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葛张史马墓地宋代墓葬发掘简报

2021-03-23 01:1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
关键词:墓室内壁铜钱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

张史马墓地位于河南省长葛市后河镇张史马自然村西北,东距长葛市区约10 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7′23″,北纬34°15′33″,高程124~128米。 (图1)

张史马墓地坐落于紫金山东南麓的梯级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坡倾斜状,是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为浅山地貌。 由于历代的削岗填沟的农田建设,自紫金山而下形成多级台地,而该墓地又被断崖分割为块块平坦的农田。 紫金山为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其东为陉山。 墓地北邻菜姚公路(三号路),东南邻张史马村,南邻长姚公路,西距武西高速960 米,小洪河自西北向东南从墓地南部流过。 墓地南北长约460 米, 东西宽约200 米,面积约92000 平方米,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占压面积约60500 平方米。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原许昌市文物工作队) 于2004 年在进行沿线文物调查时,发现张史马村西北有汉墓存在。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报经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批准,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于2010 年10 月25日—11 月17 日对张史马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占压范围内共布方10 个, 发掘面积687 平方米。发掘所见古文化遗存主要分为新石器时代、汉代、宋代以及清代四个时期,遗迹有墓葬12 座、井2 眼、灰坑3 座,出土遗物小件共计154件。 现将发掘的两座宋代墓葬简报如下。

一、2010CHZM11(以下简称M11)

图1 长葛张史马墓地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11 开口于扰土层下, 被M7 打破, 距地表0.56 米。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平面形状呈“凸”字形,墓室宽于墓道,方向183°。 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 (图2,封二-1,封二-2)

墓道 位于墓室南端。 平面呈梯形,东西两壁为直壁,斜坡底。 底部北端有一台阶,南北长0.25米,高0.55 米,距开口2.53 米。 底部南端有一平底,南北长0.86 米,距开口1.3 米。 开口长2.6 米、宽1.3~1.6 米,坡长1.85 米,底距开口深1.3~2.38米,坡度36°。 填土呈灰褐色,土质较软,包含有碎砖渣等。

图2 M11 平、剖面图

墓门 位于墓室南端。 为砖券门楼结构,由门框、门颊、门楣、门额及门脊等五部分组成。 其中,门框、门楣及门额部分涂抹有白灰面,其上似有彩绘图案,但脱落严重,已无法辨识。 门框由平砖砌成,门框之外由8 层立砖构成门颊。门洞上部由立砖起券一道与两层平砖共同构成门楣, 门楣之上由5 层平砖错缝砌出门额,门额上部由12 层平砖错缝砌出门脊。门楼残高3.07 米,颊宽0.19 米,门道高1.82 米,宽1.25 米,进深0.48 米。 门道内残存有封门墙一堵,由长方形砖及子母砖混合搭配,上下错缝平砌而成,残存17 层,残高1.02 米。

墓室 为砖券结构, 拱顶, 平面呈长方形,长2.56 米,宽1.65 米,高1.78 米。 顶部由长方形砖纵向错缝起券而成,东、西、北三壁均为直壁,东西两壁由长方形砖错缝平砌至1.21 米处开始起券,底部由长方形砖横向错缝平铺而成。 砖长30 厘米、宽14厘米、厚4.5 厘米。 墓室底部较墓道底部低0.5 米。墓室内壁均涂抹有白灰面,厚约1 厘米,其上图案脱落严重,无法辨识。 墓室顶部中东部有一长方形石板,石板所压之处顶砖无存,据此推测,该墓墓主人下葬后不久,该墓即已被盗,其亲属发现后用石板将盗洞封住,形成现状。 盗洞平面呈长方形,长0.8米,宽0.4 米。 石板长0.92 米,宽0.4 米,厚0.26 米。

受盗扰影响,人骨凌乱不堪,保存状况极差。葬式不详。从墓室内现存2 个头骨来推测,应为夫妻合葬墓;从出土的铁质棺钉推测,葬具为木棺,但尺寸不详。

随葬品均位于墓室底部东西壁两侧, 出土有瓷碗、瓷碟、瓷盏托、瓷盅各1 件,另有铜钱2 枚。

(二)随葬品

1.瓷器

碗1 件。 标本M11:1,已复原,敞口,圆唇,弧腹,圈足。下腹部饰两周凹弦纹。红胎,器表釉不及底,内壁全釉,器表上腹部施白釉,下腹部施酱褐色釉,内壁施白釉,器表口部及内壁底部各有两周酱褐色釉圈带。 口径17.6 厘米,底径6.8 厘米,高6 厘米。 (图3-1,封二-3)

图3 M11 出土瓷器

图4 M11 出土铜钱拓片

碟1 件。 标本M11:2,口微敞,圆唇,弧腹,圈足。红胎,白釉,器表及内壁皆施全釉。口径11.9 厘米,底径5.2 厘米,高2.9 厘米。 (图3-3,封二-4)

盏托1 件。 标本M11:3,敞口,圆唇,折腹,圈足。红胎,黄褐色釉,器表及内壁皆施半釉。口径13厘米,底径5.2 厘米,高2.6 厘米。 (图3-4,封二-5)

盅1 件。 标本M11:4,直口,圆唇,浅腹,平底。夹砂红胎,青灰色釉,内壁施半釉,器表及口部露胎。 口径4.8 厘米,底径3.6 厘米,高1.6 厘米。(图3-2,封二-6)

