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五园: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活态传承典范

2021-03-24 09:46尚俊霞张郑波刘翱翔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创新设计

尚俊霞 张郑波 刘翱翔

摘 要:作为乡土民居建筑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深圳第五园的空间美学和诗意设计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参照价值。采用“前庭后院”围合式民宿空间布局,遵循“舍艳求素”的色彩搭配原则,只用黑、白、灰三色来进行极简化渲染,将断裂拼贴的素色山墙与包豪斯功能主义有机结合,注重公共景观的“开放性”艺术化营造等空间品质创新设计实践,让它在众多的现代中式民居建筑文化活态精神传承实践中显得匠心独运。

关键词:传统民居;深圳第五园;文化活态传承;创新设计;乡土田园诗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高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农村、城乡接合部涌现大量三五层高的小洋楼,这些小洋楼形成规整有序的“别墅群”或几何矩阵房屋群时,产生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奇观(图1)。深圳第五园是众多乡镇建筑的优秀代表,堪称美丽乡村的典范。它既不是农民独立建造的,也不是西洋柱式结构的小洋楼,而是由万科集团规划设计的具有民居四合院形式的现代中式建筑群。

一、深圳第五园空间设计的特色风貌

深圳第五园,犹如灰色墨迹有序泼落于大地纸张之上,画面淡雅,令人心驰神往。在机械工业时代,标准化城镇空间生产装配也能达到原野山林、田园民宿自然聚落成景的诗意效果。深圳第五园民居建筑文化设计,正是这种现代性潮流下的先锋实验性探索产物。万科或因不满于城市建筑中那些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大量欧风美雨式商业楼盘建筑格局,而选择向中国风建筑设计拓荒者学习,通过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田园风光有机植入现代工业标准化构件,巧妙嫁接进包豪斯功能主义空间结构的方法策略,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田园乐感交流氛围中开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脉气韵,成功开启了现代乡土中国风筑居空间的诗意景象。

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的乡土村落,大多是依山川河流等地理走势而建造起适应环境气候的建筑,形成民族杂居的聚合式村落空间。无论是湘西民居、皖南徽派古村落,还是冀晋平原村落、浙闽赣沿水村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而聚、小而居”“聚村而居”的围合式空间结构。这种乡土田园式聚合景象,既不同于古代中国宫廷建筑群(故宫、阿房宫等)的宏大气派,不同于王侯将相与士大夫楼宇苑囿、亭台楼榭那般蜿蜒幽深,更有别于欧美乡村的散点布局形态。

所以,费孝通才会感叹:“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二、深圳第五园空间设计的乐感诗意

深圳第五园空间美学设计灵感,便是直接源于中国传统乡村民宿田园聚落形态。整体格局是由竹林树枝营构成中央景观带,再由景观带划分出两个边界清晰的“混凝土村庄”。一条简洁明快的半环路,将面积不等的两村落有机协调起来。两个界限分明的大村落内套多个小部落,每个部落均设有庭院、叠院及合院公寓洋房,单体洋楼由大小不一的幽深小径串联,宜人的空间尺度为用户创造了极富人情味的邻里乐感氛围。

这种田园乐感不是农耕时代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而是相互开放、彼此让渡、其乐融融的诗情画意。“乐感,是对现世生命的执意追求,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愿望。就精神意向而言,这种愿望体现为把现世生命的快乐感受作为精神在世的基础。”乐感有内外界限,但彼此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首先,外向型乐感的获取依赖于主人对居所周遭环境的感知体验,心理驱动力通过攫取物理空间种种媒介要素,抵达诗情乐感的饱和点,这种内在感受是通过“欠缺-补偿-满足”的欲望机制得以自动实现。第五园建筑体空间营造的乐感氛围指向于此,同时,瞄准内向型乐感中更为幽深的审美意向。

其次,内向型乐感的产生不完全依赖于外部世界,但也取决于筑居空间环境设计与主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存经验、心性结构的感觉契合度,取决于空间诸物对激发主体感知、促成内外双向交互转换的交流状况。内向型乐感机制突出的特征在于它自身自给自足的完满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即是自足自乐的感知体验。很显然,内向型乐感的精神意向在指向自身的同时,也在超脱与精神意向相牵连的一切外在目的,将审美体验、万物感触当作物感本身。内向型乐感的精神不再是单向度地由内向外寻求审美对象,而是在内化外界的同时脱离身外诸物,自成一体,即升级到完满自足状态。

