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本草考证

2021-03-21 10:12郭延秀席少阳马毅林丽詹志来晋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闭口本草炮制

郭延秀,席少阳,马毅,2,林丽,2,詹志来,晋玲,2

1.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Sieb.et Zucc.或花椒Z.bungeanum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功效[1]。由于花椒为药食同源植物,市场需求大,又品种繁多,品质参差不齐,对花椒的规范炮制及临床使用造成一定影响。为此,笔者对花椒进行本草考证,为今后进一步相关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依据。

1 花椒Z.bungeanum

1.1 名称

根据历代本草,花椒以地名记载可分为秦椒和蜀椒。以“椒”之名最早记载于《诗经》[2],以“檓”“大椒”之名载于《尔雅》[3]。《神农本草经》[4]、《名医别录》[5]、《本草经集注》[6]、《新修本草》[7]、《本草图经》[8]、《证类本草》[9]、《本草衍义》[10]、《本草纲目》[11]、《本草乘雅半偈》[12]、《本草蒙筌》[13]、《本经逢原》[14]均因产地不同以秦椒、蜀椒分开记载。《本草衍义》云:“此秦地所生者,故言秦椒。然秦地亦有蜀种椒。”[10]《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蜀椒”项下记载:“……巴椒、蓎藙。”[5-6,9]《本草乘雅半偈》云:“秦椒,花椒也。”[12]《雷公炮炙论》云:“蜀椒,南椒。”[15]又因其生在黎州汉源郡(今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故有“汉椒”“黎椒”之名(《日华子本草》[16])。《本草从新》云:“川椒,蜀椒。秦椒,俗名花椒。”[17]以“陆拔”之名载于《药性论》[18]。《本草纲目》将花椒从木部移至果部,曰:“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蜀椒,川椒、点椒、汉椒也。”[11]《医学入门》记载:“出四川,谓之蜀椒;出关陕,谓之秦椒。”[19]《景岳全书》[20]、《汤液本草》[21]、《本草求真》[22]和《本草分经》[23]以“川椒”之名记载。《本草备要》记载:“川椒……秦产名秦椒,俗名花椒,实稍大;蜀产肉浓皮皱为川椒。”[24]《本草撮要》云:“蜀椒,一名川椒。秦产俗名花椒。”[25]《食疗本草》[26]、《植物名实图考》[27]则将秦椒、蜀椒合为同一药材记载,表明秦椒、蜀椒同属一种,只是品质不同。《全国中草药汇编》载:“花椒,又名蜀椒、川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28]由此可见,川椒、南椒、汉椒均为蜀椒,蜀椒和秦椒同属花椒。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花椒有着不同的商品名称,秦椒、蜀椒之名也逐渐归于“花椒”的名下。

1.2 基原

《尔雅》云:“以檓为大椒,谓丛生实大者。”[3]《全国中草药汇编》载:“花椒……果实红色至紫红色,密生疣状突起的腺点。”[28]综合诸家本草对花椒植物形态特征及图注,推断其与花椒Z.bungeanumMaxim.原植物形态特征相符。而《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植物名实图考》所载“施州又有一种崖椒,彼土人四季采皮入药”[8-9,27],据本草插图推测,诸本草记载“崖椒”为竹叶椒Z.armatumDC.[8-9,27]。《中国药材学》认为“同属之竹叶椒、野花椒Z.simulansHance 亦作为花椒用”[30],说明二者为花椒混用品。《神农本草经》有“蔓椒,一名家椒。生川谷及丘冢间。”[4]《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记载:“蔓椒,一名豕椒,猪椒,彘椒,狗椒。生云中山川谷及丘冢间……山野处处有,世呼为,似椒,小不香尔。”[5-6,9]《本草纲目》:“崖椒,野椒。此即俗名野椒也。不甚香,而子灰色不黑,无光。”[11]《本草蒙筌》:“崖椒施州出,上气喘嗽者须求。蔓椒云中生,贼风挛急者宜服。”《植物名实图考》:“狗椒:狗椒生云南。茎叶俱有细刺,高二三尺,结实如椒,味亦辛烈,殆彘椒之类。”[27]诸本草所载之“蔓椒”究为何物,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不同典籍中花椒具体形态特征描述图注见表1、图1。

