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宣肺法治疗呃逆

2021-03-25 07:46王春荣张献文沈其霖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枇杷叶太阴胃气

王春荣,张献文,沈其霖

(1.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

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的病症,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气急声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1]。临证医家大多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胃,病机为胃气上逆,故调节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呃逆的主要思路。然而,五脏六腑之中的任何一脏一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导致呃逆,因此不能单纯调节脾胃气机升降来治疗。呃逆在古籍中又常被称为“哕”,从肺论述者较少,故以宣肺法治疗呃逆往往容易被忽视。宣肺法即是通过恢复肺的宣发和肃降,调理肺脏气机,恢复肺脏功能的治法。笔者跟师于四川省名中医沈其霖教授,就诊患者多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但许多呼吸道系统疾病患者同时伴有呃逆症状,故受此启发试探析呃逆与肺的宣降功能的关系,并总结其从肺论治呃逆的方法,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对宣肺法治疗呃逆的重视。

1 宣肺法治疗呃逆之理论溯源

宣肺法治疗呃逆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其中《灵枢·杂病》有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清·陈梦雷基于《黄帝内经》进一步详细论述,肺气不宣可致胃气上逆,故以草刺激鼻腔,取嚏以宣通肺气,使肺气得到宣通、谷气得到健运则呃逆自止,《医部全录·呃门》曰:“阳明所受谷气,欲从肺达表,肺气逆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气,肺气疏通,则谷气得以转输而呃逆止矣。”《灵枢·口问》中“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及“补手太阴,泻足少阴”两段经文,提出调整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的针刺治哕原则,手太阴肺经以补法调之,增强肺脏宣降气化的功能,利于水谷精微之气的宣布;足少阴肾经则以泻法治之,以减弱其阴寒之气的凝阻。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呃逆从肺论治的认识。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腑·呕吐哕逆第五》[2]全章虽未提及呃逆的病因病机,但从其方药来看,在继承仲景治呃逆的用药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认识,降逆气止哕主要从肺胃两个方面入手,用药多见橘皮、枇杷叶、前胡、淡豆豉、生姜等,运用肝升肺降规律,佐金和胃降逆以止呕哕[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四记载的温病哕方中枇杷叶饮子引《古今录验》“疗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啘,枇杷叶饮子方”,枇杷叶和茅根各等分,枇杷叶清热宣肺,茅根清热通利,此二味一升一降,对于胃中有热、气机失调的哕证起到直接的调整作用[4]。宋代《太平圣惠方》:“夫咳噫者,是肺气逆行也。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肺之所主也。为微寒之所伤,复搏于胃,胃口气弱,脾中伏冷,客邪之气,冲于胃管,胃气不摄使阴阳气相击,所以咳噫也。”本条主要论述呃逆是因肺气上逆所致。认为气属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无所不至,而肺主一身之气。若为寒所伤,肺失肃降,气不得宣畅,则肺壅而气逆不止,复搏于胃,客邪之气,冲于胃管,胃气不摄,则发为呃逆。《圣济总录》成书于北宋,汇编了宋及宋以前的民间和医家所献医方。《圣济总录·小儿哕》及《圣济总录·哕》[5]分别载有枇杷叶散(枇杷叶、丁香各一钱,白茅根、人参各一分)和枇杷叶汤(枇杷叶四两,陈橘皮五两,甘草三两),可见宋代治呃逆用药主要以补益脾胃,理气降气散寒为主,但这两方中都同时使用枇杷叶宣肺降气。《临证指南医案·呃》[6]:“面冷频呃,总在咽中不爽。此属肺气膹郁,当开上焦之痹。盖心胸背部,须藉在上清阳舒展,乃能旷达。肺气郁痹。枇杷叶、炒川贝、郁金、射干、白通草、香豉。”邹时乘对此案按语云:“先生谓肺气有郁痹,亦能为呃,每以开上焦之痹,从中调治为法,可谓补前人之不逮。”对于呃逆世人多从通降胃气论治,而本案则从肺气膹郁立论,认为病由湿热浊秽蒙蔽上焦清阳,肺气不能展化所致。故方用枇杷叶清降肺气,香豉、郁金宣达肺郁;炒川贝、射干化痰开结,白通草渗利湿浊。叶天士认为肺气郁痹也可导致呃逆,补充了前人对呃逆病因病机认识的不足,并独树一帜用宣肺之法来治疗呃逆。吴塘根据此案,去方中炒贝母,整理出宣痹汤一方,《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宣痹汤(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五分)主之。”

