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宋庆龄的革命情谊

2021-03-25 02:32□孟
党史文苑 2021年3期
关键词: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

□孟 红

半个多世纪以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患难与共的挚友。其中,她与中国共产党要人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之间的交往,感情纯真,彼此尊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邓小平与宋庆龄的交往虽然没有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与宋庆龄那么频繁和密切,但是,他同样对宋庆龄深为敬仰,他俩之间同样建立了真挚的革命友情。

志同道合协力捍卫革命

宋庆龄从热爱祖国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一生中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前进。她信仰与宣传三民主义。宋庆龄,1893年生于上海,15岁赴美留学,21岁回国途中遇到孙中山,不顾家庭阻挠与孙中山结婚。婚后,她悉心照料孙中山的生活,担任他的秘书,参与革命活动,广州蒙难时奋不顾身掩护孙中山脱离危险,与孙中山“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谱写了一段世人传颂、千古绝唱的爱情佳话。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投身革命,赢得了国共两党和中国人民的一致尊重。

最难能可贵的是,宋庆龄不囿于三民主义,没有停留在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而是随着世界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历史脚步,向着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并逐渐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她的信仰始终如一,爱国、爱民、爱和平,不做违心事、不讲违心话,颇具远见卓识与独立判断,决不随声附和,体现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高贵品质。

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的邓小平,早年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宏图大志。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封建统治的压迫,社会动荡不已,人民饥寒交迫,民族危在旦夕。面对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激烈的社会矛盾,为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着艰辛探索和顽强抗争。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孕育了邓小平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他16岁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并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8岁时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革命,20岁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

1959年4月,毛泽东主持召开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前排左起:邓小平、林伯渠、程潜;右起:沈钧儒、黄炎培、李济深、宋庆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1926年年初,22岁的邓小平赴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春,他回国到西安,在冯玉祥部所属的中山军事学校任政治处处长、校中共党组织书记。邓小平对孙中山十分景仰,把学校办得朝气蓬勃,被誉为“第二黄埔”。

1927年4月12日,革命形势风云突变,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场政变也波及在冯玉祥部中山军事学校工作的邓小平。6月20日至21日,蒋介石、冯玉祥等在徐州举行会议,决定宁汉合流,公开反共。随后,冯玉祥下令,把在其部队的所有共产党员集中到开封,名曰训练,其实是“调离军队,搞集中营,洗脑筋”。邓小平没有去开封“受训”,而是到武汉找到了中共中央,在中央机关任秘书。因为武汉形势非常严峻,邓希贤才改名为邓小平。

其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的宋庆龄也在武汉。

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汪精卫二人分别致信宋庆龄,妄图借她的崇高威望以增强其反革命声势,均被她严词拒绝。7月18日,宋庆龄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汉口的英文《人民论坛报》及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刊登了此文,中文稿则印成传单,遍贴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并刊登于《晨报》上,产生强烈反响。7月30日,宋庆龄严正宣布:“此后余之行止,将如余前在汉口所发之宣言,在国民党现行政策不改变之前,余决不参与任何活动;于革命事业不纳入中山主义轨道内时,余决不担任任何党务。余非叛徒,亦非骑墙,且与南京政府毫无关系也。”

宋庆龄的行动引起共产党人的一致敬佩。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起义,成立革命委员会,她被推选为委员和主席团成员,并与毛泽东等22人以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中央委员宣言》。

赴莫斯科前,宋庆龄再次声明:“国共两党有合作的必要。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中国内部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动力。”宋庆龄由此也成为国民党左派的旗帜。

这一切,给当时只有23岁的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8月7日,邓小平以中央秘书的身份参加了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对当时革命形势下宋庆龄的行动及其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时隔60年后,邓小平对这段历史仍然记忆犹新。1987年4月20日,邓小平会见印度客人时回忆说:“宋庆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蒋介石叛变后,国民党内有两位女性是真正左派,一位是宋庆龄,一位是何香凝,她们一直同共产党合作。”