表1 历代本草花椒形态描述及出处

图1 历代本草中花椒及其混伪品药图

1.3 产地分布、品质及规格

《尔雅》云:“以檓为大椒……范子计然曰:蜀椒出五都(今甘肃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天水陇西,细者善。”[3]《神农本草经》仅对花椒生境作了记载“生山谷”[4],《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均记载:“秦椒,生太山及秦岭上,或琅琊。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5-6,9]《新修本草》记载:“秦椒,今从西来……”在“蜀椒”项下“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原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7]。《本草图经》载:“秦椒,生泰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琊,今秦、凤间及明、越、金、商州皆有之。”在“蜀椒”条下云“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归、峡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茎实都相类,但不及蜀中者,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烈耳。”[8]《医学入门》曰:“出四川,谓之蜀椒,皮红肉浓里白,气味浓烈;出关陕,谓之秦椒,色黄黑,味短,不及蜀椒。”[19]《本草纲目》记载:“秦椒,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最易蕃衍。”[11]《本草乘雅半偈》秦椒记载同《本草纲目》,在“蜀椒”项下“出武都山谷,及巴郡。近以金州西域者称最,江阳及晋康建平者次之……八月采实,肉肥皮皱,气味浓厚芳烈也。”[12]《本草蒙筌》载:“蜀椒,产自蜀州。颗红者为贵,闭口者杀人。”[13]《本草备要》载:“秦产名秦椒,俗名花椒,实稍大;蜀产肉浓皮皱为川椒。闭口者杀人。”[24]《本经逢原》云:“蜀产者微辛不辣,色黄者气味微辛,散心包之火最胜。色红者气味辛辣,壮命门之火最强……闭口者有毒伤人。”[14]《本草求真》记载:“川椒,出四川,肉厚皮皱者是。秦产名秦椒,味辛过烈。闭口者有毒杀人。”[22]《本经疏证》记载:“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处处皆有,惟蜀中生者肉厚皮皱。”[29]《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处处有之,以蜀产赤色者佳。”[27]《中国药材学》记载:“花椒,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等地……以色红、无梗、皮细颗粒均匀整齐、无椒目者为佳。”[30]花椒按成熟期早晚分伏椒和秋椒,伏椒7-8 月成熟、果皮质量较好,秋椒9-10 月成熟[32]。

总之,花椒分布广泛,极易繁衍,广泛栽培,且栽培历史悠久,产地由最初的“秦地”“蜀地”扩大至周边各地,现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地。其品质因产地、环境、形态不同而异,以蜀产色赤、肉厚、皮皱者最好,闭口者有毒杀人。商品规格由产地不同而分为秦椒和蜀椒,因成熟期不同可分为伏椒和秋椒。

1.4 性味及功效

花椒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功效。随着药用的不断深入,花椒其他功效被历代本草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详见表2。

表2 历代本草中花椒性味及功效

续表2

1.5 采收加工与炮制

1.5.1 采收加工

《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本草经集注》等载:“秦椒,八月、九月采实。蜀椒,八月采实,阴干。”[5-7]《本草图经》记载:“秦椒,九月、十月采。蜀椒,八月采实,焙干。”[8]《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蜀椒,八月采实,肉肥皮皱,气味浓厚芳烈也。”[12]《中国药材学》记载:“秋季果熟未开裂时连果序剪下,晒干,将果皮及种子分开。”[30]通过不同处理和贮藏条件对花椒及其制品麻味物质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花椒自然晾晒干燥方式较好[33]。总之,花椒最佳采收期为秋季,以传统的自然晾晒方式较佳。

1.5.2 炮制方法

据诸本草记载,花椒味辛温、有毒。宋丽等[34]研究发现,使用花椒的各剂量组动物均不同程度出现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闭眼、少动、四肢僵直、抽搐等。因此有必要通过炮制降低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

1.5.2.1 净制

据《本草蒙筌》等典籍记载,花椒闭口者有毒杀人,椒目与椒红功效不同。因此可通过去果梗、目及闭口者达到净制和减毒目的。

1.5.2.2 加辅料炮制

《雷公炮炙论》酒蒸法:“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除向下火,四畔无气后取出,便入瓷器中盛,勿令伤风,用也。”[15]《新修本草》记载:“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令有力势。”[7]《本草乘雅半偈》炮制方法则与雷公炮制方法相似,均为酒炙,同时提出了“得盐味佳”观点[12]。《得配本草》载:“去核微炒出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酒蒸,或盐水炒。得醋煎熟,入白矾稍许服,治伤寒呕衄。随症制之。”[35]《食疗本草》有“醋煎”的记载[26]。《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本草撮要》《本草求真》均记载“得盐良(入肾)”[17,22,24-25]。

