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六化”教学研究

2021-03-25 14:10杨秋凤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六化思政课理论课

杨秋凤

(鄂州职业大学思政课部,湖北 鄂州 436099)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2019月1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要求》提出,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为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推动高职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一、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六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与依据

(一)新背景——“互联网+”和类型教育时代的到来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同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要求“构建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月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转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这是一种范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变革。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思考,如何适应新时代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二)新理念——理实一体化和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兴起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实一体化和参与式教学理念成为主流。“理实一体化”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目标上,实现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参与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桥梁,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是“理论的参与者、现实的探索者、意义的建构者”,[1]172这两大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兴起,缘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欧美大学BOPPPS教学模式的引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把教育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梅瑞尔是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的领军人物。其首要教学原理是在总结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为问题原理、激活原理、展示原理、应用原理、整合原理。BOPPPS教学模式是近年来从欧美国家一些大学引进的一种观测系统和新型模式。它由六个环节构成:导入(B)、学习目标(O)、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P)、总结(S)。

(三)新要求——《要求》和《意见》指导性文件的发布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求》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落实学分、安排教务、建设教研室、集体备课、课堂纪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科研支撑、听课制度、教学评价、主体责任、统筹管理、宏观指导等十六个方面提出了基本的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八个统一”,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了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从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意见》都把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更重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更重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二、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六化”教学的内涵分析

新时代高职思政课的“六化”教学是指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要做到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学习化、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化、教学考核的立体化。

(一)教学内容专业化

教学内容专业化是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职业、岗位特点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重建,实现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职业精神对接、与专业标准对接、与产业需求对接,使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征。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是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内容的专业化也是类型教育的基本要求。《方案》指出高职教育要从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要“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教学内容的专业化还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工作要求。《要求》明确指出,“应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背景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

(二)教学目标一体化

教学目标一体化是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仅停止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理论传授上,还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重视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的培养和职业工匠精神的铸造,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一体化,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最初是1948年由出席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的一些考试专家在一次正式会议上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姆、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 布鲁姆等人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规律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和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引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因为思政课教学要遵循一般教育规律,更因为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它有三大显著的特征:“一是企业与学校跨界合作的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二是产业与教育需求整合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价值;三是共性与个性框架重构的设计方法和逻辑工具。”[2]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价值是产业与教育需求整合,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不能是一种仅关注个性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纯学校”形式的教育需求目标,还应将培育人文精神的教育需求和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需求整合为一体,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及其思想内化的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精神和行为外化的培育。

(三)教学过程学习化

教学过程学习化是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等方法,在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互动中实现高职思政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是以“教师怎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怎么学”为中心的思维转变,体现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体验性与实践性。BOPPPS教学模式的“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教学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学习化要求。教学过程的学习化也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因此,《要求》第九条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学过程的学习化还符合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纯科学性知识学习的课程不同,它是以“三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性知识学习的课程。“对于价值性知识学习,很难单纯依靠纯粹抽象的知识传递和理论说教完成,还必须经过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心灵感悟和价值认同等重要环节,这些环节则必须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学习才可能实现。”[1]174

(四)教学手段信息化

教学手段信息化是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手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互联网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充分开发和运用信息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智慧化的教学场所,利用在线开放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采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过程交互化、教学考核智能化,从而实现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强调高职思政课教学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与运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活动,是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信息化也符合类型教育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方案》第九条也指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开发信息化资源”。教学手段信息化还符合新时代国家对思政课的教学要求。《意见》第十四条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要求》第九条提出,“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五)教学方法实践化

教学方法实践化是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不能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和知识传递,而是必须通过理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的结合,通过设计课内与课外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化学习活动,实现高职思政课“知识、能力和素养”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意见》也明确指出,思政课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要求》也指出,要“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实践化也是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的基本要求。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把教学过程设计为 “以唤醒旧知(导入)、展示新知(学习)、应用新知(操练)、总结归纳(提炼)、融会贯通(应用)等教学环节”,[3]实质上,也就是要实现知、理、实的有机统一。

(六)教学考核立体化

教学考核立体化是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考核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要素多维度、评价手段现代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形成立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教师评价(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实训教师和辅导员、教辅人员)、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室友互评、班干部评价)、社会评价(包括家长评价、社会组织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评价要素多维度是指评价的内容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方面,还要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环节,同时还要包括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两形式,既要注重形成性的过程考核,还要注重终结性的结果考核。评价手段现代化是指在发挥传统人工考核的优势,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智能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多样化是指评价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实践活动;既要有开卷,也要有闭卷;既要有主观性考核,也要有客观性考核。《要求》第二条提出,“坚持全流程管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要求》第三条提出,“学生既可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要求》第十条提,“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程”。