特殊境遇中首次会面

20世纪30年代初,宋庆龄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方面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并肩作战。1937年10月20日,宋庆龄向美国人士发表题为《中国走向民主的途中》的广播演说:“这次日本帝国主义的新进攻,竟成了结合全中国一切资源和力量以抵抗暴敌的媒介剂,过去的红军即现在的第八路军,已是国军的一部分,正加入作战。每一次与敌军接触,就获得压倒一切的胜利。”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支援八路军战胜困难,宋庆龄倾心领导了于1938年在香港创立的抗日救亡组织——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在海内外呼吁支援中国抗战,在世界各地发起募捐,创办《保卫中国同盟通讯》和《华商报》等刊物,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抗战业绩。1941年香港沦陷后,“保盟”迁至重庆继续开展工作。以宋庆龄为核心的“保盟”是具备国际活动能力的重要社会团体,从独特的角度积极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大力募捐支援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并致力于救济受难儿童和受灾民众,将大批捐款、捐物送给解放区和敌后根据地,介绍白求恩大夫、印度援华医疗队等前往解放区为八路军伤病员服务,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和道义上的支持。

这一时期,邓小平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中共的领导者。他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开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随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8月,中共领导的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对于宋庆龄给予八路军的大力支援,他深知其重要意义。

这两位著名革命志士,虽然长时间内在不同地域为革命不懈奋斗,但是,他俩的革命目标一致、初心使命相同,久未谋面却早已彼此信任、心领神会。

直到1949年初夏,邓小平才第一次与宋庆龄会面。5月底的一天,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个营进驻上海林森中路后,警戒线延伸到龙华机场附近。连长指定武康大楼对面一所宽敞房子,要排长带一个排的人去宿营,谁也不知道这是宋庆龄的住所。所以当敲门要进去时,遇到了门房的拒绝。门房没有说明军人不能进驻的缘由,只是笼统地说:“这里不能住。”排长反问:“连长命令我们住这里,为什么不能住?”还表示:如果下午4时前不把房子腾空,将派士兵来搬走东西。正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宋庆龄亲自下楼来,对战士们说:“我是宋庆龄。这里是我的公馆,你们部队不能住。要住,请陈司令(陈毅)打电话给我。”5月31日,陈毅和时任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一起到宋庆龄寓所拜访道歉。

次日,华东局即向中央报告了有关情况:“孙夫人宋庆龄处,我们到后即决定首先拜访。因她有病,故迟了三天才见面。在此三天内,我们部队因找房子(因她现住宅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另拨的)曾进去麻烦了两次,引起她一些误会。昨日陈、饶、邓与吴克坚、史良同往拜访道歉,已检讨问题责任,我们已派卫兵在其住宅警卫。又据史良说,她现经济困难,决定由潘汉年先送一百万人民票给她,以后当陆续供给。”按照中央指示,军管会下令:保存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旧居,以资纪念;从优供给宋庆龄的日常费用及实物。

操劳国事中加深了解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宋庆龄当选为国家副主席,邓小平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小平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作为早年有过西方留学经历的领导人,宋庆龄和邓小平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国人民一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宋庆龄早年即开始游历欧美亚各国,深知中国与西方的差距,1952年她就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内容。

党的八大后,邓小平与宋庆龄作为国家领导人,共同为国事操劳。1957年11月,宋庆龄、邓小平陪同毛泽东一起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典礼活动和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宋庆龄和邓小平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1966年11月12日,宋庆龄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题为《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的讲话,邓小平出席了这次集会,但此时他已经被中央点名批评。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中,宋庆龄再也没有公开讲过话。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前夕,宋庆龄才又发表《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一文。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回到工作岗位不久,邓小平便致电问候宋庆龄,并携夫人卓琳和女儿毛毛到宋庆龄北京寓所探望。宋庆龄在寓所小客厅接待了邓小平及其家人,交谈十分融洽,彼此都感到非常开心。

共谋力促祖国统一大业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但是1976年4月再次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直到1977年7月,党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宋庆龄闻讯十分高兴,7月24日,她在致友人拉维那的信中说:“昨天晚上全城欢腾,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选举邓小平再度担任要职。”