1.5.2.3 清炒法

《本草衍义》最早记载:“须微炒使汗出,又须去附红黄壳。”[10]《汤液本草》记载:“须炒去汗。”[21]《本草从新》《本草蒙筌》《本草分经》《本草备要》《本草撮要》《本草求真》记载:“闭口者杀人。须去闭口者,微炒去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13,17,22-25]《本经逢原》记载:“去目炒去汗取红用。”[14]《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 年版)[36]、《中国药材学》[30]、201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载:“取净花椒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出汗’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1]2005 年版《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载:“取净花椒,照炒黄法,炒至有香气。”[37]

综上,历代医家通过不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花椒炮制经验,强调炮制前须先去其杂质、目及闭口者,而后酒蒸,或清炒,或盐水炒,或醋浸,或随症制之。近现代则在沿用古人炮制技术基础上增加了使花椒炒至“有香气逸出”的量化标准。

1.6 配伍及药用禁忌

《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载:“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5-6,9]《新修本草》载:“秦椒,恶栝楼、防葵,畏雌黄。蜀椒,畏橐吾、附子、防风。”[7]《医学入门》:“蜀椒,畏款冬花、雄黄、附子、防风。”[19]《本草乘雅半偈》《本草从新》载:“秦椒,恶栝楼、防葵,畏雌黄。蜀椒,杏仁为之使,得盐味佳,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可收水银。有中椒毒者,凉水、麻仁浆水解之。”[12,17]《本草蒙筌》:“蜀椒,宜杏仁为使,畏款冬、雄黄。多食乏气失明,久服黑发耐老。十月勿食,伤心健忘。”[13]《本草备要》《本草求真》《本草撮要》配伍及药用禁忌同《本草乘雅半偈》《本草从新》“蜀椒”项下。《本草疏证》有“蜀椒,杏仁为之使,畏款冬”[29],《证类本草》:“秦椒,恶栝楼、防葵,畏雌黄。蜀椒,杏仁为之使,畏款冬。”[9]根据以上记载,花椒恶栝楼、防葵,畏雌黄、款冬花、橐吾、防风、附子、凉水、麻仁,但其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2 青椒Z.schinifolium

青椒别名青花椒、山花椒、小花椒、王椒、香椒子、狗椒、山甲、隔山消、崖椒、天椒、野椒等[38],产五岭以北、辽宁以南大多数省区,但不见于云南。有栽种。樊丹青等[39]对青椒进行本草考证,否定了青椒即为本草所载之崖椒,明确了《植物名实图考》《证类本草》中“崖椒”为竹叶椒Z.armatumDC.,《本草图经》中“崖椒”有待考证,并指出了青椒直至近现代药学著作中才有记载,并于198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列于“花椒”项下,与花椒Z.bungeanumMaxim.同等入药。而笔者考证发现,青椒于1977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即列入“花椒”项下[40],并与其同等入药,《本草图经》“崖椒”图与《证类本草》“崖椒”图相同,故笔者认为二者均为竹叶椒Z.armatumDC.,系花椒Z.bungeanumMaxim.混伪品。

3 小结

基于上述考证,笔者可以明确:①花椒别名诸多,如秦椒、蜀椒、川椒、汉椒、点椒、南椒等,均以产地命名。②诸本草所记载的“秦椒”“蜀椒”“川椒”均系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Z.bungeanumMaxim.,而“崖椒”系竹叶椒Z.armatumDC.,属花椒混伪品。③花椒分布范围广泛,极易繁植,全国大部分省市均有栽培,产地由最初“秦地”“蜀地”扩大至周边,现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地。由于生境不同而致形态、品质各异,其中以“蜀椒,色赤肉厚皮皱”品质最佳。商品规格按产地可分为秦椒、蜀椒,按成熟期分则为伏椒和秋椒。④诸典籍记载花椒有毒,现代研究也表明其有一定的毒性,而《中国药典》则未记载毒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⑤花椒秋季采实,以自然晾晒方式较佳,炮制方法有净制(去其杂质、目及闭口者)、加辅料制(酒蒸、盐水炒、醋浸、醋煎),以及清炒法(微炒去汗至有香气)。⑥诸本草记载,花椒恶栝楼、防葵,畏雌黄、款冬花、橐吾、防风、附子、凉水、麻仁,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闭口本草炮制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500 kV输电铁塔金具闭口销锈蚀原因分析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科学去闭口
转子闭口槽在高效电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