2.铜钱

均为圆形,方穿,钱边缘有外郭,穿正反面皆有郭。

开元通宝1 枚。 标本M11:5-1,钱文篆隶二书体,直读。 钱径2.3 厘米,穿宽0.65 厘米,重3 克。(图4-1)

熙宁元宝1 枚。 标本M11:5-2,钱文楷书,旋读。钱径2.4 厘米,穿宽0.6 厘米,重3.5 克。 (图4-2)

二、2010CHZM12(以下简称M12)

(一)墓葬形制

M12 开口于扰土层下,被M10 打破,距地表0.56 米。 墓葬形制为竖穴砖室墓,平面呈长方形,方向200°。 砖室顶部已遭破坏, 从南端残存情况看,先由4 层青砖逐层内收,平铺垒砌,之上又叠压一层侧立青砖。墓壁和墓底皆用残青砖砌成,开口长2.74 米、 宽1.2~1.32 米, 砖室长2.14 米、宽0.63~0.91 米,底距开口1.32 米。 墓坑南壁中部距开口0.26 米处有一壁龛,平面呈长方形,宽0.22米、进深0.16 米、高0.24 米。 由于扰乱严重,仅在墓底中部偏北处残存有下肢骨, 保存状况极差, 由此判断,墓主人应是头南足北,为仰身直肢葬。葬具不详。随葬品除瓷罐位于壁龛内之外,其余皆位于墓底中北部,计有瓷罐、陶墓志、铜发箍各1件,另有铜钱9 枚。 (图5)

图5 M12 平、剖面图

(二)随葬品

1.瓷器

罐1 件。 标本M12:1,敛口,圆唇,弧腹,假圈足,足底被刮削,呈五瓣状。腹部饰数周凹弦纹。 灰胎, 酱褐色釉,器表施半釉,内壁仅口部施釉。 口径12.6 厘米,腹径14 厘 米, 底 径7 厘 米,高13.6 厘米。 (图6-1)

2.陶器

墓志1 件。 标本M12:2,泥质灰陶。平面呈长方形,正面有均等的竖向阴刻线界格, 界格内的朱砂字迹已脱落,无法辨识。 长32.4 厘米,宽27.4 厘米, 厚5.6 厘米。(图6-2)

3.铜器

发箍1 件。 标本M12:3,整体呈薄片长条状, 弯曲。长9.7 厘米, 厚0.06 厘米。(图6-3)

铜钱9 枚。 圆形,方穿,钱边缘有外郭,穿正反面皆有郭。 其中,至道元宝1 枚。标本M12:4-1,钱文草书,旋读。钱径2.45 厘米,穿宽0.6 厘米,重2.9 克。 (图7-1)祥符通宝1枚。 标本M12:4-2,钱文楷书,旋读。 钱径2.55 厘米,穿宽0.6 厘米,重4.05 克。(图7-2)嘉祐通宝1枚。 标本M12:4-3,钱文楷书,直读。 钱径2.45 厘米,穿宽0.7 厘米,重3.2 克。 (图7-3)熙宁元宝2枚。 标本M12:4-4,钱文楷书,旋读。 钱径2.45 厘米,穿宽0.7 厘米,重3.5 克。 (图7-4)标本M12:4-5,钱文篆书,旋读。 钱径2.4 厘米,穿宽0.6 厘米,重4.7 克。(图7-5)熙宁重宝1 枚。标本M12:4-6,钱文隶书,旋读。 钱径3 厘米,穿宽0.7 厘米,重9克。 (图7-6)元丰通宝1 枚。 标本M12:4-7,钱文篆书,旋读。 钱径2.5 厘米,穿宽0.6 厘米,重3.2克。 (图7-7)绍圣元宝1 枚。 标本M12:4-8,钱文行书,旋读。 钱径2.45 厘米,穿宽0.6 厘米,重3.7克。 (图7-8)大观通宝1 枚。 标本M12:4-9,钱文瘦金书,直读。 钱径2.5 厘米,穿宽0.6 厘米,重3克。 (图7-9)

图6 M12 出土物

三、结语

M11 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砖室墓, 其出土的瓷碗(M11:1)、瓷碟(M11:2)分别与河南汝州东沟瓷窑址[1]出土的E 型瓷碗(T5③:162)、A 型瓷盘(T5③:13)相近。 碗、盏托等随葬品挖足过肩,这是宋代晚期以后瓷器的一个特点。 M11 还出土1 枚北宋晚期神宗年间的“熙宁元宝”铜钱,由此推测,M11 的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晚期, 下限不晚于金代早期。

M12 墓葬形制为竖穴砖室墓, 其墓葬形制与河北省博野县刘陀店宋金墓群[2]的M41 相似,M12虽出土有纪年性质的陶墓志, 但可惜的是朱砂字迹已脱落,无法辨识。 所出土铜钱中,年代最晚的为宋徽宗时期的“大观通宝”。 M12 虽与M11 墓葬形制不同,但推测二者的年代相同,M12 的年代应为北宋晚期至金代早期。

图7 M12 出土铜钱拓片

猜你喜欢
墓室内壁铜钱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青铜匽姬甗(M3:10)
铜钱草
墓室探秘
扬州一座明代平民墓出土的铜钱释义
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
铜钱草
气缸内壁温度分布和机油温度对活塞摩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