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宋氏故居牌匾

1977年8月24日,宋庆龄接到邓小平紧急面谈要求,她为此推掉了与廖梦醒等人的会见,专门等候这次谈话。

暮夏,幽静的后海北洞46号宋庆龄家,客厅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宋庆龄正与刚刚第三次复出重新工作的邓小平亲切地交谈着,旁边坐着的是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历尽磨难的邓小平明显消瘦了一些,可是他仍然身板硬朗,看上去刚毅有力。这次复出以后,他首先迫不及待地同夫人卓琳一起,来看望德高望重的宋庆龄。他们庆幸终于熬过了噩梦般的10年,并一起展望着祖国的美好未来。与第二次复出之后来探望宋庆龄一样,邓小平的这次会见再次争取到宋庆龄的大力支持。他们对建设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紧迫性认识是一致的,在如何评价领袖问题上观点也基本相同。

两位伟人谈的最多的话题,自然而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千秋大业。当时邓小平特别谈到现在已经进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要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宋庆龄对此极为赞同。他们两人都认为,宋庆龄的特殊身份和巨大影响,在祖国统一问题上起着其他任何人无可替代的作用,并相约为此而奉献余生。

就在这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中国统一的新政策;宋庆龄则充分利用自己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的各种关系,不遗余力地为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而奔走呼吁。

1978年3月,宋庆龄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一届常委会运行后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于1979年元旦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人民解放军从当日起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并就和平统一祖国问题提出一系列积极而重大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宋庆龄又多次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这一年的国庆节,宋庆龄在纪念文章中特别提道:在举国欢庆祖国伟大节日的时刻,我不能不想念台湾的骨肉同胞。30年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业还没有完成,哪一个中国人不应感到身有责任呢……我们热切期望台湾同胞能同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共同发展四个现代化的建国大业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1979年,宋庆龄在给其友人理查德·杨的信中,打听她在美国的亲属:你有没有见过戴维(指宋蔼龄和孔祥熙夫妇的长子孔令侃),同他谈过话?我所有亲属的地址我都没有……我听说我的第二个弟弟子良病得很厉害,自己的积蓄已经花光了,现在靠亲属赡养他。战时我同这位单身的弟弟同住,后来他同银行家席德勃的女儿结了婚。也是在美国,我也没有见过这位弟妹。但我知道他们有一个女儿,他非常宠爱……不久,宋庆龄同她小弟宋子安的遗孀联系上了。“婷婷终于把子安的照片寄给我了。我真难以相信他已经离开我们!他是我的多好的弟弟,他从不伤害任何人。对他的猝然去世,我止不住掉泪。”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次,廖承志向宋庆龄传递了一个重要消息。他在信中告诉宋庆龄“来自可靠的人”“从您的亲戚和妹妹(指宋美龄)那里得到的消息”。信中说:有趣的是知道您妹妹是怎样看您的。而我相信这并不是不可想象。不仅如此,在一个美国人——里根的信使,和一个中国人到过北京后,她表露了她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我相信,要比家庭感情的含义更多些。

这给晚年的宋庆龄带来莫大欣慰和期望。据中国福利会秘书长、邹韬奋夫人沈粹缜回忆:“宋庆龄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她很思念美龄。她告诉我,如果美龄来了,她觉得住她家不方便,可以安排她住到钓鱼台(国宾馆)去。她把许多细节都想到了。”沈粹缜认为,宋庆龄确实渴望宋美龄的北京之行能够实现,既是为了私情,也是为了此行的政治意义。

不久,宋庆龄与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孙科的孩子取得联系。他们很快便回到中国探亲,并受到宋庆龄的厚待。宋庆龄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特意提到此事:“我丈夫的孙女拍尔·孙(孙惠英)带着她的儿子(引发)和女儿(28岁)来看我。”此后,她的侄孙女孙霞专程从加拿大多伦多来看她,还有一位曾孙孙必达,是世居夏威夷的孙眉的后裔,也在她的引导和帮助下来中国经营合资旅游饭店。

毫无疑问,当时在宋庆龄的旗帜下,聚集了一支促进国共第三次合作、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

在熟悉宋庆龄的朋友们中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几次宋庆龄在家中宴客,用鸡血和豆腐制成清淡可口的酸辣汤,她风趣地笑着用英语说:“这碗汤里,鸡血是红的,豆腐是白的。这是国共合作汤。”