2 宣肺法治呃逆之理论浅析

2.1 肺、脾、胃与呃逆的关系

《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可见《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相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相关。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表明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与胃之间密切相连,同时位置相互毗邻,为肺胃之间疾病的相互影响提供藏象经络基础。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居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经,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饮食入于胃中,经过脾的运化升清,其精微均上归于肺,并通过肺的宣降作用而布散全身。可见肺胃在经脉、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肺气下行,可助胃气和顺通降。胃气和降有赖于肺气肃降相助,若邪犯肺脏,可致肺失通降,气机不畅,进而有碍胃气、胃浊的下降,使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导致呃逆。同时若肺气虚衰,宣降无力,可影响胃之和降,使胃气上逆而致呃逆。

2.2 肺、大肠与呃逆的关系

胃与大肠均属于六腑,在生理上大肠上接小肠,下出肛门,再接受小肠下注之浊物,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食物残渣成为粪便,由肛门排出,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可见胃与大肠均具有传化水谷的作用,共同参与了饮食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过程。因此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且胃与大肠均为阳明经所属,其间关系更为密切。大肠传导不利而致肠燥便闭影响胃之和降,使胃气上逆致呃逆。明·张洁在《仁术便览》曰:“又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过期失下,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以致气不宣通而发呃者,此皆实证。”[7]伤寒或热病,阳明腑实,大便失常等病因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不畅而致呃逆,属于实证。《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灵枢·经脉》记载:“肺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肺与大肠通过经脉联系,构成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络属关系,一阴一阳表里相对,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如下特点概括:第一,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使大肠不致燥气太过而便秘;第二,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功能的动力,魄门为肺气下通的门户;第三,发生病变,肺与大肠可互传,即脏病及腑,腑病亦可及脏[8]。大肠以通为用,肺气以降为和,两者通、降相互依赖,互为因果。阳明腑实,腑气不通,肺气失宣降,加重大便干燥,进而气机升降失调,浊气上逆而致呃逆。

2.3 三焦膜腠与呃逆的关系

陈潮祖提出三焦膜腠之说,认为三焦由膜原与腠理组成。三焦之膜,大至胸腹之膜,小至细胞之膜,广阔无垠,是连接全身上下内外组织,膜外空隙,包括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胸腹肓膜、五脏经隧夹层、眼膜间隙、脑外腔隙,称其为腠,膜之所止,腠即随之,膜腠合称少阳三焦,成为卫气水津升降出入之路[9]。肺气的宣发和肃降,都以少阳三焦为其通路。膈膜痉挛以呃逆为其主证,是筋膜发生病理改变的一种征象。人体表里上下,随处都有筋膜存在,膈膜自属筋膜组成部分。膜腠是其少阳三焦组成部分,下出肾系,上联于肺,是津气运行之区。若外邪相侵,肺气失宣,湿凝气痹,引起膈膜痉挛而呃逆。

3 宣肺法治疗呃逆之临床运用

3.1 益气宣肺法

肺的宣发肃降反复失常,影响肺的主气功能,日久消磨,可致肺气耗损;或影响肺的生气功能,宗气产生减少,均可引起肺气虚的病机发生,甚至引起全身之气虚弱[10]。脾肺气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气机升降失调可致太阴阳明气化不足,肺气宣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呃逆。故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以补脾气、益肺气,培土生金以滋养肺脏;再用麻黄、苦杏仁、桔梗、枇杷叶等宣降肺气,使肺胃之气得降,故呃逆止。沈其霖教授在临床上常用南沙参和黄精配伍来补肺,益气血,安五脏。南沙参性甘微寒,专补肺气,益脾肾,可补五脏之阴;黄精味甘质润,入肺脾肾经,滋肺阴,润肺燥,且善补脾阴而益气。

