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设计,提升思维品质

2021-03-25 21:25浦笑琰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建构教学内容课文

浦笑琰

初中正处于逻辑思维培养的学段,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在文本阅读中,会萌发许多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果不能适时地抓住契机,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学生就会在“满堂灌”中失去思维的活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而设计“问题链”就是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用“问题链”勾连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打造一张“有预谋”的思维网,让学生在任务的引导和驱动下,逐步完成思维的建构,激发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

一、认识“问题链”:从碎片化走向整合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板块式”的思路设计是不少教师常用爱用的上课模式。即将一个文本拆解成几块不同的教学内容,最常见的是拆解为三个板块:分别指向内容、语言和情感。各板块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集中,板块之间相互独立,可操控性强。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表面上确实兼顾到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但究其实质,依旧只是停留在了由教师主导的浅阅读,并不能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学生在机械化的板塊中留下一个个零碎的思考,却无法找到一个聚合点,将这些重复的思考发展成可变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纵深思维逐渐滞留,语文课堂也只能流于单一的“平面阅读”。这时就需要通过设计“问题链”来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的内在逻辑。

问题是凝聚碎片化知识和文本细节的纲领,但是零碎的知识点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自下而上的完整的任务体系。而设计“问题链”就是要关注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将这些问题与问题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让一连串的问题形成一张有中心、有序列、可收放、相对独立却又环环相扣的“思维网”,这张网牵连着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甚至某一类文体的教学目标,将素养提升的触发点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个又一个网格的交织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网格逐步鲜明,逐步完整。

由此可见,以“问题链”为主线的课堂设计,能够将教学内容从碎片化走向整合,呈链式分布,在步步推进、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从而领悟文本的内在逻辑和核心价值,从根本上切实有质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建构“问题链”:用已知探求未知

为确保“问题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建构“问题链”时,首先要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充分掌握的问题无须一再重复;其次要联系初中生的认知层次与知识结构,尽可能消除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隔膜,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求解的动力。

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课堂教学为例。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完整地读过《红楼梦》,只是粗略地了解其中一些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如果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把这篇节选作为一篇独立的课文来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下降。所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课前首先出示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片段,并由此引出第一个问题:“根据选段,请你推测刘姥姥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她此次进荣国府的目的是什么?”简单的一问,不仅给学生理解“二进荣国府”的内容做好了铺垫,更是让学生与本课主要分析的对象之间拉近了距离,从而顺理成章地打通了课堂教学的脉络。

当然,“问题链”的设置不仅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在文本与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联系。即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基于文体特征确定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有助于设定教学内容,更能有序推进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愚公移山》为例,从文体特征来看,这是一篇寓言。寓言是用具有比喻意义的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作品,言简意赅,却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从学情上来看,学生已学过《列子·汤问》中的两篇短文,自身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语感和积累,再者,“愚公移山”这一故事大多数学生都有所耳闻。因此学生不难借助注释了解故事的情节脉络。而学生对于愚公之“愚”、智叟之“智”以及寓言之“寓”的认识是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综合上述对文体特征和学情的考量,可将本课的“问题链”设置如下。1.通读课文后,可以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故事的情节吗?2.结合文本,说说你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3.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你明白了什么?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在构建“问题链”时,依托文体特征,找准链式结构的切入点,建构起教学内容的支点,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序构成课堂教学的框架,才能使“问题链”的价值得到有效地发挥。

三、提升“问题链”:从文字走进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核心素养分为四个维度,即“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四个维度的排列充分贴合学生螺旋式上升的认知特点。因此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问题链”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内在规律,注意问题之间的层递性和深度性,从感性阅读上升到理性思考,从文字走进人文。常见的设计思路有三种。

(一)集中发散式

集中发散式的“问题链”是指以某一个关键点为中心,以多元化的逻辑点、触发点、拓展点等为半径向外发散、延伸。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围绕“一个盲聋哑的孩子,她会如何塑造老师的形象呢”这一关键问题,可以从内容(具体事件的叙写)、情感(“我”的心理感受)、读写训练(怎样多角度地塑造人物)等触发点,挖掘文本的内在逻辑,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

(二)串联递进式

在串联递进式的“问题链”中,问题与问题之间呈递进式关系,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深入或细化,其思维特点是让学生先从大框架着手,然后慢慢缩小思考的范围,从更精细、更深入的角度去思考、提炼,一步步聚焦于思维的内核。以《昆明的雨》为例,可将“问题链”设置如下。1.课文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但作者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写雨,而是写了很多琐碎的凡人小事,这是为什么?2.文中的这些凡人小事叠加起来,就是昆明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3.这样的生活能够折射出人们怎样的心境?4.结合时代背景,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大动荡时期,为什么人们还能有这样的心境?通过这四个问题串联起来的“问题链”,既能将学生一步步地引入课文情境,感受平淡有味的字里行间所展现出的社会风貌,又能深入到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

(三)纵横双向式

与串联递进式的设计不同,纵横双向式的问题链呈并联式,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平行平等的关系,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文本,以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以《孤独之旅》为例,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分别从杜小康的角度、鸭群的角度以及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细说孤独之旅,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会这一段成长的旅程。

总而言之,用“问题链”设计构建的阅读教学,可以在课堂中呈现出知识的多个维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同时,在这种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效度的教学过程中,不同作品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魅力也能够得到更充分地彰显。657DF0DD-B6FA-4AF4-B9A0-D7EC965C37B8

猜你喜欢
建构教学内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背课文的小偷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背课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