最后,从根本上来讲,“乐感乃是精神求乐需要对自身心意的自我把持,对心理情愫本身的自怡满足。精神意向的目的只在于维持心理驱力本身的活力生机。沉浸在心理驱力的活力和生机的自行解除张力的活动之中。自行解除心态张力代替了意向投射于外的获取性代偿满足,张力的自行消解成了愉快本身”。

三、深圳第五园空间设计的美感体现

首先,“前庭后院”式民宿样式空间布局。在建筑立面上,通過内外双层墙的交互使用,让外墙在获得自由与灵活性的同时,反衬内置功能墙的精炼与沉静。同时,用花窗挑檐、回廊小道、竹林小桥等极简构件来激活住户的身心乐感机制,用“前庭后院”式结构布局为业主营造“自得其乐”的气氛。这种让墙体地面、屋顶庭院一同组成立体式空间照应的做法,让我们仿佛看见安藤忠雄利用山坡走势建造梯度分明、密度高而空间大的六甲集合住宅的身影。

其次,有机拼贴素色山墙与包豪斯功能主义结构单元。如徽派马头墙造型、粤东竹筒屋组织形式、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造型、云南的“一颗印”的图案、江南“四水归堂”式天井等传统建筑元素与白色功能结构单元的有机拼贴装配,让新材料与老建筑工艺、批量模块与地域个性之间实现充分融合。当传统元素被拼贴进披上素朴极简外衣时,开始呈现出干净利落、匀称整洁的诗意美感气氛。

如第五园正门广场入口围墙、门栏以及独立别墅庭院主体墙面虽然采用传统砖墙构件,但砖墙的组合方式及空间形态却充满现代感。无数砖块横向堆叠,在墙体立面上形成规整有序的几何形状。砖墙块面肌理、线条形状、竹林光影、花窗造型迎面而来,那是从传统形制规约中挣脱而出的媒材,它们不经任何装饰,无所谓粗糙丑陋,只凭借自身的重量、几何块面、材质物性与世人照面。

再次,“舍艳求素”的色彩搭配原则,只用黑、白、灰三色来进行极简化渲染。大面积的白色墙是用“上好石灰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以麻帚轻擦”后如镜子一般光洁明亮,“能强有力地唤起我们对物体的物质性”感受,让我们瞬间体验到白色墙体那迎面而来的几何线条、块面肌理、光线明暗的媒介特性。同时,墙顶、墙角、屋顶以及室内外钢架结构涂装成的黑色,又让观者感官瞬间体验到空间基础的凝重和沉稳。“出于功能的目的而把黑色和白色放在一起——比如在白纸上打印黑色,平常消解的黑色便有了新的价值。黑白的颜色组合让我们联想到‘明确甚至‘真理的等意义。”灰色,主要出现在勒脚、屋檐、屋顶、花窗、后退墙体、院落内墙、水泥地板等辅助部位,显得非常顺从、不张扬。无论是浅灰还是深灰,它们都“依赖于周围色彩多于依赖本为混合色的灰色自身,其色彩印象会随着周围色彩的不同而发生强烈变化”。

最后,注重公共景观的“开放性”艺术化营造。联排别墅、独立公寓等衔接区域之间开辟出多条中央景观带,以地形高差和植物配置组建公共景观走廊。同时结合游泳池的分布状况,设计了怡人水景。通过蜿蜒曲折的水木花草景观带让外部街巷、人行道及活动场所之间保持怡人的空间尺度。即通过“街、道、巷、池”的公共景观设计让庭院呈现出“起、承、转、合”的节奏韵律,进而让住户在有限空间中收摄周边风景乃至宇宙自然,体验天人合一的融洽氛围。

时空媒介的有序聚合与身心愉悦的诗性状态共同构成了“第五园”场所精神。空间舒朗与主体乐感的交互融贯,“乃是与宇宙生机浑然同体,心智在赏心悦目中乍然忘我、物我不分,生命意向在尽情的自我表达中乐然自得、恣意摇情。生命感慨既自足又自矛,既自失又自得;个体生命深契大化生命,在有‘大美而不言的自足自逸的快乐境界中悠然独化”。

四、结语

深圳第五园是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的激烈争斗中做出的先锋性探索典范,有效传承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精神的优秀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聯书店,1985.

[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海勒.色彩的性格[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4]计成.园治[M].陈植,注释.杨伯超,校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原研哉.白[M].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创新设计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