3.2 宣肺降逆法

肺胃同降[11],肺为脏,以肃降为主,以收敛为务;胃为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肺主肃降,胃主通降,二者的相互协调是全身气机调畅的重要方面,肺气下行可助胃气和降通顺;胃气和顺通降,可助肺气下行。沈其霖教授对于肺胃失和之呃逆,采用宣肺降逆,宣通肺胃气机,常用加味黄连苏叶汤(黄连、紫苏叶、法半夏、茯苓、竹茹、枇杷叶、柿蒂)进行加减。此方用黄连清胃热,紫苏叶宣通肺胃,既能开宣肺气,又能和胃降逆;枇杷叶宣降肺气,法半夏祛痰降逆,竹茹清热化痰,茯苓淡渗利湿,柿蒂降逆止呃。为增强宣肺之力此方常加麻黄、苦杏仁、桔梗、紫菀、款冬花等,为增强降逆之力又常加代赭石、旋覆花等。

3.3 宣肺通腑法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可见张仲景对于胃肠积滞,腑气不通,气机不得宣通而引起呃逆,并伴有腹满、便秘干结等,提出通腑之法来治疗。对于阳明腑实,气不顺行,胃火上冲,清泄胃热并宣肺清热以透热外出,药用柿蒂、竹叶、石膏、炙枇杷叶、苦杏仁、青皮、前胡、淡豆豉、牛蒡子、麦冬、沙参、姜竹茹、大黄等[12]。对于肺气虚,宣降失调,肺气不得下达,大肠经络之气失于宣通,水谷不能肃降向下布散大肠而大便干结,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脾气、益肺气,桔梗、苦杏仁宣降肺气,通过宣降肺气来助腑气通调,再加陈皮、厚朴、枳壳等调畅气机,令腑气得通,胃气顺降,呃逆则止。沈其霖教授对于各种原因导致大便不通之呃逆,认为应先通腑,腑气通而呃逆自止。《医经精义》言:“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故临床中常用苦杏仁以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菀润肺止咳,两药配伍起到肃肺降气通便作用;常加枳实、厚朴肃降肺气,理气通腑。

4 验案举例

赵某,女,63岁,2020-06-12初诊。症见:呃逆,咳嗽,黄痰,量少,咽痒则咳嗽,咽灼热,大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滑。初诊处方:金银花15 g,连翘15 g,牛蒡子15 g,射干9 g,马勃15 g,枳壳15 g,蜜枇杷叶15 g,甘草6 g,桔梗15 g,西青果10 g,蝉蜕10 g,胆南星30 g,苦杏仁15 g,建曲30 g。3剂,1剂/2 d,3 次/d。1周后二诊:服药呃逆改善,其他诸症改善,仍按原方加白茅根30 g,仙鹤草30 g,继服3剂,后呃逆消失,诸症痊愈。

按:沈其霖教授认为此患者热邪上受,肺气宣降之机受阻,气郁化热,津凝成湿,引起隔膜痉挛而致呃逆。热邪犯肺,津凝痰聚,导致肺气失宣而咳嗽、黄痰;咽喉是肺系组成部分,风热袭肺,津气不利,阻于肺系,故咽痒、咽灼热;热邪犯肺,兼夹痰浊,故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射干、牛蒡子、马勃、西青果解毒消肿,清利咽喉,蝉蜕疏风宣肺止咽痒;胆南星清热化痰;蜜枇杷叶、苦杏仁宣肺降气,桔梗、苦杏仁一宣一降,恢复肺气宣降之常;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能调理膈气,使奏效更捷。全方疏散风热,宣肺降逆,从而达到治呃逆目的。

5 小结

综上所述,肺主一身气,肺气对全身气机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肺主肃降,可使胃气无上逆之变,同时保证大肠之气下行,发挥正常的传导功能,使胃肠气机畅行无阻。肺气失宣降,肺气闭塞,肺气不能向上向外升宣,亦不能向下向内肃降,升降失司,气机逆乱。汪海飚等对98篇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呃逆的用药与归经进行研究与分析,其中药物归脾胃经占 49.8%,归肺经占 21.0%,归心经占11.4%,归肝、大肠、肾经分别为7.9%、4.9%、3.9%[13]。从药物归经也证明了呃逆与肺的宣降有着密切关系,故笔者认为呃逆应从肺论治。应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并采用益气宣肺、宣肺降逆、宣肺通腑等宣肺法来调整气机升降恒常,胃气自和,呃逆自止。

猜你喜欢
枇杷叶太阴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枇杷叶生姜粥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枇杷叶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