1980年1月1日,宋庆龄出席全国政协举行的元旦茶话会,同邓小平、邓颖超及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的负责人、各界爱国人士300多人一起共庆佳节。茶话会上,当邓小平讲到“我们满怀信心地跨入了八十年代,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作出显著成绩,要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工作始终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时,宋庆龄和全体同志一起兴奋地热烈鼓掌。在致友人的信中,宋庆龄表达了她的喜悦心情:“实际上,这是一次鼓舞士气的会议。”

带头支持改革开放举措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共历史上遗留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将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邓小平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庆龄为此感到欢欣鼓舞,支持党的英明政策。1979年2月15日,宋庆龄在写给美籍华人杨孟东的信中说:“民主和法制开始占上风并显示出来。最近举行的党的三中全会是一大胜利。我们在集中力量使我们的生产、学术和国防现代化。”3月17日,她还同邓小平一起出席由小泽征尔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在北京的演出。3月30日,宋庆龄出席了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这次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10月,她又与邓小平一道接见了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隆克·斯特恩。

1980年,邓小平提出了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7月28日,宋庆龄即在致中共中央建议信中,言辞恳切地要求辞去领导职务,为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改革率先垂范。8月底9月初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徐向前、王震、王任重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请求。

在解放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等方面,宋庆龄坚定拥护邓小平。她说:“任何一个爱国的革命者,必须在这一关键性的历史使命中充当促进派,只有这一条道路好走,毫无选择余地。”

在一些对外交往特别是接见美国友人的场合,宋庆龄与邓小平一起出席,向西方世界表明她的立场。

1981年,身患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宋庆龄渐渐病重。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宋庆龄入党和担任国家名誉主席的问题。3月30日,邓小平亲往病榻探视宋庆龄,随后发出宋庆龄享受国家元首待遇的指示。5月15日下午,邓小平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一致决定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时建议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16日上午,邓小平前来寓所探视,祝贺宋庆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夙愿。宋庆龄听后,微微硬撑起病体,向邓小平点头微笑。邓小平希望她安心养病,并且诚挚地安慰说:“您如有不测,我们会妥善安排。”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与世长辞。

在宋庆龄同志的追悼会上,邓小平致悼词。他高度评价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对宋庆龄“鞠躬尽瘁,七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献给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丰功伟绩,对其“坚定忠诚,恭谨谦逊”的超拔品格,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高风亮节,对于其在救济福利、妇女儿童等社会领域的特殊贡献,邓小平在悼词中作了充分、全面的肯定。最后,邓小平强调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很早以前就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密的战友、同志和可敬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宋庆龄同志逝世前不久,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实现了她长时期来的夙愿。这是宋庆龄同志的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宋庆龄同志永远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永远活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

邓小平为宋庆龄基金会的成立题词

宋庆龄逝世后,遵照她生前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宋庆龄陵园位于上海市西南的宋园路21号,宋庆龄长眠在苍松翠柏中。1984年,万国公墓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对宋庆龄倾其毕生坚持不懈地为维护世界和平奔走呼吁,在民间外交、国际交往与对外传播活动中堪称表率方面,同样给予过客观概要的评价:“在国际活动中,她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发扬进步文化,争取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交往,进行了艰苦卓绝和富有成果的斗争,受到中外各方人士的广泛崇敬,被国际上公认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女性。”

终身保留“名誉主席”一职

邓小平对宋庆龄的尊崇和怀念是绵延不断的。他亲自推动成立我国唯一以国家名誉主席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并且欣然担任该基金会名誉主席。

1982年5月29日,适逢宋庆龄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为纪念宋庆龄,继承和发扬她的未竟事业,在北京宋庆龄故居,宋庆龄基金会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宗旨是继承和发扬宋庆龄毕生致力的儿童文教科技福利事业,为增进国际友好、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对于宋庆龄基金会的成立及其“和平、统一、未来”的宗旨,邓小平表示首肯。正是基于对在国际国内有着广泛影响的宋庆龄及其光辉业绩的深刻理解,邓小平在身兼党和国家要职的同时,又愉快地兼任宋庆龄基金会名誉主席职务。基金会成立之初,邓小平曾专门题词祝贺:“我衷心祝贺宋庆龄基金会的成立,愿它为增进儿童福利和各国人民的友谊的事业中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如此,他还欣然挥笔题写“宋庆龄儿童科学公园基金会”几个字。这体现他对宋庆龄基金会工作的高度重视。

