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2021-03-26 09:14孙延华韩茹雪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决策政府思维

孙延华,韩茹雪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1 问题的提出

大数据作为新时代的新工具,其发展与运用不仅催生了新兴技术发展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大数据”的应用,此后,如何使用大数据等工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不断探讨和挖掘的对象,从近些年来的重大会议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也可以明确看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数据治理的重视程度及一系列措施。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人数已有9.04亿,互联网普及概率达到64.5%,在线政务服务用户已达6.94亿,占网络用户总量的76.8%。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整个社会都在朝信息化发展,政府治理也不断向开放化、精准化和协同化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政府数据治理还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制度体系和沟通方式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问题,笔者从这些问题出发,致力于寻找相关解决对策,为完善政府数据治理体系提供相关借鉴。

2 大数据视角下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基本内涵

所谓政府治理能力就是政府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有效程度。政府治理能力不但彰显了政府执行力,同时亦是强化行政改革的关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作为具有超强获取、储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它的应用技术正悄然地改变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大数据自身更是以其大容量、多类型、高价值及速度快等特点成为重要的政府治理工具,为政府治理中的“堵点”“盲点”及“痛点”问题提供有利帮助。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的有利结合,不仅给公众带来了更加优质的服务,也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增添了新的契机。

3 大数据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3.1 数据思维观念薄弱

政府领导者是决策的关键,其相关决策严重影响着该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公众的需求满意度。①受传统行政观念的影响,政府管控的思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管控具有强制、命令及人治等诸多特性,这不但使企业及社会公众等局限于管控框架下失去原有的创造活力,也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形成重管控轻服务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模式不但与大数据时代相脱节,也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相违背,不符合时代发展方向。②部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会产生消极思维,他们从“经济人”本质出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认为大数据的到来会冲击原有的结构模式,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因而对大数据的认知产生消极情绪。③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大数据应用产生误区,他们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大数据对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但只是将大数据与政府治理进行简单的“嫁接”,缺乏对二者系统的研究和认识,这种过分的数据依赖,极可能因为数据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虽然具备数据思维是必要的,但盲目的数据意识也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3.2 治理方式相对固化

以往的政府治理方式主要是依赖于上级政府发布的文件进行,其模式为上级下达指令,下级负责传达执行,这种治理方式重管制轻服务,一味地追求结果严重挫伤了大众的积极性。政府领导者解决问题时也常常是依靠以往的经验及一些片面的信息进行决策,这些决策大多体现出“人治”的相关特性,“拍脑袋”“一言堂”等决策现象颇为严重,贵州独山县“天下第一水司楼”事件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阐释。2016年独山县书记潘志立为了盲目追求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罔顾该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的事实,一意孤行打造耗资2亿的 “天下第一水司楼”,最后使得独山县债务高达400多亿元,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领导干部这种“一言堂”“拍脑袋”的决策,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及准确性,不利于地方的发展。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必将受到重大挑战,地方政府要想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步伐,摒弃传统的治理方式向数据治理转变势在必行。

3.3 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数字信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地方政府数据管理的实践应用水平与大数据治理改革的现实需要难以相适应,二者之间的不平衡使得相关法规制度面临很多新生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数据开放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来网民遭受网络安全问题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43.6%的网络用户都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其中最高发的问题是个人信息泄露,其用户所占比例为23.3%,网络安全问题虽然比2018年底降低7.2%,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大数据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数据开放有利于打破数据壁垒,促进跨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及应用,但过度的数据开放会造成信息泄露及隐私侵犯等,对政府治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基于这种治理国情,政府不仅要面临开放数据、界定开放的制度标准,还要努力把握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平衡点。

图1 网民遭遇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的比例

3.4 沟通方式缺乏约束力

当前,伴随信息潮流的迭起,诸多社交平台不断涌现,网络用户也在迅猛增加,“网民”作为一个不断崛起的庞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不容小觑的力量,但在与其互动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治理问题不断出现。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交软件、移动端等新媒体的不断普及成熟,公民表达意愿的渠道越来越多。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9年,在线政务服务人数已有6.94亿,政府服务搜索中百度移动端搜索量就达到了201.97亿次,截至2019年12月,共设有政府网站14 474个,开通政务机构微博13.9万个,开通政务头条号82 937个。网络增强了政府及公众二者间的互联互通性,与传统“你听我说”的沟通方式相比取而代之的是“人人都有话语权”,但公民以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参与到治理中来的同时,也产生了过度的“自由”,导致社会的无序参与,妨碍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公众“参与度”如何拿捏,如何控制,成为地方政府急需斟酌的问题。

4 大数据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4.1 促进治理思维的数据化

思维影响着行动,正确的数据治理思维是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的关键。因此,将二者的有效融合,必将给政府治理带来全新的机遇。培育大数据思维可考虑从下面3点入手:①强化相关政策引领。让政府领导者及其工作人员对大数据重视起来,以此来培养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大数据思维模式。②加强大数据教育。用学习的方式来弥补思维盲点,即将大数据的学习纳入相关行政必修课,并聘请相关专业学者进行讲座教学,然后进行定期考察,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对大数据的认知,切实做到学以致用。③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人民群众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为公众解决问题、办实事才是政府存在的重要意义,借助大数据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4.2 推动治理方式的科学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整个社会节奏加快,社会事务也变得日益复杂多变,这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政府必须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改变传统粗放式、经验式的治理方式向精准化、科学化转变,而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数据治理提供了契机,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建数据搜索库,将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归纳,做决策时,充分调动相关决策信息,对其进行严格分析及逻辑推理后,剖析治理决策所向,实现政府治理与大数据手段的融合,真正做到科学民主决策。

4.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度体制的规范化与法规体系的完备化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完善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对政府大数据治理的保护屏障。法治先行是大数据治理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安全与隐私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政府要明确相关责任范围,确定数据公开及使用的权限,尽快整合零散法律法规,出台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空白,进而更好地规范大众的“数据行为”,实现数据资源的安全共享。

4.4 加强沟通方式的规范化

我们必须要深刻意识到,大数据是对传统模式升级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旧模式产生冲击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所以要想实现政府、企业及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共赢,必须要加强多元主体参与政府治理的规范化。①不断完善政务沟通平台。现如今,网络问政已成为政府部门聆听民声、体察民情的直通车,但有些政府相关平台开设较少,因此,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增设更多网络问政的新渠道,如微博、微信等客户端的广泛应用,与公众进行“零距离”对话,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其中。②建立健全网络约束机制。政府要正确发挥“引导人”的作用,引导公众增强法律意识,恪守道德规范,面对网络舆论,虚心听取广大民众的意见,但对虚假信息的传播,要进行坚决抵制,绝不姑息。

5 结束语

大数据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它将“治理”扩展到网络空间,为政府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契机,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制度体系及沟通方式等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革新,大数据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红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大数据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在发掘其价值的同时,政府也要仔细斟酌和积极应对这些潜在风险,绝不能“唯数据论”,要时刻警惕大数据背后的“陷阱”。

猜你喜欢
决策政府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