三、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六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处理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必须进行课程结构体系重建。高职思政课要以“职业人”为导向,以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在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职业、产业的需求,进行课程结构体系重建。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专业特色的、个性化的课程标准、教学模块、教学任务和考核方案。为此必须认真挖掘思政课与专业之间内容、目标和方法论上的相通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涉及专业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方法论和发展目标等内容巧妙地融入思政课的相关理论中。这就需要高职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职业、行业。可以利用寒暑假休息时间,让高职思政课教师去授课院系的实习单位进行调研;也可以在学生实训期间,组织高职思政课教师去校内实训基地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平时还可以让高职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教研室的一些活动,旁听专业课教师的示范课,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教学目标的一体化制定

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知识目标是根据教育部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提出来的知识理论方面所要掌握的认知目标。可以分为“了解”、“知道”、“理解”和“掌握”等四个不同的层级要求,每个层级的知识目标在表述时最好能在后面加上如何检验的行为动词。能力目标是学生通过知识理论的学习,所能达到的行为目标,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提出的。在制定能力目标时,要对应知识目标,其表述方式为“能根据XX,做XX”。素养目标的确立是基于一定的学情分析基础上,根据思政课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出学生所能达到的情感、态度目标。素养目标的制定,不能过于空泛、抽象,必须表述具体,目标可行。其表述方式多为:感受/体验XX之美/重要性;树立/形成/养成 XX 习惯/意识/态度/作风;培养/提升/提高XX 精神/意识/习惯/能力/思维。

(三)教学过程的学习化设计

教学过程的学习化设计,首先是要实现高职思政课的教材体系转化。要将教育部统编教材与职业教育整合,将共性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专业特色的个性教学体系,再将 “以教师活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转化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的学习体系。教学过程的学习化设计,其次是要做好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进行学习化设计前,应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充分了解学情,要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议题等。学生在课前也要根据教师的布置,做好参与课堂学习的准备,比如搜集资料、观看视频、查阅文献、辩论素材等。教学过程的学习化设计,最后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学习环节。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的趋于思辨,有的趋于情感,还有的趋于行为实践。对于思辨性的教学内容,多设计讨论式、辨析式等学习活动;对于情感性的教学内容,多设计情境感悟、案例分析等学习活动;对于行为性的教学内容,多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学习活动。

(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策略

高职思政课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开发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高职思政课教学要实现信息化,离不开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撑。必须打造在线开放课程,构建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源库,成立思政学科网站、思政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学习社区等。通过这些互联网平台,及时推送新闻时事、热点评论、国家政策、国际形势、课件、微课、教学任务、视频、原著等资料,从而拓展学习内容,服务课堂教学。第二,要建设智慧化的教学场所。高职思政课的信息化离不开智慧型教学场所的保障。必须建设多功能一体化教室、情境教学模拟实验室、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等智慧教学场地。将思政课的教学场所从传统的教室转移到场景仿真智慧教室,在虚拟的现实环境与工作情景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课教学。第三,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职思政课教学要实现信息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要运用一些成熟、先进的教学软件与小程序如云课堂、学习通、励志君、微助教、天天快答、微弹幕、思维导图等,进行签到、投票、选人、抢答、讨论、测验、问卷、评分、分组任务、教学反馈等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的实践化要求

教学方法的实践化,就是要在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能力为目标,以小组为单位,以基地为延伸,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理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的统一。教学方法的实践化,首先要设计项目体系。根据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和学情分析,设计一个总项目。然后根据教材体系,划分教学模块,每个模块设计一个子项目,从而将教材体系转化为项目体系。教学方法的实践化,其次要提出学生关切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深入社会和学生实际,开展调查与研究,了解世情、国情和学情,掌握教学素材。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内心需求和思想困惑,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新闻和实际生活事件为切入点,提出学生关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方法的实践化,还要设置可行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活动,如案例分析、红歌唱响、小组讨论、名篇赏析、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故事讲述、班级辩论等,丰富教学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度。教学方法的实践化,最后要以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六)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操作

高职思政课教学考核的立体化,因其主体多元化、要素多维度、方法多样化,操作起来较为复杂。首先,要明确不同评价主体所占比例。其中教师评价占80%(包括思政课教师70%、专业课实训教师3%和辅导员5%、教辅人员2%),学生评价占10%(包括学生自评2%、小组互评3%、室友互评3%、班干部评价2%)、社会评价10%(包括家长评价5%、社会组织评价3%和见习单位评价2%)。其次,要明确不同要素所占比例。其中形成性的过程考核占60%(包括课前10%、课中40%和课后10%),终结性的结果考核40%(包括知识目标20%、能力目标10%、素养目标10%)。最后,还要明确不同方法所占比例。其中客观量化考核占80%,主观评价占20%。除此之外,每项考核都应该制定详细的、科学的评价标准。

猜你喜欢
六化思政课理论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试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做到“六化”
广播发射台站安全播出工作“六化”管理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浅谈非在职党员分层次管理的几点做法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