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尽管国务活动十分繁忙、日理万机,可是,仍然身体力行抽空从事民间外交。他心里始终记挂关注着宋庆龄基金会。除了推动成立之外,邓小平还特别关注宋庆龄基金会的发展情况,并且多次以宋庆龄基金会名誉主席的身份出席公开活动,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指导和支持着基金会的工作。

1984年,邓小平以宋庆龄基金会名誉主席的身份,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亲切会见了美国使节基金会主席赫伯特·阿姆斯特朗一行,成为基金会开展民间交往进程中的一段佳话。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对此,邓小平和宋庆龄一直有着共同的重视点,并携手致力于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多方面关爱与培养。邓小平说过:“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他1977年再次复职时就自告奋勇向中共中央表示,愿意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他深刻指出:“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他还指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5年小见成效,10年中见成效,15年20年大见成效。”1983年10月1日,他书赠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学校北京景山学校以指导全国的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世纪90年代初,他还倡导并率先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捐款“希望工程”。凡此种种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国教育事业深切的关注与大力推动。

邓小平亲笔为宋庆龄纪念碑题词

同样,宋庆龄早年就指出:“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她从历史和未来的高度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亲手创办了第一批新中国的儿童机构。宋庆龄基金会成立后,始终秉承宋庆龄“缔造未来”的理念,关注民族未来,发展青少年事业。

1985年,宋庆龄基金会在玉渊潭宋庆龄儿童科学公园内兴建“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

邓小平闻知此事后,极为关注并设法倾囊相助。这年年底,恰逢《邓小平文选》法文版版税汇来。随即,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将之慷慨捐赠给宋庆龄基金会,用于帮助“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的兴建。该馆在198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落成,在馆前镌刻着捐赠单位名称与捐赠者姓名的石碑上,“邓小平”这个光辉的名字熠熠闪光。

1986年,邓小平又将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初版版税4025英镑,捐赠给宋庆龄基金会,用于发展儿童文教科技事业。基金会先后设立“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系列国家级奖项,通过“未来工程”“西部园丁”“母婴平安”等公益项目,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脱贫攻坚。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承载了历届基金会领导心血的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建成并运营,初步实现了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送给孩子们一个礼物”的心愿。

1986年5月29日,在宋庆龄逝世五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在上海宋庆龄陵园为她立碑铭文以志纪念,邓小平为宋庆龄纪念碑亲笔挥毫题词“爱国主义 民主主义 国际主义 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1987年,宋庆龄基金会编写了《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画册,邓小平亲自为该画册题写书名。

邓小平正是以上述方式,表明了他对宋庆龄基金会名誉主席这一职务的重视和极其认真的态度,表达了他对宋庆龄的崇敬和对基金会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1992年5月,宋庆龄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召开前夕,基金会副主席高登榜在向邓小平同志办公室汇报工作的同时,表达了希望邓小平继续担任宋庆龄基金会名誉主席这一职务的愿望,邓小平同志办公室经过请示,给了“同意”的明确答复。

1996年11月,在宋庆龄基金会主席黄华和外国朋友的一次聚会中,当时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向外国朋友介绍说:“我父亲是宋庆龄基金会的名誉主席。”

事实上,自从晚年的邓小平相继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和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不再参加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并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等一系列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之后,“宋庆龄基金会名誉主席”一职,却成为邓小平离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后,终身保留的职务之一。这是宋庆龄基金会的殊荣。一辞一留,将邓小平的超人睿智与高风亮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得耐人寻味。此外,邓小平还以宋庆龄基金会名誉主席的身份,为宋庆龄陵园、宋庆龄纪念碑题词,并为宋庆龄的祖籍所在地——海南省文昌县题写了“宋氏祖居”。

猜你喜欢
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
宋庆龄,三城记
宋庆龄
蝴鰈飞啊飞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推广中医进万村或一户一中医项目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宋庆龄与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