在异常瘙痒的感觉,称为带状疱疹后瘙痒(post-herpetic itch,PHI),是HZ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单独发生,或与PHN同时存在[6]。本研究中约15%的患者发病3个月后仍伴有瘙痒,PHI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瘙痒中枢特异性神经元相关[7],且研究发现PHI与PHN两者之间无相关,提示两者可能是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本研究HZ患者中PHN发生率达37.05%,其中58.9%的PHN患者1年后仍诉有疼痛,多表现为轻中度疼痛,稍高于既往文献报道比率[2]。可能与住院患者皮损面积更大、更严重,疼痛更剧烈,一般情况较差相关。另外,本研究使用静脉更昔洛韦作为抗病毒治疗方案,其用于HZ治疗时临床疗效明显,但能否降低PHN的发生风险尚待进一步研究[8]。本研究发现皮疹位于左侧时PHN风险发生更高,但目前尚无其他研究报道PHN与皮疹分布体侧相关,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97例HZ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综合评估与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患者发病年龄、原发皮损继发感染、急性期疼痛等级可能是PHN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患者PHI与PHN两者之间无相关性。

猜你喜欢
皮疹带状疱疹皮损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带状疱疹中的应用效果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